第553章 上林苑之争(求打赏月票全订!)

    第553章 上林苑之争(求打赏月票全订!)
    “世子,礼是用来维护纲常人伦的。并不是每天和人做一样的动作,穿固定的衣服就是礼。”
    淳于越急忙出言阻止。
    其他儒家大能,眼看嬴政的身边已经围满了武将功臣,根本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今天一大早,这些在天下都赫赫有名的儒家门派代表人物的,都齐聚在扶苏身边。
    当然也主要是因为,周青臣跟在嬴政身边。
    他们顿时都转头奔向扶苏而来。
    这种局面,无疑是公然把扶苏拱向一个亲儒的高台。
    半个在秦国的儒家,都把希望落在扶苏身上。
    “一个国家的人若是都失去了礼,那得乱成什么样子。世子贵为王子,应该是臣民表率啊。”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要讲规矩明礼仪,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连礼仪都不愿意去遵行,那说明只是急于求成的无用之辈。”
    儒家讲话,可不会那么修饰。
    胡亥还在地上站着,一群大儒高冠长袖,气势巍峨,俨然高大的山体,只对着他这块小石头各种倾轧。
    儒士们对着胡亥指指点点。
    “世子,您说错话啦。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子现在去改正,纠正还是来得及的。”
    “世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礼的存在,是通过让世子待人接物都有度。天底下万事万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是不断变化的。礼仪的功用,就是给所有人行事一個准则,让大家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对待什么人要用什么方式。如果世子不学习礼仪,那就是要丢掉做人没有最基本的准则。以后世子将会吃大亏的。”
    “世子。你不该这么说话。世子只是学习了儒学不过小半年的时间,儒学的奥义还没有参透。现在放弃,那就是半途而废。等到有一天世子真的学习了并且按照儒家的教义去做了,到时候世子就会成为世人仰慕的君子。”
    胡亥咬着手指头,他没想成为世人仰慕的君子啊。
    “世子。人是改变不了周围人的,除非从自己做起。学习礼仪,就是规范自己,修正自己的起点。只有让自己行为规范,这样才能让其他人跟从您。”
    这些博士仆射围着胡亥,对他进行了非常激励的言论教导,胡亥只听得周围的蟋蟀和蜜蜂跟他们一样嗡嗡嗡嗡地乱叫。
    十几位儒士聚在一起,他们今天也都身配长剑,都是准备去打猎的人,听到胡亥这么说,顿时间气势加倍。
    胡亥只听得这些人一派胡言,每个人都说得不一样,吵得他脑子疼。
    就连其他公子,他们过去都只是被相同的老师教导,在一个班上课。
    十几个人对着一个老师,吃亏的自然是老师。
    从前他们只羡慕扶苏,有老师单独教导;等到见到胡亥,他们才知道,一群强大的老师,对着一个弱势的学生都会做什么了。
    他们会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全部贯彻到这个孩子身上。而对方根本无力反抗。
    胡亥,瞪大眼睛,他左望右望,看来看去,这些人只敢对着自己大呼小叫,不就因为他年纪最小吗。
    只是他们始终不敢言大哥有过错什么的。
    甚至于,他们都不敢背对着大哥。
    胡亥瞪大眼睛,左望右望,他钻到了扶苏身后。
    这些儒士立刻止住了言,他们纷纷对着扶苏恭恭敬敬的,再没有方才咄咄逼人的气势。
    “君不见,那些平日里最是恪守礼仪的,私底下却最是乱为吗?我记得孔子的初衷,可不是强迫世人都去遵循礼仪。孔子只是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够心中自觉自发的遵守礼。”
    一众大儒闻说是话,先是拷问自己一番。
    他们仔细盘问自己,始终不曾记得祖师爷曾经这么说过。
    随后众人望着淳于越。
    淳于越不肯言语。他原本就在受扶苏重托,做改进儒家学说的事情。
    淳于越发现,儒家的要求某种意义上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哪怕是贵族家庭里的孩子,让他们去学习这些精华也很困难。
    何况那些平民之家的孩子呢。他们连饭都吃不饱,连衣服都没得穿。
    学什么礼仪呢。
    不是谁都能像颜回一样啊!
    此前为了让臣民觉得儒学能够接受,所以淳于越已经在试着把那些对自己要求高的东西删减掉,只让民众听从、学习、接受、奉行一些简单的东西。
    这个实用的方法,还是李斯给他出的主意。
    众儒士望着淳于越,“先师没有这么说过吧?”
    淳于越自然摇头。
    其他儒生这下也终于确信,太子这话是缪解,孔子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太子,若是凭借人自觉自发,那就失去了教的本义。这样天下人就没有老师了。何况,孔子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你们的意思是,孔子没有说过的道理就不是道理。孔子没有说过的话,就不能成为道理,更加不用遵循?”
    众人支支吾吾起来。
    扶苏振声,“问你们是不是?”
    儒生个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自认为做人要谦虚谨慎,没有到达一定的境界,就不可以公然说什么论断。
    面对扶苏,也始终恪守这样的约束,坚持不肯逾越规矩。
    众人还是没有给出回答!
    “我命令你们,回答我,是还是否?!”扶苏再度振声。
    四野都悄寂下来。
    诸公子、萧何、刘季、夏侯婴、曹参,一行人望着扶苏都呆住了。
    “太子说得有道理。”
    “是还是否?”
    “否!是我们遵从了死板的道理,孔子从未说过,不是他说的话,就不是真理。”
    淳于越站出来了。
    一众儒生顿时慌了。本以为今天跟着太子,他们可以得到些什么,结果反而让太子把他们的门面给砸了。
    “要我说,道理就是那个道理,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合适的道理,都觉得道理就该是这样!”
    “你们说是不是!?”扶苏持剑望向自己十多个弟兄。
    众人先是被扶苏震住,半天没有人回过神来。
    像极了面对嬴政一样。
    将闾很快就道,“太子所言极是。人人心中有一个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
    公子高也站出来道,“太子说的是,道理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能够打动我们内心,并且驱使我们按照良善的方向发展的,那才是真正的道理。”
    扶苏站定,“本来就是这样。现在的人,连评判什么是真理的标准都给不出来,都在那里谈论真理。”
    “我以为我诸位兄弟们说得都不错。人人心中都有个是非标准。那么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来就是了。”
    “如果自己能够找到心中的是非标准,并且按照那个是非标准去做。之后自己不违背本心中的标准就可以了。”
    “譬如大家都认为别人对待自己好,自己理当回报。但是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反而对别人恶意伤害。那这就是违背他自己的本性。”
    “这样的事情是他自己个人所做的,他违背了他自己的良心。固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早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为什么现在的人总是把这样的事情扯到公序良俗上呢。现在的人,天天大谈社会公德,维护公德。”
    “可是连德行的评判标准都有问题,又谈什么维护公德呢。”
    “很多时候,民众被坏人、坏的学说蛊惑,失去正确思考的方法,渐渐落于下乘。”
    “听到别人这么说,这么做,做了坏事儿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惩罚。所以有人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自己这样做也没有问题。”
    “一旦这些人之中的某人或某些人因为做了同样的事情而被惩罚,被攻击。这时候就开始大喊,这不公平。”
    “这确实也不公平。因为道德的准则本来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同。”
    “而有的人起了恶念,哪怕是好的主张,最好的制度,落在他手里也照样会拿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明明一切的一切,全在乎自己的心。能不能把自己的心守住。却非要扯到外事上,把原因归结在外面。”
    “现在的学说,到处在教人学这个,师那个。可是没有学说教导人在学习前先问问他自己,他的心是怎样想的。”
    “你们怎么不问问胡亥,他想不想做个君子?你们怎么不问问胡亥,听你们讲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伱们教导胡亥,是为了成全胡亥还是为了成全你们这些所谓的老师自己?”
    胡亥躲在扶苏身后,他巴望着扶苏的神色。
    今日被众师围逼责问,只有大哥出言帮助我。
    但是比起这个恩德,胡亥却被扶苏那句话给震慑到了。
    你们怎么不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自己又是否愿意学做个君子。
    “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标准加在别人身上呢?孔子自己都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们愿意把胡亥的道理标准加在你们自己身上,那你们今天就可以施教了。”扶苏把胡亥给拉了出来。
    众人都望着胡亥,忽然间记起来了小时候的自己。
    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很困惑,为什么大人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只是也有人羡慕胡亥。怎么他们小时候,没有扶苏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给他们讲那些大道理时,站出来帮他大声喊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想法。
    也许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是事先告诉被教育者,做一件事选择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教育者本来做的就应该是教导孩子做出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结果,而让他自己去选择。
    而不是一上来地告诉他,你只有成为道德至高至上的君子,这样才能算是学习有意义。
    淳于越见识过扶苏庭辩,他很自然地保持沉默。
    对付扶苏,只能用武力。其他的休想。
    可是新来秦国的几位大儒,比如周术,他对扶苏的了解并不多。
    在秦国,到处都是有权位的人。
    他们曾经看到,那些道德低劣的人被人加以修饰,捧上神坛,甚至尊为道德楷模;连周青臣那样的伪君子,都被人称为大儒。
    一只蟑螂出现在地面上,周围还跟着一群小人。这些清正君子一个个都躲周青臣等人躲得远远地,唯恐避之不及。
    除了那些滥竽充数的小人总是得到与之不相匹配的吹捧和赞誉。
    还有一种让大家都感到不齿的行为也非常广泛。
    某些人靠着自己权力大,麾下聚集名士,将他人的指挥和才华,落在自己的名字上。
    他本人没有什么才能,只是靠着周围的人崇拜他的权位,把他人的才智和功劳落在自己身上。
    这样的人,尤以秦王最为典型。
    以李斯最为助长这样的风气。
    那么他的臣子,难道会比大王做的更好吗?
    当然不!
    既然已经知道大家平日里都吹捧的都是有权位的人,那么扶苏被捧到天板上,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是不是被人吹上去的。
    周术就是这么想的,他就问扶苏。
    “我听闻太子平日里好读韩非之说。太子势必了解韩非之师荀卿之学说。”
    “我还曾听人说,太子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注重师道。”
    “太子不止一次提出,师教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难道太子不知道,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卿不仅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更把老师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荀卿认为学生必须要尊重老师,荀卿更认为学生要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荀卿曾说,师云亦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教导学生,权力本来就应该全部都在老师手中。怎么能通过询问学生来决定老师是否教,怎么教呢?”
    “难道太子认为,七八岁的孩童,他有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吗?”
    周术发出了一连串质疑。
    周围的人也都望向扶苏。
    扶苏只反问一句,“难道说,老师的职责本身不就在于教导学生让他有自我思辨的能力,自我选择的能力吗?”
    周术顿时哑住。
    他望望淳于越。
    淳于越则在看流水。
    “为什么周仆射说要让老师处于绝对的地位,老师说什么,弟子就要说什么。难道说荀子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记得荀卿曾经说过,老师教导学生要让他学会的能力就是闻见知行。行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之后,能够实践它。”
    “为什么要让老师掌握绝对的权力,师父说什么,弟子就要说什么。这样的弟子,他所实践的,只是遵照老师的旨意去行事。”
    “我听说荀卿曾经有不少弟子。但是只有三个人很出名。一位是当今廷尉李斯,一位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一位如今在我麾下,昔日御史张苍,如今的督军令。”
    “这三个人,他们哪一个是真的按照了荀卿的说法去做呢。”
    “他们成功,不就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他们的老师,所以才能在天下闻名吗?”
    “我想老师教导学生,恐怕第一句应该就是,你想要学习什么,随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想学习的去教导他。”
    “非但如此,在教育的师生关系之中。老师不仅仅不应该处在绝对的权威地位,而是应该把自己摆在最下面的位置!”
    “孔子的学说,本来就是围绕《易经》,发扬其精神而著作。而《易经》给出的师道,师父要居于下位挑着担,把弟子托起来。”
    “老师要慎重的选择弟子,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教导弟子使其超越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师道精神。”
    “在遥远的南部国度,那里的人学习佛道,佛道的精神也是如此。老子曾经著作《德道经》,也是说的是一样的道理。”
    【经过考证,现存道德经原名为《德道经》,现存传世版本,在真正的原本基础上被人恶意篡改为鸡汤文字,改动处多达六百处。】
    “万法本就同源,若要议论,最后也都是回到一。”
    “如果人们同时在大街上看到两批师生。其中一批弟子们将老师高高抬起,尊奉其为老师,弟子们为老师辛苦奔波,得到食物先让老师吃;”
    “而另一批弟子,弟子们都在专心修行,老师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清理环境,赶走蜘蛛蚊子,替他们准备食饭。弟子们有所求教,老师赶快告诉他们。”
    “若是解答不出,又或者弟子已经超越了老师,老师就要赶快为弟子推荐更加高明的老师。”
    “这才是真正的师道。只是当今的天下,谁又能做到这些。”
    一众儒者闻言,一个个面红耳赤的。
    周术被说得哑口无言,他举目四张,没有一个人再支持他。
    周术不相信扶苏的话。
    “可是老师是尊者啊。老师怎么能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呢?如果老师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那学生不就要站在老师的头上,这是违背礼的啊。”
    扶苏笑了,“孔子直到死,都没有给出礼的明确定义。子曾经说,礼是非常难的。因为没有谁人永远真正都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尺度。”
    “既然你们的老师都没有给出过礼到底是什么,你们说什么这是违背礼的呢?”
    “要我说,当今天下的儒者,能够把我所说的师道精神贯彻起来。老师教导弟子,让弟子踩着自己的肩膀站得更高。”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得到弟子们的尊敬,让弟子们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当老师把弟子捧起来时,他已经被他的弟子们高高举起。”
    “真正的老师未必非常有名,也未必出自非常大的门第。但是真正把弟子托起来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没有见到咸阳宫里有哪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谁说了,一个人学习一定要有老师教导。他学习道理,难道不可以从朋友身边学习吗。”
    “儒家整天制造一大堆条条框框,繁文缛节约束自我。现在五百年过去,天下都又要一统了,现在到处却是子张之儒。难道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吗?”
    “儒学也一直被官府排斥在门外,始终无法发挥它理想的应有的教化庶民,使得国家之间民众和睦,君臣有道的作用。”
    “我想这恐怕是因为孔子本来对周易的理解就有欠缺,他虽然立志救许多人,可是他对周易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习得神髓的地步。,”
    “既然是一开始就没抓到核心精神,那么孔子所传授的儒道自然也本来就是有不足。”
    “老师不该把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抬得很高,只有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学生才有机会爆发出他的全部潜能。”
    “而老师要获得弟子的尊重,本来就是靠自己的德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说教,连老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去要求学生做到,这合理吗?”
    “我想作为儒家的弟子,孔子的传人,该做的事情不是去助长他本来的错误,强化老师在师徒关系之中的掌权地位,而是去把真正的师道精神发扬出来,把弟子托起来。如此循环往复,道才能永远地传承下来。”
    “不要让孔子的错误遗留千年,这样只会祸害更多的人。造成的后果,最终也只会是反噬儒家,使得儒家为众人所摒弃。”
    众儒生都已经是一个个伸长脖子望着扶苏。
    “太子从生下来就是个传奇,注定于世不凡。”周术诚心作揖,“臣受教。”
    有些人,上天降其于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为的就是要让他非凡的大业。
    而有些人,他没有受过什么苦难,但是却有着超高的天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是利益众生。
    扶苏在这些儒者心目中,自然属于后者。
    儒臣们自然一个个都作揖,“臣等研究学习祖师爷孔子乃至自己师父的道理多年,不如一朝听闻太子所解。”
    “太子,您的思想,已经超越当世很多人了。”
    “岂止是当世啊,这太高明了。以前大家议论道理,是不能用别的门派的道理来解释的。但是太子说的,是任何学说都不能辩驳质疑的。”
    “只是,这师道的精神,谁又能真正秉持呢?”
    扶苏倒是难得的严肃。“能,肯定能。有几个,就算几个。”
    扶苏脑子里装着古人两千年的血泪教训经验,精神文化。光凭这些,再加上权力,一定能够改变当下这个世界。
    这场短暂的上林苑之争,其言语并不是惊世骇俗,但是道理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
    对于师道精神的理解,从此不再有争议了。
    乃至于史书上,自然也是将这一段浓墨重彩记录起来,以给后人启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