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2章 封王
第1312章 封王
袁熙听了诸葛亮的话,也是出声道:“我也拿不准,柯比能防范很严,检事府的探子很难混入鲜卑王帐,所以那边的情报一直不多。”
“柯比能将反对自己的那些部族送掉之后,可以说是轻装上阵,威胁更大了。”
“要真是单纯鲜卑硬碰硬,我倒是也有几分底气,但现在魏国一时半会很难灭亡,那这边用兵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思来想去,决定采用外交手段撑过这段时期,起码能把魏国逼得不敢主动进攻。”
诸葛亮说道:“听说主公派人去高句丽谈判,让其并入晋国,还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袁熙点头道:“高句丽和三韩还不一样,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七国人,所以传统和文字都一直和华夏相似。”
“真正属于半岛的土著,是已经被田豫平定的三韩地区,如今经过田豫这三年的开疆拓土,恩威并施,已经基本平定,纳入了晋国版图,高句丽已经被三面包围,也是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这几年我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派人探听高句丽的情况,其内部现在分为几个派系,有的主张保持高句丽,有的支持并入晋国,有的则是建议和鲜卑联合。”
“如今随着三韩平定,塌顿重掌乌桓,鲜卑被击退,高句丽其他两种声音弱了下去,当然,这里面公孙家族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一直在按我的要求给高句丽边境施压,而且公孙家族和高句丽有着相当深的仇怨,若是我继续支持公孙家族的话,高句丽也怕将来下场不好。”
“所以随着去岁鲜卑被打退,田豫在高句丽边境陈兵,高句丽内部终于是开始松动,私下来找我谈判了。”
“他们其中很多人想法很简单,高句丽这块地方可比中原差远了,比之幽州也远远不如,很多人宁愿做个世代闲散贵族,也不想日日夜夜为了争夺地盘打仗了。”
诸葛亮听了,微笑道:“而主公抓住这个时机,给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没错,”袁熙笑道:“他们其实要的并不多,比中原士族容易满足多了。”
“他们要的是家族融入华夏正统,不再被视为蛮夷,这里面有很多并不是金钱的问题,单单就是个名号问题,以我现在实力和地位,已经具备了满足他们的能力。”
诸葛亮沉声道:“称帝。”
“没错,”袁熙出声道:“高句丽的投降意愿,是我想称帝的迫切因素,毕竟几十万人生命陨落的大战,能用一个封号解决,实在是太划算不过了。”
诸葛亮道:“但因为主公将掾属都分布在各地,如今邺城之中的官员还不到一半,若主公称帝他们来不及赶到,只怕声势会受到影响啊。”
袁熙出声道:“不管那么多了,高句丽等着这个名号,越早归顺,北边变数越少。”
诸葛亮道:“主公给了什么条件,这么有把握他们一定能接受?”
袁熙出声道:“封王。”
诸葛亮惊讶道:“异姓王?”
袁熙道:“没错。”
“不仅高句丽封王,糜国,公孙家族,我都可以封王。”
“甚至在曹县的曹昂,我都可以封王,他一县之地,封了王又如何?”
诸葛亮出声道:“主公不怕重蹈七国之乱的故事?”
袁熙出声道:“要说一点也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但异性王的反乱,也不一定是必然的,我倒是有对付异性王的办法。”
““像诸王也要接受政绩考核,犯律者削爵这种举措初期很是敏感,可以放一放,但其他手段也是有的。”
“比如后代子孙分家,也要分出相应的一份领地,长此以往,异姓王领地越来越少,自然不会形成威胁了。”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构想,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我相信既然指出大方向了,后代应该能解决剩下的问题,后人要是不如前人,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诸葛亮听了,点头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主公真要封王,有些人未必敢接受吧?”
袁熙笑道:“没错,就看他们的胆量了,他们敢接,自然也要做相应的事情,天下没有可没有免费的饭。”
“我会想办法将诸王封地控制在一个能让他们接受的线上,至于想要到中原定居的高句丽等官员士族,只要以一定比例交换土地,我也可以准许,他们的土地便重做公田驻军,这样也能削弱不少当地势力。”“这其中的分寸,就麻烦军师把握了。”
诸葛亮苦笑,这可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啊,岂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袁熙又道:“如今司马懿已经出兵,前线暂时保持均势就好,我也不打算拖太久,准备几日,先把诏令发了,半个月后大典,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高句丽乌桓那边,先给他们封号,至于接不接受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要是来得及赶过来,愿意过来的都可以过来。”
诸葛亮答应下来,心道自己这位主公,真是说干就干,丝毫不拖泥带水啊。
当日邺城之内,便传出了袁熙将要称帝的消息,同时传令各州官员留在本地主持政务,无需到邺城观礼,事后听候任命调遣。
这消息一出,邺城顿时忙乱起来,本来邺城就准备整军发兵,官员将领都在忙碌,如今一来就更是连轴转了。
杨修和祢衡被安排了草拟诏书的工作,两人挑灯熬夜,逐字逐句斟酌用词,到了三更两人都已经困倦不堪,杨修命人打上水来洗了把脸,又和祢衡商讨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大功告成。
两人望着窗外隐隐发白,都是是如释重负,杨修命人端上酒来,和祢衡对饮起来,苦笑道:“我从出生到现在,就属跟着大王这一年里面最累,做的事情几乎是以前几十年的总和。”
“咱们这位大王从来不会停下脚步,仿佛被什么追赶着一样。”
祢衡狠狠灌了一大口酒,悻悻道:“我看不是什么在追他,而是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
“你看他每日那乐此不疲的样子,哪是被人追,而是乐在其中啊。”
“我比你稍早几个月,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期间大王先打荆州,后打邺城,再攻鲜卑,最后掉头灭了吴国,如今又要马不停蹄称帝,同时对付魏国和外胡。”
“这一年里面,我走过的路,是前半辈子的十倍,大王做的这些事情,怕是别人十年才能做出来的,我是没见过这样的人,只这一点,就让我说不出话来。”
杨修摇头道:“算了,既然大王以身作则了,咱们这几年辛苦下吧,他总不可能一辈子都这样吧?”
他又看了眼诏书后面的册封,叹道:“大王心也是够大的,左右丞相开府,分封诸王,虽然封地不多,而且都是附庸国,但还是让我恍然有一种梦回周朝之感。”
祢衡咕嘟嘟又灌一口,“大王可不是周制,他这是外儒内法,皮是道家,骨是墨家,血肉是名家啊。”
杨修闻言大笑起来,“正平这话,真是精妙。”
“大王日常言行,极重思辨逻辑,这是名家之道,而大王极为重视工匠技术,这是墨家之长,反而是外皮道家最假,天下皆是沸沸扬扬传言他是圣人转世,却不知道大王私下极为不屑。
“大王走的路,和前代帝王完全不同,我倒是很有兴趣,他能走到何等地步。”
祢衡摇晃着酒壶,叹道:“更厉害的是他眼光也很准,我这些日子和大王掾属接触不少,发现各个身怀才学,至今没发现过沽名钓誉之辈。”
“要知道我先后辗转几个主公,其掾属大半是滥竽充数之辈,哪里有晋国这种气象。”
他指了指诏书,“不过封这么多王,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杨修叹道:“这才是大王高明之处。”
“他此举是在变相削弱封王的影响,封王越多,王就越没有实利,而且重点限制了拥有军队数目,最后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名号而已。”
“大王这心思,可真不像个年轻人啊。”
数日之后,得益于传信通道的进步,幽州和江淮陆续收到了袁熙将要称帝的诏书,当即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庆贺。
而公孙家族和乌桓也同时接到了允许去邺城观礼的消息,公孙康和塌顿虽然知道可能赶不及,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动身,快马加鞭赶往邺城,这个时候是表忠心的最好机会,他们怎么也不会错过。
而消息传到高句丽边境的田豫这边的时候,已经是十天后了,赶去邺城是来不及了,于是他将诏书带给城中的高句丽使节,让其带给高句丽的大王。
高句丽使节一看诏书内容,当即大惊,这竟然将高句丽纳入晋国,同时册封异姓王的承诺!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了,这不作为华夏藩国,而是直接属国,这是数百上千年来高句丽的愿望,高句丽使节马上跨马加鞭,赶往高句丽都城。
如今高句丽在位的是第九任大王伊夷谟,他收到诏书后,也是惊喜万分。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害怕田豫和公孙家族对自己发动灭国之战,如今天上却掉下了如此一块大的馅饼,于是他当即召集百官商议。
(本章完)
袁熙听了诸葛亮的话,也是出声道:“我也拿不准,柯比能防范很严,检事府的探子很难混入鲜卑王帐,所以那边的情报一直不多。”
“柯比能将反对自己的那些部族送掉之后,可以说是轻装上阵,威胁更大了。”
“要真是单纯鲜卑硬碰硬,我倒是也有几分底气,但现在魏国一时半会很难灭亡,那这边用兵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思来想去,决定采用外交手段撑过这段时期,起码能把魏国逼得不敢主动进攻。”
诸葛亮说道:“听说主公派人去高句丽谈判,让其并入晋国,还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袁熙点头道:“高句丽和三韩还不一样,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七国人,所以传统和文字都一直和华夏相似。”
“真正属于半岛的土著,是已经被田豫平定的三韩地区,如今经过田豫这三年的开疆拓土,恩威并施,已经基本平定,纳入了晋国版图,高句丽已经被三面包围,也是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这几年我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派人探听高句丽的情况,其内部现在分为几个派系,有的主张保持高句丽,有的支持并入晋国,有的则是建议和鲜卑联合。”
“如今随着三韩平定,塌顿重掌乌桓,鲜卑被击退,高句丽其他两种声音弱了下去,当然,这里面公孙家族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一直在按我的要求给高句丽边境施压,而且公孙家族和高句丽有着相当深的仇怨,若是我继续支持公孙家族的话,高句丽也怕将来下场不好。”
“所以随着去岁鲜卑被打退,田豫在高句丽边境陈兵,高句丽内部终于是开始松动,私下来找我谈判了。”
“他们其中很多人想法很简单,高句丽这块地方可比中原差远了,比之幽州也远远不如,很多人宁愿做个世代闲散贵族,也不想日日夜夜为了争夺地盘打仗了。”
诸葛亮听了,微笑道:“而主公抓住这个时机,给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没错,”袁熙笑道:“他们其实要的并不多,比中原士族容易满足多了。”
“他们要的是家族融入华夏正统,不再被视为蛮夷,这里面有很多并不是金钱的问题,单单就是个名号问题,以我现在实力和地位,已经具备了满足他们的能力。”
诸葛亮沉声道:“称帝。”
“没错,”袁熙出声道:“高句丽的投降意愿,是我想称帝的迫切因素,毕竟几十万人生命陨落的大战,能用一个封号解决,实在是太划算不过了。”
诸葛亮道:“但因为主公将掾属都分布在各地,如今邺城之中的官员还不到一半,若主公称帝他们来不及赶到,只怕声势会受到影响啊。”
袁熙出声道:“不管那么多了,高句丽等着这个名号,越早归顺,北边变数越少。”
诸葛亮道:“主公给了什么条件,这么有把握他们一定能接受?”
袁熙出声道:“封王。”
诸葛亮惊讶道:“异姓王?”
袁熙道:“没错。”
“不仅高句丽封王,糜国,公孙家族,我都可以封王。”
“甚至在曹县的曹昂,我都可以封王,他一县之地,封了王又如何?”
诸葛亮出声道:“主公不怕重蹈七国之乱的故事?”
袁熙出声道:“要说一点也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但异性王的反乱,也不一定是必然的,我倒是有对付异性王的办法。”
““像诸王也要接受政绩考核,犯律者削爵这种举措初期很是敏感,可以放一放,但其他手段也是有的。”
“比如后代子孙分家,也要分出相应的一份领地,长此以往,异姓王领地越来越少,自然不会形成威胁了。”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构想,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我相信既然指出大方向了,后代应该能解决剩下的问题,后人要是不如前人,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诸葛亮听了,点头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主公真要封王,有些人未必敢接受吧?”
袁熙笑道:“没错,就看他们的胆量了,他们敢接,自然也要做相应的事情,天下没有可没有免费的饭。”
“我会想办法将诸王封地控制在一个能让他们接受的线上,至于想要到中原定居的高句丽等官员士族,只要以一定比例交换土地,我也可以准许,他们的土地便重做公田驻军,这样也能削弱不少当地势力。”“这其中的分寸,就麻烦军师把握了。”
诸葛亮苦笑,这可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啊,岂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袁熙又道:“如今司马懿已经出兵,前线暂时保持均势就好,我也不打算拖太久,准备几日,先把诏令发了,半个月后大典,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高句丽乌桓那边,先给他们封号,至于接不接受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要是来得及赶过来,愿意过来的都可以过来。”
诸葛亮答应下来,心道自己这位主公,真是说干就干,丝毫不拖泥带水啊。
当日邺城之内,便传出了袁熙将要称帝的消息,同时传令各州官员留在本地主持政务,无需到邺城观礼,事后听候任命调遣。
这消息一出,邺城顿时忙乱起来,本来邺城就准备整军发兵,官员将领都在忙碌,如今一来就更是连轴转了。
杨修和祢衡被安排了草拟诏书的工作,两人挑灯熬夜,逐字逐句斟酌用词,到了三更两人都已经困倦不堪,杨修命人打上水来洗了把脸,又和祢衡商讨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大功告成。
两人望着窗外隐隐发白,都是是如释重负,杨修命人端上酒来,和祢衡对饮起来,苦笑道:“我从出生到现在,就属跟着大王这一年里面最累,做的事情几乎是以前几十年的总和。”
“咱们这位大王从来不会停下脚步,仿佛被什么追赶着一样。”
祢衡狠狠灌了一大口酒,悻悻道:“我看不是什么在追他,而是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
“你看他每日那乐此不疲的样子,哪是被人追,而是乐在其中啊。”
“我比你稍早几个月,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期间大王先打荆州,后打邺城,再攻鲜卑,最后掉头灭了吴国,如今又要马不停蹄称帝,同时对付魏国和外胡。”
“这一年里面,我走过的路,是前半辈子的十倍,大王做的这些事情,怕是别人十年才能做出来的,我是没见过这样的人,只这一点,就让我说不出话来。”
杨修摇头道:“算了,既然大王以身作则了,咱们这几年辛苦下吧,他总不可能一辈子都这样吧?”
他又看了眼诏书后面的册封,叹道:“大王心也是够大的,左右丞相开府,分封诸王,虽然封地不多,而且都是附庸国,但还是让我恍然有一种梦回周朝之感。”
祢衡咕嘟嘟又灌一口,“大王可不是周制,他这是外儒内法,皮是道家,骨是墨家,血肉是名家啊。”
杨修闻言大笑起来,“正平这话,真是精妙。”
“大王日常言行,极重思辨逻辑,这是名家之道,而大王极为重视工匠技术,这是墨家之长,反而是外皮道家最假,天下皆是沸沸扬扬传言他是圣人转世,却不知道大王私下极为不屑。
“大王走的路,和前代帝王完全不同,我倒是很有兴趣,他能走到何等地步。”
祢衡摇晃着酒壶,叹道:“更厉害的是他眼光也很准,我这些日子和大王掾属接触不少,发现各个身怀才学,至今没发现过沽名钓誉之辈。”
“要知道我先后辗转几个主公,其掾属大半是滥竽充数之辈,哪里有晋国这种气象。”
他指了指诏书,“不过封这么多王,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杨修叹道:“这才是大王高明之处。”
“他此举是在变相削弱封王的影响,封王越多,王就越没有实利,而且重点限制了拥有军队数目,最后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名号而已。”
“大王这心思,可真不像个年轻人啊。”
数日之后,得益于传信通道的进步,幽州和江淮陆续收到了袁熙将要称帝的诏书,当即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庆贺。
而公孙家族和乌桓也同时接到了允许去邺城观礼的消息,公孙康和塌顿虽然知道可能赶不及,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动身,快马加鞭赶往邺城,这个时候是表忠心的最好机会,他们怎么也不会错过。
而消息传到高句丽边境的田豫这边的时候,已经是十天后了,赶去邺城是来不及了,于是他将诏书带给城中的高句丽使节,让其带给高句丽的大王。
高句丽使节一看诏书内容,当即大惊,这竟然将高句丽纳入晋国,同时册封异姓王的承诺!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了,这不作为华夏藩国,而是直接属国,这是数百上千年来高句丽的愿望,高句丽使节马上跨马加鞭,赶往高句丽都城。
如今高句丽在位的是第九任大王伊夷谟,他收到诏书后,也是惊喜万分。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害怕田豫和公孙家族对自己发动灭国之战,如今天上却掉下了如此一块大的馅饼,于是他当即召集百官商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