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章 分化
第1354章 分化
司马懿自然不知道,诸葛亮是少数知道袁熙全盘战略的人,在诸葛亮的角度看来,既然袁熙给了自己绝对的专断权,那就不止要站在攻打长安的角度上考虑,还要站在整个天下的立场上。
其实长安这一路,袁熙并没有准备速战速决,毕竟吃下的地盘需要重建,尤其是这些被曹魏荼毒过的地区尤其脆弱,若是占了之后不能妥善处理,反会在后勤和稳定上影响军事上的推进,欲速则不达。
并且诸葛亮也知道袁熙真正在意的,是北地鲜卑,所以他在邺城和易京留下了充足的兵士以防止意外,而攻打长安的战略,则是取决于曹魏遭受的压力大小。
同时这个战略,是将曹魏逼入益州,然而曹魏那边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孤注一掷从荆州南下,直接打灭汉南国,将整个荆益地区搅成一滩浑水。
这个可能性,是之前袁熙预估有所不足的,于是诸葛亮在发兵前和袁熙商议过后,便绕路到寿春,和陆逊商量了江淮方面的应对。
最后两人达成共识,诸葛亮照常出兵,陆逊派出文聘水军支援江陵防线驻守的魏延黄忠,看是否能将领撕开曹魏在麦城到南阳一带的防线。
诸葛亮走后,陆逊也将此事知会了汉南国那边,不过他倒是没有指望那边年幼的汉南王刘禅能帮上什么忙,毕竟在柴桑之战中汉南国打空了国力,没有个三五年根本无法再次发动战争了。
陆逊此举,只是让汉南那边知情后有所照应,而汉南国那边很快便传来消息,说关羽去平定南蛮了,抽不出身,但会派出数十艘战舰在汉水配合对曹魏施压。
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陆逊收到回信后,也是松了口气,袁熙并未让他本人参与这次的攻魏之战,而是让其想办法先平定交州,所以这次陆逊是晋国开府重臣中最为轻松的。
虽然作为晋国核心三谋士之一,他没有成为丞相,但江淮大都督的权力很大,治理的地盘也更多,这已经让陆逊有些焦头烂额了,所以这次远离兵事,倒反而是个解脱。
他望着身边尚还披麻戴孝的夫人刘氏,说道:“最近汉南那边没有兵事了,你要是想去探你那兄弟,倒是可以过去。”
刘氏听了,出声道:“等形势明了吧,如今两国关系未明,妾不想给夫君添麻烦。”
“而且这边叔父的遗孀临产,也需要妾照顾。”
陆绩被刺后,其遗孀张氏待产,陆逊彼时重新接任了陆氏家主,便让陆氏族人举族北迁,来到了寿春。
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做到他这种位置,不可能不顾虑身后之事,陆氏是大族不假,但越是大族,越有不少麻烦事。
陆氏因为曾经和孙氏作对,地位一直颇为微妙,而如今吴国灭亡,孙氏虽然势微,但吴氏等家族仍然地位超然,这些家族多少都曾和陆氏有些纠葛。
而陆逊得势后,陆氏这种大家族多少有子弟有横行跋扈的,这种地方官肯定是处理起来有顾虑,于是种种考虑之下,陆逊干脆让陆氏迁到寿春,亲自监督陆氏子弟行事,让他们有所收敛。
陆绩的遗孀此时已经有孕待产,刘氏正好过去照顾,陆逊明刘氏之意,叹道:“叔父他确实可惜了。”
刘氏出声道:“不幸中的万幸,叔父还有遗腹子,也是上天的垂怜吧。”
“就像先父以四旬多的年纪,还能生下子嗣一样,妾觉得,虽然有时候好人不长命,但上天对好人一定是有所补偿的。”
陆逊心道那可不一定,这些年来,自己可是看多了太多人死去,说到底也不过是士族大家有能力纳娶妻妾罢了,战场之上的兵士,又有多少人未曾成家便丧命断代的?
陆逊突然醒觉,自己不知不觉间,他想法的出发点,开始站在一般军士的角度上了,换做七八年前,他打仗只是为了赢,根本不会考虑兵士生死,甚至在江东缺兵饷时,纵容让兵士劫掠当地,但现在是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了。
自己是不知不觉间,受到义兄影响了吗?
陆逊不知道这种想法对自己将来有什么改变,但他隐隐约约觉得,自己那义兄走的道路,和以前的帝王完全不同,也许跟着他一直走下去,真的会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天下。
不过想到某个被关在寿春快三年的倒霉蛋,陆逊又忍不住苦笑起来,心道这人还真是背时啊,义兄不会把他已经忘了吧?
陆逊猜的没错,袁熙确实将寿春的事情几乎都抛到脑后了,因为他相信陆逊能够一力承担起来,而对于诸葛亮那边,他也很是放心,诸葛亮补足了荆州方向的缺漏,如今曹魏就像一只陷入蜘蛛网的虫子,被四面八方的蛛丝捆缚住了手脚,其越是挣扎,网就收的越紧。
袁熙知道三年之内,长安必然陷落,但今年打倒是没有必要,反而可能会让曹魏垂死挣扎,在此之前给他们留口气就好,毕竟北地这边,自己的几个行动,也到了关键时刻。首先是高句丽和东鲜卑,皆是派了使团,先后来到了蓟城。
高句丽那边倒是早就谈的差不多了,只等袁熙册封名号,便会先以藩国形势并入晋国,之后如果是安置好了王公大臣,便会商议下一步的藩国变郡。
这肯定会让有些遗老遗少有所抵触,所以袁熙倒也没有强行推进,反而是东鲜卑派人过来,有些出乎袁熙的预料。
了解内情之后,袁熙才发现,原来是素利撑不住了。
东鲜卑的情况极为复杂,素利部落只是其中较大的一支,《魏书》载:“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涉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就是说素利的地盘上,有二十多个大小部落,其中素利是当初实力最大的一个姓氏,所以被诸位部族长推为单于大王,地位更类似于盟主,若有事情,非经盟议,是不能任意调动其他部落人员的。
而东鲜卑的问题,就是这些年素利部势力衰退,其他部落崛起,比如弥加阙机之外,槐头也是大有来头,比如宇文部首领宇文莫槐治理有方,已经成为了鲜卑四大部落之一,势力已经超过了素利,其在后世,便是隋唐有名的宇文世家的先祖。
除此之外,东鲜卑还有正在崛起的慕容部和段部,这些人随着势力崛起,话语权也日渐提高,也是素利极为头痛的问题。
鲜卑的部落联盟制,在这种情况下威望便尤为重要,柯比能便是通过恩惠收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戴,很多人都迁居去了中鲜卑,倒显得柯比能一家独大了,。
而留在东鲜卑这边的部落,都是不愿意离开鲜卑祖地鲜卑山和乌桓山的死硬派,后世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也最能坚持,彼时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很多汉人流民迁入东北,壮大了诸部,带来了中原技术,让东鲜卑诸部飞速发展,在五胡乱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此素利为首东鲜卑诸位首领自然毫不知情,不然他们可能会死硬坚持下去,不过目前在素利的视角来看,东鲜卑内忧外患齐至,人心惶惶,所以急于和晋国讲和。
东鲜卑内部现在是五六家势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无法选出像柯比能那样有绝对话语权的盟主,外部则是面临中鲜卑的吞并,以及投靠了晋国一众势力的觊觎,他们的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联手柯比能打造一个强大的鲜卑和中原对抗,二是干脆交换条件依附晋国,弄死柯比能后,再尽可能保留鲜卑的地盘。
这两种选择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最后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博弈后,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大,压过了前者。
而其中的道理极为简单,东鲜卑的首领,大部分都是最早的那几支传下来的,而柯比能却是不知道哪个小部落冒出来的低贱之人,要这下老牌贵族向柯比能低头,侮辱性不亚于跟给他们改姓。
于是在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心理驱动下,东鲜卑决定尝试和晋国接触,毕竟晋国这些年的发展都看在东鲜卑眼里,依附晋国,可是真有好处拿的。
对于这种态度,袁熙自然是非常欢迎的,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目的和鲜卑的底线之间,还有着相当宽的一道鸿沟。
袁熙真正要做的,是将鲜卑从文化到传统,再到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全面肢解,最终将其完全浸融入中原汉族。
他这种目的要是说出来,东鲜卑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袁熙现在只能一步步来。至于如何做,华夏历史上尚无十分成功的先例,很多外族最后都会归而复叛,所以袁熙必须要尝试一条新的道路。
他搜肠刮肚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后世相对比较成功的例子,虽然行事方法有些不厚道,也有些不人道,但在这个生存矛盾尖锐到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性的时代,倒是显得颇为合适。
早前他已经使用了第一招,派商队和东鲜卑通商,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向东鲜卑贵族售卖奢侈品,袁熙谓之经济渗透。
于是他对于东鲜卑派来的使节团,开始使用第二招了。
意识渗透,以及培植代理人。
(本章完)
司马懿自然不知道,诸葛亮是少数知道袁熙全盘战略的人,在诸葛亮的角度看来,既然袁熙给了自己绝对的专断权,那就不止要站在攻打长安的角度上考虑,还要站在整个天下的立场上。
其实长安这一路,袁熙并没有准备速战速决,毕竟吃下的地盘需要重建,尤其是这些被曹魏荼毒过的地区尤其脆弱,若是占了之后不能妥善处理,反会在后勤和稳定上影响军事上的推进,欲速则不达。
并且诸葛亮也知道袁熙真正在意的,是北地鲜卑,所以他在邺城和易京留下了充足的兵士以防止意外,而攻打长安的战略,则是取决于曹魏遭受的压力大小。
同时这个战略,是将曹魏逼入益州,然而曹魏那边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孤注一掷从荆州南下,直接打灭汉南国,将整个荆益地区搅成一滩浑水。
这个可能性,是之前袁熙预估有所不足的,于是诸葛亮在发兵前和袁熙商议过后,便绕路到寿春,和陆逊商量了江淮方面的应对。
最后两人达成共识,诸葛亮照常出兵,陆逊派出文聘水军支援江陵防线驻守的魏延黄忠,看是否能将领撕开曹魏在麦城到南阳一带的防线。
诸葛亮走后,陆逊也将此事知会了汉南国那边,不过他倒是没有指望那边年幼的汉南王刘禅能帮上什么忙,毕竟在柴桑之战中汉南国打空了国力,没有个三五年根本无法再次发动战争了。
陆逊此举,只是让汉南那边知情后有所照应,而汉南国那边很快便传来消息,说关羽去平定南蛮了,抽不出身,但会派出数十艘战舰在汉水配合对曹魏施压。
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陆逊收到回信后,也是松了口气,袁熙并未让他本人参与这次的攻魏之战,而是让其想办法先平定交州,所以这次陆逊是晋国开府重臣中最为轻松的。
虽然作为晋国核心三谋士之一,他没有成为丞相,但江淮大都督的权力很大,治理的地盘也更多,这已经让陆逊有些焦头烂额了,所以这次远离兵事,倒反而是个解脱。
他望着身边尚还披麻戴孝的夫人刘氏,说道:“最近汉南那边没有兵事了,你要是想去探你那兄弟,倒是可以过去。”
刘氏听了,出声道:“等形势明了吧,如今两国关系未明,妾不想给夫君添麻烦。”
“而且这边叔父的遗孀临产,也需要妾照顾。”
陆绩被刺后,其遗孀张氏待产,陆逊彼时重新接任了陆氏家主,便让陆氏族人举族北迁,来到了寿春。
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做到他这种位置,不可能不顾虑身后之事,陆氏是大族不假,但越是大族,越有不少麻烦事。
陆氏因为曾经和孙氏作对,地位一直颇为微妙,而如今吴国灭亡,孙氏虽然势微,但吴氏等家族仍然地位超然,这些家族多少都曾和陆氏有些纠葛。
而陆逊得势后,陆氏这种大家族多少有子弟有横行跋扈的,这种地方官肯定是处理起来有顾虑,于是种种考虑之下,陆逊干脆让陆氏迁到寿春,亲自监督陆氏子弟行事,让他们有所收敛。
陆绩的遗孀此时已经有孕待产,刘氏正好过去照顾,陆逊明刘氏之意,叹道:“叔父他确实可惜了。”
刘氏出声道:“不幸中的万幸,叔父还有遗腹子,也是上天的垂怜吧。”
“就像先父以四旬多的年纪,还能生下子嗣一样,妾觉得,虽然有时候好人不长命,但上天对好人一定是有所补偿的。”
陆逊心道那可不一定,这些年来,自己可是看多了太多人死去,说到底也不过是士族大家有能力纳娶妻妾罢了,战场之上的兵士,又有多少人未曾成家便丧命断代的?
陆逊突然醒觉,自己不知不觉间,他想法的出发点,开始站在一般军士的角度上了,换做七八年前,他打仗只是为了赢,根本不会考虑兵士生死,甚至在江东缺兵饷时,纵容让兵士劫掠当地,但现在是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了。
自己是不知不觉间,受到义兄影响了吗?
陆逊不知道这种想法对自己将来有什么改变,但他隐隐约约觉得,自己那义兄走的道路,和以前的帝王完全不同,也许跟着他一直走下去,真的会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天下。
不过想到某个被关在寿春快三年的倒霉蛋,陆逊又忍不住苦笑起来,心道这人还真是背时啊,义兄不会把他已经忘了吧?
陆逊猜的没错,袁熙确实将寿春的事情几乎都抛到脑后了,因为他相信陆逊能够一力承担起来,而对于诸葛亮那边,他也很是放心,诸葛亮补足了荆州方向的缺漏,如今曹魏就像一只陷入蜘蛛网的虫子,被四面八方的蛛丝捆缚住了手脚,其越是挣扎,网就收的越紧。
袁熙知道三年之内,长安必然陷落,但今年打倒是没有必要,反而可能会让曹魏垂死挣扎,在此之前给他们留口气就好,毕竟北地这边,自己的几个行动,也到了关键时刻。首先是高句丽和东鲜卑,皆是派了使团,先后来到了蓟城。
高句丽那边倒是早就谈的差不多了,只等袁熙册封名号,便会先以藩国形势并入晋国,之后如果是安置好了王公大臣,便会商议下一步的藩国变郡。
这肯定会让有些遗老遗少有所抵触,所以袁熙倒也没有强行推进,反而是东鲜卑派人过来,有些出乎袁熙的预料。
了解内情之后,袁熙才发现,原来是素利撑不住了。
东鲜卑的情况极为复杂,素利部落只是其中较大的一支,《魏书》载:“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涉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就是说素利的地盘上,有二十多个大小部落,其中素利是当初实力最大的一个姓氏,所以被诸位部族长推为单于大王,地位更类似于盟主,若有事情,非经盟议,是不能任意调动其他部落人员的。
而东鲜卑的问题,就是这些年素利部势力衰退,其他部落崛起,比如弥加阙机之外,槐头也是大有来头,比如宇文部首领宇文莫槐治理有方,已经成为了鲜卑四大部落之一,势力已经超过了素利,其在后世,便是隋唐有名的宇文世家的先祖。
除此之外,东鲜卑还有正在崛起的慕容部和段部,这些人随着势力崛起,话语权也日渐提高,也是素利极为头痛的问题。
鲜卑的部落联盟制,在这种情况下威望便尤为重要,柯比能便是通过恩惠收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戴,很多人都迁居去了中鲜卑,倒显得柯比能一家独大了,。
而留在东鲜卑这边的部落,都是不愿意离开鲜卑祖地鲜卑山和乌桓山的死硬派,后世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也最能坚持,彼时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很多汉人流民迁入东北,壮大了诸部,带来了中原技术,让东鲜卑诸部飞速发展,在五胡乱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此素利为首东鲜卑诸位首领自然毫不知情,不然他们可能会死硬坚持下去,不过目前在素利的视角来看,东鲜卑内忧外患齐至,人心惶惶,所以急于和晋国讲和。
东鲜卑内部现在是五六家势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无法选出像柯比能那样有绝对话语权的盟主,外部则是面临中鲜卑的吞并,以及投靠了晋国一众势力的觊觎,他们的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联手柯比能打造一个强大的鲜卑和中原对抗,二是干脆交换条件依附晋国,弄死柯比能后,再尽可能保留鲜卑的地盘。
这两种选择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最后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博弈后,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大,压过了前者。
而其中的道理极为简单,东鲜卑的首领,大部分都是最早的那几支传下来的,而柯比能却是不知道哪个小部落冒出来的低贱之人,要这下老牌贵族向柯比能低头,侮辱性不亚于跟给他们改姓。
于是在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心理驱动下,东鲜卑决定尝试和晋国接触,毕竟晋国这些年的发展都看在东鲜卑眼里,依附晋国,可是真有好处拿的。
对于这种态度,袁熙自然是非常欢迎的,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目的和鲜卑的底线之间,还有着相当宽的一道鸿沟。
袁熙真正要做的,是将鲜卑从文化到传统,再到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全面肢解,最终将其完全浸融入中原汉族。
他这种目的要是说出来,东鲜卑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袁熙现在只能一步步来。至于如何做,华夏历史上尚无十分成功的先例,很多外族最后都会归而复叛,所以袁熙必须要尝试一条新的道路。
他搜肠刮肚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后世相对比较成功的例子,虽然行事方法有些不厚道,也有些不人道,但在这个生存矛盾尖锐到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性的时代,倒是显得颇为合适。
早前他已经使用了第一招,派商队和东鲜卑通商,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向东鲜卑贵族售卖奢侈品,袁熙谓之经济渗透。
于是他对于东鲜卑派来的使节团,开始使用第二招了。
意识渗透,以及培植代理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