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国号
第409章 国号
张冲立泰之一字为国号,并未超出众多幕僚的认识。
因为自史以来,凡立国号者或是根据氏族名,或是根据所封爵名,或是根据发迹地来定国名。
如夏、商、周就是皆为氏族名,所谓夏者,在甲骨文上是蝉的象形字。而夏的开创者大禹,就是虫也。所以大禹所在的氏族就是尊崇蝉的,以夏为名。
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一方面就是取自己的氏族本名,另一方面是因为夏蝉这个事物本身就有很好的寓意。
首先蝉是从蛹到蝉又回到蛹这样周而复始的。这在当时就是一种不断循环的神秘,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延续、复活永生。所以当时就有玉蝉一物,专门放在死者的嘴里,就是期冀死者如蝉一样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此外蝉本身又取居高饮清之意,其出自污秽、能蜕变转生化成高洁,它居高而鸣远、饮露而清高。
所以启以夏为国号,也是期望这些美义,期望他创立的朝代能万世不绝。
至于夏之后的商,也是如此,都是沿用的商这个氏族名。商之一族来源于天降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商在甲骨文中就是玄鸟下一个屋子,来反映这氏族起源。
商之后的周也是如此,在甲骨文就是田间种禾之形,这也反映了周人是以种禾为业的氏族。也正是他们周人所居于原,此原才叫周原。非是因为生活在周原,此氏族叫周。
此三代皆以氏族本名而为国号,其实质上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此三代自授天命,非是授封。
如夏为王时,商已在。之后天命属商,所以商得天下。而商为天下王的时候,周就已经存在。后来周得天命,继而为天下主。
这些都是自授天命的。
而周之后的秦、新、汉皆非如此。
秦在甲骨文中为一种特殊的谷物,即草谷,是专门给牲畜吃的。而秦人就是给周王养马有功而得以封土为庸。之后秦王、秦帝,都是继续沿用了秦这个名字。这也说明,秦是从周命而继承来的,因为它是受周的册封而有。
秦之后为汉。刘邦用此国号是因为他是项羽册封的汉王,而项羽是代楚怀王而册封的刘邦。刘邦之后得了天下依旧以汉为国号,就说明他继承的是楚国的法统。而楚是当年周王所封,所以楚也是继承自周。所以这就是汉人自认为自己是承周的原因。
因为楚对秦非是继承,而是诛暴。秦使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有陈涉初发难,首义于大泽乡,建立张楚。后有项氏虐戾灭秦,立楚怀王。尔后高祖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这一条法统就清清楚楚,也是刘邦依旧以汉为国号的原因。
而汉之后的新是如何?
汉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这就是王莽肇命于新都。
之后王莽一步步加九锡,代汉而立,建国号为新。
王莽取新为国号当然也有新制度、新气象、新朝之意,但更重要的是新为汉室对王莽的赐封,所以以新为国号,正说明他继承的是汉的正统。
而后面刘秀再立国号为汉,那就是恢复前汉正统,这就没什么说的了。
所以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所谓立国号的背后不是立什么,而是为什么要立这个。
你用什么国号就意味你的法统来源,这是一点容不得马虎的。不是说你在哪里发迹,还是受封为什么公侯,就自然沿用的。
举个例子,司马昭当年一开始被曹魏封爵,可是新城乡侯,日后封为高都公。但为何司马昭不愿意领高都公呢?他为何后面让曹髦封自己为晋公?
就是因为前者封他,他后面篡命就代的是曹魏了。因为高都公是曹魏封他的,他以后立的朝代也该叫高朝。
但偏偏司马昭不愿意如此,因为他认为魏还算不得天下之主,只有汉才是。而他要继承的自然是汉这个一统王朝。
那这个和他请立晋公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司马昭用的是那条自乱世就广为人所知的谶言:
“代汉者,当涂高。”
对这条谶的不同解释,成就了不同人的命运。
袁公路觉得涂为路,而自己字公路,自以为名与字皆应谶,恰好他又从孙坚手里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自诩天命。
而曹操非要从汉室那里弄一个魏国,也是因为认为当涂高者,魏也。因为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之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而高”,即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正是如此。
所以曹操称魏国,表面看是他击败袁氏夺得冀州,居于邺。邺又原是汉朝的魏郡治所;但其实质就是为了迎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而到了司马家这里,他们同样对这条谶文做了不同解读。
这条解读就是司马昭一开始被封为高都公。高都有城中当涂而高的楼台,正仿佛于“当涂高者,魏”,则司马昭之封“高都侯”,继承的仍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但因为魏也是高,那他司马昭要想证明自己比魏更有资格继承汉的正统,那就要比他更高。而晋就是进也,引申之,晋又有了上进、前进一类的美义。
所以司马昭专门跳出晋这个作为国号,就是在讲自己比曹魏更受天命,理应继续汉统。
不懂政治的人或者如在场的丁盛这些武夫肯定会对这一套嗤之以鼻,不就是个国号吗,至于这么玩弄文字,大丈夫所不取。
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国号从来就是和法统有关。一个政权的国号就反映着你的法统来源。
那法统为何重要呢?它实际上是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是让天下民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被统治。
为何历代开创之主,建国号都爱用春秋战国的国家名?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周王所封,你用此国号就意味你继承了周的法统。
而周作为第一个攘括天下的大朝,继承其法统就能让其他地区的人接受你。
比如你是一个起自胶东的割据势力,筚路蓝缕而有天下了,然后你建立国朝叫莱。
按理说你这个国号没起错啊,因为你用的是你起家之地的国别名。但可惜,你这个名字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你叫莱国,和生活在关西的秦人们有何关系,我为何要让你统治?
当然你能得天下必然武力强横,所以不服就可以镇压。但总用暴力镇压反而会越让你的政权丧失合法性,秦人的反抗没准会更加隐秘激烈。
所以你就不能取莱国为号,但你可以取齐国。齐作为周所封的大国,自然能继承周的法统。所以你得天下后,天下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认为咱们还是一家人。而一旦名正言顺,那你的统治就稳固。
这就是为何历朝历代不是将正统不是追溯到周,就是追溯到汉,或者追溯到唐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能名正言顺统治天下的法统来源。
当然还有另一条法统来源,那就是谶言。应谶言可比继承人间王朝的法统要来得更名正言顺了。因为直接是天授之,而王天下。
这也是为何曹操、司马昭等人都要用谶来包装自己,就是寻找更直接的合法性。
张冲既然将这些了解的这么透彻,那为何还要立一个莫名其妙的泰,而不是沿用魏呢?魏既受封于周,又合谶命所托,他又具有魏地,岂不是天然就该称魏王呢?
实际上,关于这一条,度满在和他私下中商谈的过程中,就问过张冲。彼时度满的意思也是称魏王,立国号为魏。
但张冲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法统不是来自于周汉、也不是来自于谶言。
他对度满道:
“我等何人?是贵胄之种吗?有尺寸之地作为基业吗?我等起义只为了那一句话,替天行道,吊民罚罪。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继续汉室,我们是要推翻汉室。我们也不是要继承周统,而是要建立一个我们黔首自己的统治。”
度满明白了,但他疑惑道:
“但如果我们不以周汉为正统,那天下其他地区的百姓们会心服吗?”
张冲笑道:
“这就是我更不愿意承袭周汉之统的原因了。周有天下要远比现在来得小,而汉所具之天下,又远远不是现在天下的全部。如果我以周汉为正统,那雪山之巅的百姓,或者漠北的胡人,他们为何要认你?”
度满张了张嘴,完全没想到张冲的雄心这么广阔,这大汉之地都无法填充其心胸了。
而这边张冲继续道:
“我要建立的是黔首为主的国家,你只要是黔首,是细民,是受压迫者,那就可以在我这里得到保护和认同。无论你是羌人、匈奴人、汉人还是月氏人,你只要是黔首,那你就是我们的一员。”
度满目眩神迷,从来没想过能将事情这么想,但他很快反应过来:
“那那些豪强富豪们怎么办?他们可不是黔首呀。”
张冲淡淡说了句:
“他们也会是。”
这下子度满了解了,再不提这个话。
只是他的心里对张冲充满了敬畏。这个敬畏不是对其权势,也不是对其可能伤害自己的畏惧,而是对张冲手段的敬畏。
张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既可以激进,又可以保守。既有理想,又如此现实。到底哪一个是他的行事风格。
张冲要是知道度满所想,必然会回他一句:
“第一流的智慧从来就是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行事准则,并且能够并行不悖。”
他度满距离张冲真的还差远了。
对于这个差距,度满心知肚明,于是再次请教,为何起名于泰呢?
对于这个名号,张冲实际上也想了很久。
有一说一,他张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他自认为自己一旦成功,对天下、对百姓、对文明都将是开创性的大贡献。如此伟业,如何让他愿意承袭前代的称号。
就比如让他称魏王,但那魏国何德何能可以在张冲之前。别说前代之魏主,就是历史长河的众多魏王,便是魏武,也是不及自己的。
所以张冲已经想好了,要定就定一个新号。既有超世之功,自然当仁不让。
最后张冲反复想了想,在泰和太两字犹疑不定。
这两个字非常取巧,因为泰和太实际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字。用这两字,无论是泰山军还是太平道皆会以为说的是自己,这就能大大加速两者的融合。
这一招张冲还是和后世的西魏学的。当时宇文泰改革,为了让胡汉两边都满意,就在制度上取了巧。就是他按照过去草原的八部大人制设置了八柱国之制,但在内里又只设了六个柱国。而在汉人眼里,六可不简单,周天子统合的就是六师。
所以宇文泰此举,既然鲜卑人看到宇文泰在回归胡人传统,又让汉人豪强们看到他逐步汉化,可以说双方都满意。
所以张冲这里也是学了宇文泰之故智了。
但无论是泰和太,实际上都是承接于太平道之法统。这条法统是暴力推翻汉室的,也是张冲要继承的。
因为他的源流很清楚,作为太平道人公将军之衣钵,泰山方之渠帅。转战天下,经营河济,在总道内乱中,拨乱反正,继承太平道。
这条源流是张冲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否认的,他麾下的吏士们也是在这一脉络发展壮大起来的。
此外,天下各州郡仍然有数量众多的黄巾兵还在坚持战斗。承认这份法统和源流,也能得到这些黄巾军们的拥护。更不用说,现在泰山军在继承了河北总道的遗产后,黄巾系的势力已经占据了泰山军的三成。
所以无论是考虑麾下黄巾军的情感还是要争取外州郡黄巾的支持,奉太平道这条推翻汉室,为民请命的法统都是必须的。
但到底是选泰、还是用太就有点拿不定了。
一开始张冲想用太为国号,因为这个名字为美号。以太为朝,期冀着此朝代疆域之广大,太乙环宇皆为国土。又期冀着太平之世,此朝百姓能安康乐业。
但最后度满想了想,还是建议张冲选泰。
因为用太还是用泰,有一个主体的区别。用泰,就是承认咱们泰山军依旧为主,太平道的那些就是补充,而反过来就不一样了。
而且度满还有个理由,实在让张冲无法驳斥。那就是度满说,咱们既然是继承太平道之法统。
那太平道秉持的是土德,所以尚黄。而咱们既然是继承此法脉,本就应该是木德,因为土生木嘛!
而咱们发迹的泰山,正为天下之东岳宗岱,本就为木德,以泰为国号,岂不是顺应了天地人三和?
他张冲既生于泰,又起于泰,更承于泰,岂不是天命所钟?
于是,张冲终下决议,立国号为泰。
又因立意为万民平等之意,又号泰平国,如后定鼎天下,能使得人间为乐土,也未尝不能为外邦人称赞一句“泰平天国”。
昨晚想了一下,还是将这一章补上。很多人看不出国号与法统的关系,只看到别人以春秋国家为国号就觉得就是这么用的。所以特用一章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本章完)
张冲立泰之一字为国号,并未超出众多幕僚的认识。
因为自史以来,凡立国号者或是根据氏族名,或是根据所封爵名,或是根据发迹地来定国名。
如夏、商、周就是皆为氏族名,所谓夏者,在甲骨文上是蝉的象形字。而夏的开创者大禹,就是虫也。所以大禹所在的氏族就是尊崇蝉的,以夏为名。
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一方面就是取自己的氏族本名,另一方面是因为夏蝉这个事物本身就有很好的寓意。
首先蝉是从蛹到蝉又回到蛹这样周而复始的。这在当时就是一种不断循环的神秘,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延续、复活永生。所以当时就有玉蝉一物,专门放在死者的嘴里,就是期冀死者如蝉一样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此外蝉本身又取居高饮清之意,其出自污秽、能蜕变转生化成高洁,它居高而鸣远、饮露而清高。
所以启以夏为国号,也是期望这些美义,期望他创立的朝代能万世不绝。
至于夏之后的商,也是如此,都是沿用的商这个氏族名。商之一族来源于天降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商在甲骨文中就是玄鸟下一个屋子,来反映这氏族起源。
商之后的周也是如此,在甲骨文就是田间种禾之形,这也反映了周人是以种禾为业的氏族。也正是他们周人所居于原,此原才叫周原。非是因为生活在周原,此氏族叫周。
此三代皆以氏族本名而为国号,其实质上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此三代自授天命,非是授封。
如夏为王时,商已在。之后天命属商,所以商得天下。而商为天下王的时候,周就已经存在。后来周得天命,继而为天下主。
这些都是自授天命的。
而周之后的秦、新、汉皆非如此。
秦在甲骨文中为一种特殊的谷物,即草谷,是专门给牲畜吃的。而秦人就是给周王养马有功而得以封土为庸。之后秦王、秦帝,都是继续沿用了秦这个名字。这也说明,秦是从周命而继承来的,因为它是受周的册封而有。
秦之后为汉。刘邦用此国号是因为他是项羽册封的汉王,而项羽是代楚怀王而册封的刘邦。刘邦之后得了天下依旧以汉为国号,就说明他继承的是楚国的法统。而楚是当年周王所封,所以楚也是继承自周。所以这就是汉人自认为自己是承周的原因。
因为楚对秦非是继承,而是诛暴。秦使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有陈涉初发难,首义于大泽乡,建立张楚。后有项氏虐戾灭秦,立楚怀王。尔后高祖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这一条法统就清清楚楚,也是刘邦依旧以汉为国号的原因。
而汉之后的新是如何?
汉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这就是王莽肇命于新都。
之后王莽一步步加九锡,代汉而立,建国号为新。
王莽取新为国号当然也有新制度、新气象、新朝之意,但更重要的是新为汉室对王莽的赐封,所以以新为国号,正说明他继承的是汉的正统。
而后面刘秀再立国号为汉,那就是恢复前汉正统,这就没什么说的了。
所以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所谓立国号的背后不是立什么,而是为什么要立这个。
你用什么国号就意味你的法统来源,这是一点容不得马虎的。不是说你在哪里发迹,还是受封为什么公侯,就自然沿用的。
举个例子,司马昭当年一开始被曹魏封爵,可是新城乡侯,日后封为高都公。但为何司马昭不愿意领高都公呢?他为何后面让曹髦封自己为晋公?
就是因为前者封他,他后面篡命就代的是曹魏了。因为高都公是曹魏封他的,他以后立的朝代也该叫高朝。
但偏偏司马昭不愿意如此,因为他认为魏还算不得天下之主,只有汉才是。而他要继承的自然是汉这个一统王朝。
那这个和他请立晋公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司马昭用的是那条自乱世就广为人所知的谶言:
“代汉者,当涂高。”
对这条谶的不同解释,成就了不同人的命运。
袁公路觉得涂为路,而自己字公路,自以为名与字皆应谶,恰好他又从孙坚手里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自诩天命。
而曹操非要从汉室那里弄一个魏国,也是因为认为当涂高者,魏也。因为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之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而高”,即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正是如此。
所以曹操称魏国,表面看是他击败袁氏夺得冀州,居于邺。邺又原是汉朝的魏郡治所;但其实质就是为了迎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而到了司马家这里,他们同样对这条谶文做了不同解读。
这条解读就是司马昭一开始被封为高都公。高都有城中当涂而高的楼台,正仿佛于“当涂高者,魏”,则司马昭之封“高都侯”,继承的仍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但因为魏也是高,那他司马昭要想证明自己比魏更有资格继承汉的正统,那就要比他更高。而晋就是进也,引申之,晋又有了上进、前进一类的美义。
所以司马昭专门跳出晋这个作为国号,就是在讲自己比曹魏更受天命,理应继续汉统。
不懂政治的人或者如在场的丁盛这些武夫肯定会对这一套嗤之以鼻,不就是个国号吗,至于这么玩弄文字,大丈夫所不取。
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国号从来就是和法统有关。一个政权的国号就反映着你的法统来源。
那法统为何重要呢?它实际上是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是让天下民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被统治。
为何历代开创之主,建国号都爱用春秋战国的国家名?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周王所封,你用此国号就意味你继承了周的法统。
而周作为第一个攘括天下的大朝,继承其法统就能让其他地区的人接受你。
比如你是一个起自胶东的割据势力,筚路蓝缕而有天下了,然后你建立国朝叫莱。
按理说你这个国号没起错啊,因为你用的是你起家之地的国别名。但可惜,你这个名字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你叫莱国,和生活在关西的秦人们有何关系,我为何要让你统治?
当然你能得天下必然武力强横,所以不服就可以镇压。但总用暴力镇压反而会越让你的政权丧失合法性,秦人的反抗没准会更加隐秘激烈。
所以你就不能取莱国为号,但你可以取齐国。齐作为周所封的大国,自然能继承周的法统。所以你得天下后,天下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认为咱们还是一家人。而一旦名正言顺,那你的统治就稳固。
这就是为何历朝历代不是将正统不是追溯到周,就是追溯到汉,或者追溯到唐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能名正言顺统治天下的法统来源。
当然还有另一条法统来源,那就是谶言。应谶言可比继承人间王朝的法统要来得更名正言顺了。因为直接是天授之,而王天下。
这也是为何曹操、司马昭等人都要用谶来包装自己,就是寻找更直接的合法性。
张冲既然将这些了解的这么透彻,那为何还要立一个莫名其妙的泰,而不是沿用魏呢?魏既受封于周,又合谶命所托,他又具有魏地,岂不是天然就该称魏王呢?
实际上,关于这一条,度满在和他私下中商谈的过程中,就问过张冲。彼时度满的意思也是称魏王,立国号为魏。
但张冲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法统不是来自于周汉、也不是来自于谶言。
他对度满道:
“我等何人?是贵胄之种吗?有尺寸之地作为基业吗?我等起义只为了那一句话,替天行道,吊民罚罪。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继续汉室,我们是要推翻汉室。我们也不是要继承周统,而是要建立一个我们黔首自己的统治。”
度满明白了,但他疑惑道:
“但如果我们不以周汉为正统,那天下其他地区的百姓们会心服吗?”
张冲笑道:
“这就是我更不愿意承袭周汉之统的原因了。周有天下要远比现在来得小,而汉所具之天下,又远远不是现在天下的全部。如果我以周汉为正统,那雪山之巅的百姓,或者漠北的胡人,他们为何要认你?”
度满张了张嘴,完全没想到张冲的雄心这么广阔,这大汉之地都无法填充其心胸了。
而这边张冲继续道:
“我要建立的是黔首为主的国家,你只要是黔首,是细民,是受压迫者,那就可以在我这里得到保护和认同。无论你是羌人、匈奴人、汉人还是月氏人,你只要是黔首,那你就是我们的一员。”
度满目眩神迷,从来没想过能将事情这么想,但他很快反应过来:
“那那些豪强富豪们怎么办?他们可不是黔首呀。”
张冲淡淡说了句:
“他们也会是。”
这下子度满了解了,再不提这个话。
只是他的心里对张冲充满了敬畏。这个敬畏不是对其权势,也不是对其可能伤害自己的畏惧,而是对张冲手段的敬畏。
张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既可以激进,又可以保守。既有理想,又如此现实。到底哪一个是他的行事风格。
张冲要是知道度满所想,必然会回他一句:
“第一流的智慧从来就是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行事准则,并且能够并行不悖。”
他度满距离张冲真的还差远了。
对于这个差距,度满心知肚明,于是再次请教,为何起名于泰呢?
对于这个名号,张冲实际上也想了很久。
有一说一,他张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他自认为自己一旦成功,对天下、对百姓、对文明都将是开创性的大贡献。如此伟业,如何让他愿意承袭前代的称号。
就比如让他称魏王,但那魏国何德何能可以在张冲之前。别说前代之魏主,就是历史长河的众多魏王,便是魏武,也是不及自己的。
所以张冲已经想好了,要定就定一个新号。既有超世之功,自然当仁不让。
最后张冲反复想了想,在泰和太两字犹疑不定。
这两个字非常取巧,因为泰和太实际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字。用这两字,无论是泰山军还是太平道皆会以为说的是自己,这就能大大加速两者的融合。
这一招张冲还是和后世的西魏学的。当时宇文泰改革,为了让胡汉两边都满意,就在制度上取了巧。就是他按照过去草原的八部大人制设置了八柱国之制,但在内里又只设了六个柱国。而在汉人眼里,六可不简单,周天子统合的就是六师。
所以宇文泰此举,既然鲜卑人看到宇文泰在回归胡人传统,又让汉人豪强们看到他逐步汉化,可以说双方都满意。
所以张冲这里也是学了宇文泰之故智了。
但无论是泰和太,实际上都是承接于太平道之法统。这条法统是暴力推翻汉室的,也是张冲要继承的。
因为他的源流很清楚,作为太平道人公将军之衣钵,泰山方之渠帅。转战天下,经营河济,在总道内乱中,拨乱反正,继承太平道。
这条源流是张冲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否认的,他麾下的吏士们也是在这一脉络发展壮大起来的。
此外,天下各州郡仍然有数量众多的黄巾兵还在坚持战斗。承认这份法统和源流,也能得到这些黄巾军们的拥护。更不用说,现在泰山军在继承了河北总道的遗产后,黄巾系的势力已经占据了泰山军的三成。
所以无论是考虑麾下黄巾军的情感还是要争取外州郡黄巾的支持,奉太平道这条推翻汉室,为民请命的法统都是必须的。
但到底是选泰、还是用太就有点拿不定了。
一开始张冲想用太为国号,因为这个名字为美号。以太为朝,期冀着此朝代疆域之广大,太乙环宇皆为国土。又期冀着太平之世,此朝百姓能安康乐业。
但最后度满想了想,还是建议张冲选泰。
因为用太还是用泰,有一个主体的区别。用泰,就是承认咱们泰山军依旧为主,太平道的那些就是补充,而反过来就不一样了。
而且度满还有个理由,实在让张冲无法驳斥。那就是度满说,咱们既然是继承太平道之法统。
那太平道秉持的是土德,所以尚黄。而咱们既然是继承此法脉,本就应该是木德,因为土生木嘛!
而咱们发迹的泰山,正为天下之东岳宗岱,本就为木德,以泰为国号,岂不是顺应了天地人三和?
他张冲既生于泰,又起于泰,更承于泰,岂不是天命所钟?
于是,张冲终下决议,立国号为泰。
又因立意为万民平等之意,又号泰平国,如后定鼎天下,能使得人间为乐土,也未尝不能为外邦人称赞一句“泰平天国”。
昨晚想了一下,还是将这一章补上。很多人看不出国号与法统的关系,只看到别人以春秋国家为国号就觉得就是这么用的。所以特用一章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