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宝钗及笄
在这个时代,任何人封爵,不分大小,都是一件值得周围人大肆宣扬庆贺的事。
王熙凤知道这件事瞒不住人,所以也未曾想过隐瞒,在回荣国府之后,便当着贾母等众人的面,将这件事喜事讲来。
贾母等人自是大诧,之后便是大喜。
虽然黛玉获封的,只是最低一等的女爵,且不可世袭,也就是不会对家族和旁人带来别的好处。但是因为其稀有性和特殊性,却比男人家获得爵位,更加令人津津乐道。
毕竟,男人家的爵位是主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是女子的,就那么几种。而且几乎被天家贵女包圆了。
能够流落到民间的,实在少之又少。
林家能够获得一个,可以说是祖上冒青烟了。
不对,林家祖上早就冒青烟了。从林家祖上获封列侯,从黛玉她爹林如海中探花郎,就冒过两次青烟了。这是第三次!
可惜,林家怎么就绝后了呢,白白浪费了这份荣耀和圣眷。
薛姨妈笑向贾母等人说道:“我活了半辈子,可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事。以前在金陵城的时候,就听说那甄家老太太,是个顶尊贵的人物,她好像就有一个爵封,听说还是县主来着。
所以,她家那样尊贵,气派也不是别家可比的。”
便是贾家的女流辈儿们,大多数对女子爵位这等事,也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她们的印象中,女子想要获得非凡的爵位,只有诰命这一个选项,长辈们,也不会主动说女爵这件事,因为太遥远。
此时听薛姨妈说,贾府老亲甄家老太太身上竟然有爵位,而且还是县主!听起来就比黛玉的这个乡君高的太多了,于是纷纷追问。
贾母此时则显得乐呵呵的,对薛姨妈笑道:“别说你少见了,便是我活了这七十多年,也只见过几例,每一个,要么就是家世显赫至极,要么就是本身有大福报的人。
至于甄家老太太,她年轻的时候可是国朝的名人,乃是太祖亲封的‘秀安县主’,当时在京城的名头,可是比一般的公主郡主们,还要响亮。
只是后来嫁人了,就鲜有人提及她的尊号了。
不过她那尊贵的身份,是她爹用性命换来的,旁人,也是羡慕不来。”
贾母以随意的口吻,将这等经年的往事道来一些。言语中竟是对那甄家老太太毫无羡慕之意。
倒也是,贾母未出嫁之前,便是开国侯爷之女,嫁人之后,更是成为顶级尊贵的国公夫人。
真要论起来,她国公夫人的身份,可未必比对方县主的身份低。
再说,那甄家老太太未出阁的时候,是比她风光,但是嫁的男人,却不如她。
女人嘛,最终还不是比男人,比儿子、孙子,别的,都没那么重要。
如今,她自己是一品国公太夫人,她的大孙女,是堂堂贵妃,她的大孙子,是堂堂侯爷了。
这是何等风光和荣耀?
反观甄家老太太,自太祖死后,甄家的风光,就一年不似一年了。如今甄家的光景,也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等几时她也进土了,甄家就彻底不能和贾家相比了。
说到高兴处,贾母竟破天荒的,将女子爵位的门道,给堂内众人道来一些。
以前她不说,是因为没必要说。如今她的外孙女既然也获得了一个,她当然要让大家,更明白女爵的来之不易。
像贾母这样尊贵的人,当众受道,不论是丫鬟仆妇,还是主子奶奶姑娘们,甚至是薛家母女两个,都很是认真的听讲。毕竟这种机会,也很难得。
一番笑语感慨,也说不清几人欢喜,几人羡慕,直到王熙凤又将贾琏要下江南办皇差的事说来,众人才将焦点转移一些。
虽然感慨贾琏才回家不久,就又要出远门,好在这对贾琏来说已经算是常态,一家人,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倒是贾母惊疑道:“玉儿她爹死了,我还说,让玉儿一个人扶柩还乡我不放心,想着安排哪些人跟着好。如今琏儿既然也要下江南,岂不是可以让玉儿跟着他一道南下?”
王熙凤笑道:“老太太说的可不是。凡是林丫头的事,我们琏二爷可是方方面面全部想的周到妥帖的,哪里还用老祖宗操心。”
贾母听了默然,她当然听的出来王熙凤的戏谑之意,也能猜想到,或许这差事正是贾琏自己去求来的也不一定。
倒是旁人,比如宝钗等人,对于王熙凤说话的口气,有些意外。
黛玉虽然是贾琏的表妹,到底是未出阁的姑娘,王熙凤这样说,有些欠妥。
不等她们想明白,贾宝玉忽然大声说道:“老祖宗既然担心林妹妹,不如让我跟着林妹妹,一起为林姑父扶棺返乡吧。”
贾宝玉不在乎黛玉获封什么爵位,他只听说黛玉要为林如海扶棺返乡,就十分不舍,此时瞅见机会,便出言祈求。
他的话,让其他人都笑了。
贾母和王夫人更是立马板起脸来劝说。就算黛玉没许给贾琏之前,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可能让贾宝玉跟着黛玉南下受苦,更别说现在了。
王夫人是巴不得,黛玉能够离贾宝玉远一点。而贾母也是在想,该如何让她刻意培养出来的,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变得平淡一些。
贾母可不想因为贾宝玉纠缠黛玉,而让贾琏对他生出恶感。
贾母还想着,将来指望贾琏,多多照顾贾宝玉呢。
贾宝玉也就是想争取一番,实则他也没什么盘算,比如路上如何安排,到了苏州,该如何与林家族人打交道等事。因此被贾母等人连哄带吓的一番劝说,也就只能悻悻作罢。
安抚好贾宝玉之后,贾母不想再说贾琏和黛玉的事,因偏头瞅见旁边肌肤莹润,容貌丰美的宝钗,眼神微微一亮,笑道:“听说,后儿便是宝丫头的生儿?”
“回老太太,后儿确实是她的生日。”
贾母就笑道:“这几日,我正觉得家里安静了一些,正想找个事情热闹热闹。对了,宝丫头过了生儿,几岁了?”
“回老太太,十五了。”
听见薛姨妈的回话,贾母便看着宝钗点头,“嗯,不错,十五及笄,对她来说,也算个大日子,不能太将就了。正好我就喜欢宝丫头为人端庄懂事,比我们家里的三个丫头都要好。
姨太太要是不嫌弃,宝丫头这个生日,就让我来帮她办,到时候,咱们聚到一处,一起热闹热闹如何?放心,不让你们出银子,我难得疼宝丫头一次,一切花销,我来担负,呵呵呵。”
这些日子,因为林如海的关系,便连元宵都没有好好庆贺。如今林如海的头七要过去了,家里也该热闹热闹,改改风气了。
面对贾母的热情,薛姨妈自然推托客气一番,见贾母坚持,她也不好违逆,只能与宝钗一起应下。
随后贾母又问,宝钗爱看什么戏,爱吃什么,她好叫人去承办。
宝钗推托不过,思及贾母上了年纪,一向喜欢看热闹的戏文,吃软烂些的菜肴,便遵循着说了几个。贾母听了,果然更加高兴,当即吩咐王熙凤照宝钗说的筹办,又是让王熙凤好一顿“埋怨”,说贾母只管口里应承,脏活累活,最后还不是交给她来操持,又惹来满堂欢笑,自是不用多言。
王熙凤知道这件事瞒不住人,所以也未曾想过隐瞒,在回荣国府之后,便当着贾母等众人的面,将这件事喜事讲来。
贾母等人自是大诧,之后便是大喜。
虽然黛玉获封的,只是最低一等的女爵,且不可世袭,也就是不会对家族和旁人带来别的好处。但是因为其稀有性和特殊性,却比男人家获得爵位,更加令人津津乐道。
毕竟,男人家的爵位是主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是女子的,就那么几种。而且几乎被天家贵女包圆了。
能够流落到民间的,实在少之又少。
林家能够获得一个,可以说是祖上冒青烟了。
不对,林家祖上早就冒青烟了。从林家祖上获封列侯,从黛玉她爹林如海中探花郎,就冒过两次青烟了。这是第三次!
可惜,林家怎么就绝后了呢,白白浪费了这份荣耀和圣眷。
薛姨妈笑向贾母等人说道:“我活了半辈子,可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事。以前在金陵城的时候,就听说那甄家老太太,是个顶尊贵的人物,她好像就有一个爵封,听说还是县主来着。
所以,她家那样尊贵,气派也不是别家可比的。”
便是贾家的女流辈儿们,大多数对女子爵位这等事,也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她们的印象中,女子想要获得非凡的爵位,只有诰命这一个选项,长辈们,也不会主动说女爵这件事,因为太遥远。
此时听薛姨妈说,贾府老亲甄家老太太身上竟然有爵位,而且还是县主!听起来就比黛玉的这个乡君高的太多了,于是纷纷追问。
贾母此时则显得乐呵呵的,对薛姨妈笑道:“别说你少见了,便是我活了这七十多年,也只见过几例,每一个,要么就是家世显赫至极,要么就是本身有大福报的人。
至于甄家老太太,她年轻的时候可是国朝的名人,乃是太祖亲封的‘秀安县主’,当时在京城的名头,可是比一般的公主郡主们,还要响亮。
只是后来嫁人了,就鲜有人提及她的尊号了。
不过她那尊贵的身份,是她爹用性命换来的,旁人,也是羡慕不来。”
贾母以随意的口吻,将这等经年的往事道来一些。言语中竟是对那甄家老太太毫无羡慕之意。
倒也是,贾母未出嫁之前,便是开国侯爷之女,嫁人之后,更是成为顶级尊贵的国公夫人。
真要论起来,她国公夫人的身份,可未必比对方县主的身份低。
再说,那甄家老太太未出阁的时候,是比她风光,但是嫁的男人,却不如她。
女人嘛,最终还不是比男人,比儿子、孙子,别的,都没那么重要。
如今,她自己是一品国公太夫人,她的大孙女,是堂堂贵妃,她的大孙子,是堂堂侯爷了。
这是何等风光和荣耀?
反观甄家老太太,自太祖死后,甄家的风光,就一年不似一年了。如今甄家的光景,也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等几时她也进土了,甄家就彻底不能和贾家相比了。
说到高兴处,贾母竟破天荒的,将女子爵位的门道,给堂内众人道来一些。
以前她不说,是因为没必要说。如今她的外孙女既然也获得了一个,她当然要让大家,更明白女爵的来之不易。
像贾母这样尊贵的人,当众受道,不论是丫鬟仆妇,还是主子奶奶姑娘们,甚至是薛家母女两个,都很是认真的听讲。毕竟这种机会,也很难得。
一番笑语感慨,也说不清几人欢喜,几人羡慕,直到王熙凤又将贾琏要下江南办皇差的事说来,众人才将焦点转移一些。
虽然感慨贾琏才回家不久,就又要出远门,好在这对贾琏来说已经算是常态,一家人,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倒是贾母惊疑道:“玉儿她爹死了,我还说,让玉儿一个人扶柩还乡我不放心,想着安排哪些人跟着好。如今琏儿既然也要下江南,岂不是可以让玉儿跟着他一道南下?”
王熙凤笑道:“老太太说的可不是。凡是林丫头的事,我们琏二爷可是方方面面全部想的周到妥帖的,哪里还用老祖宗操心。”
贾母听了默然,她当然听的出来王熙凤的戏谑之意,也能猜想到,或许这差事正是贾琏自己去求来的也不一定。
倒是旁人,比如宝钗等人,对于王熙凤说话的口气,有些意外。
黛玉虽然是贾琏的表妹,到底是未出阁的姑娘,王熙凤这样说,有些欠妥。
不等她们想明白,贾宝玉忽然大声说道:“老祖宗既然担心林妹妹,不如让我跟着林妹妹,一起为林姑父扶棺返乡吧。”
贾宝玉不在乎黛玉获封什么爵位,他只听说黛玉要为林如海扶棺返乡,就十分不舍,此时瞅见机会,便出言祈求。
他的话,让其他人都笑了。
贾母和王夫人更是立马板起脸来劝说。就算黛玉没许给贾琏之前,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可能让贾宝玉跟着黛玉南下受苦,更别说现在了。
王夫人是巴不得,黛玉能够离贾宝玉远一点。而贾母也是在想,该如何让她刻意培养出来的,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变得平淡一些。
贾母可不想因为贾宝玉纠缠黛玉,而让贾琏对他生出恶感。
贾母还想着,将来指望贾琏,多多照顾贾宝玉呢。
贾宝玉也就是想争取一番,实则他也没什么盘算,比如路上如何安排,到了苏州,该如何与林家族人打交道等事。因此被贾母等人连哄带吓的一番劝说,也就只能悻悻作罢。
安抚好贾宝玉之后,贾母不想再说贾琏和黛玉的事,因偏头瞅见旁边肌肤莹润,容貌丰美的宝钗,眼神微微一亮,笑道:“听说,后儿便是宝丫头的生儿?”
“回老太太,后儿确实是她的生日。”
贾母就笑道:“这几日,我正觉得家里安静了一些,正想找个事情热闹热闹。对了,宝丫头过了生儿,几岁了?”
“回老太太,十五了。”
听见薛姨妈的回话,贾母便看着宝钗点头,“嗯,不错,十五及笄,对她来说,也算个大日子,不能太将就了。正好我就喜欢宝丫头为人端庄懂事,比我们家里的三个丫头都要好。
姨太太要是不嫌弃,宝丫头这个生日,就让我来帮她办,到时候,咱们聚到一处,一起热闹热闹如何?放心,不让你们出银子,我难得疼宝丫头一次,一切花销,我来担负,呵呵呵。”
这些日子,因为林如海的关系,便连元宵都没有好好庆贺。如今林如海的头七要过去了,家里也该热闹热闹,改改风气了。
面对贾母的热情,薛姨妈自然推托客气一番,见贾母坚持,她也不好违逆,只能与宝钗一起应下。
随后贾母又问,宝钗爱看什么戏,爱吃什么,她好叫人去承办。
宝钗推托不过,思及贾母上了年纪,一向喜欢看热闹的戏文,吃软烂些的菜肴,便遵循着说了几个。贾母听了,果然更加高兴,当即吩咐王熙凤照宝钗说的筹办,又是让王熙凤好一顿“埋怨”,说贾母只管口里应承,脏活累活,最后还不是交给她来操持,又惹来满堂欢笑,自是不用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