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太大也不好(今明两天都是三章)
第935章 太大也不好(今明两天都是三章)
甚至可以说,有空军和没空军,那是两个结果。
总算是在新装备和高振东在《关于各类新式武器在高寒条件下的使用研究及建议》里有意无意透出来的新战法下,开了洋荤,见了世面,打了新仗的空军同志,现在的信心,那叫一个爆棚。
就算是空军自己,都没想过还能这么打仗,在这一战之前,空军的同志就像是小孩子手里有一堆新玩具,但是没找到新玩具的说明书。
只知道这东西又新又好,绝对好玩!
但是具体怎么玩?不知道。
不过现在在完整的打完一仗之后,他们的想法就变了。
诶,这东西好,这仗啊,就得这么打!
不过作战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自然是有话要说。
对于面目标、集群目标、重要节点目标的打击,他们倒是没什么意见,无论是电视制导滑翔炸弹、激光制导炸弹还是远程布撒器,都是非常有用,能用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但是对于小型坚固目标,他们就有话要说了。
“……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制导武器,对于敌人的小型工事、临时火力点这些东西,存在超杀现象,也就是威力过大,打击效果倒是的确很好,但是总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同时,这种情况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数量不足。250公斤的炸弹对于攻击机来说,还是有些太大,一架飞机装不了几枚,实际上对于在作战半径内来说,是有些浪费飞机的出动架次的。”
一架新攻-5,机腹一个重载挂架,两个轻载挂架,机翼四个重载挂架,两个轻载挂架。
其中机腹两个轻载挂架几乎是被制导吊舱、电子干扰吊舱死死占用,而机翼两个轻载挂架在现阶段只能挂载雷电-3一类自卫武器或者是57/90mm火箭巢,实际上新攻-5在执行前线支援攻击任务时,最典型挂载就是4*250kg激光制导炸弹+2*雷电-3,如果碰见距离很近,可以增加一枚250kg炸弹。
至于把雷电-3换火箭巢,大家都没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火箭弹和自由落体炸弹是每年都要打的,那是基本功,但是真正用起来的时候,现在空军实在是有些不待见这两玩意。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这就是他们现在心底的写照。
空军的同志还在发言。
“……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一架飞机只能发起4次打击,如果每次都是坚固大型工事还好,如果是小目标,实在是有些浪费,而且打不了几下就得回家。所以我们就希望,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部队的同志来说,能节约一些还是节约一些比较好。
对于他们的诉求,其他人都二话不说,就把目光转向了高振东,都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他搞出来的。
高振东停下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笔:“嗯,这个倒是好办,激光制导炸弹的制导和飞控系统,本来就是按照套件的形式研发的,往更大的500kg乃至1吨以上装,没有问题,往下下放到125kg的炸弹上,也没问题。这样一架飞机能带的炸弹会上升很多。”
“能上升多少?”
“能挂8~16枚,这个时候,主要的问题不是挂架,而是载机的载弹量问题。换装lyp-6发动机之后,攻-5常规挂载是1.5吨,极限能到2.5吨,扣除0.5吨的吊舱等其他开销,大致就是这个数量。”
“那够用了够用了,能不能再小一点?再多带一点?”空军的同志很是高兴,8枚和4枚比,意义可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高振东笑了起来:“再小就不建议了,那样炸弹太小效果不好不说,带那么多,也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打,一架飞机炸弹还没扔完可能就没油了。”
同志们都笑了,是这个道理。
125kg炸弹对于所有的小型工事,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中型的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但是没那么多挂点吧?”有同志算了算,总共才轻重9个挂架,扣掉至少一个制导吊舱,剩下八个也就只够挂8枚的。
“这个不是问题,搞复合挂架嘛,那东西不麻烦的。”高振东笑道。
“复合挂架?”
“对,针对重载挂点的,在重载挂点上挂一个复合挂架,然后这个挂架上挂多枚炸弹。一个1吨挂点,至少可以挂4~6枚125kg炸弹。”
攻-5考虑到反舰武器挂载,5个重载挂点都是1吨的,只是那种情况下最多只能挂两件,所以在对脏三作战的时候,重载武器基本都是用的图-16,毕竟这货能装,还飞得远。
“这不才500kg~750kg嘛?”
“复合挂架本身也有重量啊,哈哈哈,再考虑到形状和体积,一个复合挂架水平前二后二,或者倒品字形前三后三,也就是极限了。”“这东西难搞不?”
“很简单的,如果确定的话,回头请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来找我,我这里有些想法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下。”高振东道,他很确定,自己系统资料库里绝对有一份gjb,是专门针对这个东西,这是他当年和人对喷10爷挂载能力的时候下下来的,如果需要,随时能搜出来。
“就要这个就要这个,不说挂6枚,至少4枚吧,呵呵呵。”
空军的同志乐得见牙不见眼,这样能大大提高单次出动的打击效率,考虑到作战需要,250kg和125kg混合挂载,作战灵活性极高。
“其实这个你们可以直接和厂家沟通,电视制导也是套件,其实也是能往更小口径下放的,对于攻-5来说,能进一步提升打击灵活性。”
导弹就算了,现在的射程需求和制导能力限制,还没有到需要用上导弹的地步。
“说到打击灵活性,我们倒是希望能针对极为坚固的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打击威力,据我们了解,对岸的一些空军基地机堡和防线防御设施,混凝土厚度很惊人,或者在地下比较深的地方。”
在这里就没什么不好敞开说的,反正都知道最终目标想干啥。
“那好办,这事儿你们和生产厂提,比如电视制导炸弹的那个减租风帽,换个厚实的、重量重的,激光制导炸弹制导套件基座也可以照此办理,速度加上重量还有硬度,效果差不了,都不用钨合金,就是够硬的钢材就可以。”
空军的同志赶紧记了下来,会议继续。
要说他们想说的,那是真多,经验在总结,教训和需求也在一一解决。
像是什么打击诸元自动装定这种,搞通信和机载战术终端的同志就解决掉了。
这把发起攻击时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减少,不需要人为判读后手工输入武器控制系统,按照空军同志的想法,只需要判读无误,按下确认按钮,从通信系统里发来的第三方坐标就能自动装定到武器里,进一步提升打击速度。
这个事情让高振东心里闪过了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又一时间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就不想,很多需求到了,自然而然就会浮现,那时候再说也不迟。
“……振东同志,我们有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提。”不知何时,空军的同志转向高振东。
正在想刚才那个事情的高振东回过神来:“啊,你们尽管说。”
“有没有便宜一点的、可以在夜间用到电视制导炸弹上的技术?现在夜间我们唯一的精确打击方式是激光制导炸弹,但是这种炸弹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一定限制……”
空军的同志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已经做得够多了,自己这个要求,实在是有些得陇望蜀。
激光制导炸弹的夜间作战能力,是从制导吊舱里的热像仪得来的,理论上如果把热像仪装到电视制导炸弹上也不是不行。
但是激光制导炸弹在使用上受天气限制是比较大的,实际的可靠打击距离也比电视制导炸弹要小得多。
但是空军的同志知道,这事儿吧,在实际操作上还真就是不行,热像仪那玩意的价格,用在可以重复使用的装备上倒还好,用在一次性的炸弹上,心疼!
这可不是几十年后,民用非制冷热像仪满天飞,价格便宜得发指的时候。
高振东想了想,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从理论上来说,技术上是有更便宜的技术,但是我不确定现在我们支持与否,这事情,我得根据理论,调研调研,所以在时间上没法保证。”
其他同志都是心里一惊,你还真有?
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是空军的同志却是非常高兴,至少有希望。
而且高振东同志这里说有技术,那就是真有,只是造不造得出来的问题。价格便宜和技术难度之间不一定划等号,有的东西对于不会造的那就是真不会造,对会造的价格却是不算太贵。
“振东同志,你需要进行什么调研,尽管说,委里一定支持你。”防工委总工发话了,这事儿,做得好了,又是一个新装备。
(本章完)
甚至可以说,有空军和没空军,那是两个结果。
总算是在新装备和高振东在《关于各类新式武器在高寒条件下的使用研究及建议》里有意无意透出来的新战法下,开了洋荤,见了世面,打了新仗的空军同志,现在的信心,那叫一个爆棚。
就算是空军自己,都没想过还能这么打仗,在这一战之前,空军的同志就像是小孩子手里有一堆新玩具,但是没找到新玩具的说明书。
只知道这东西又新又好,绝对好玩!
但是具体怎么玩?不知道。
不过现在在完整的打完一仗之后,他们的想法就变了。
诶,这东西好,这仗啊,就得这么打!
不过作战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自然是有话要说。
对于面目标、集群目标、重要节点目标的打击,他们倒是没什么意见,无论是电视制导滑翔炸弹、激光制导炸弹还是远程布撒器,都是非常有用,能用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但是对于小型坚固目标,他们就有话要说了。
“……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制导武器,对于敌人的小型工事、临时火力点这些东西,存在超杀现象,也就是威力过大,打击效果倒是的确很好,但是总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同时,这种情况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数量不足。250公斤的炸弹对于攻击机来说,还是有些太大,一架飞机装不了几枚,实际上对于在作战半径内来说,是有些浪费飞机的出动架次的。”
一架新攻-5,机腹一个重载挂架,两个轻载挂架,机翼四个重载挂架,两个轻载挂架。
其中机腹两个轻载挂架几乎是被制导吊舱、电子干扰吊舱死死占用,而机翼两个轻载挂架在现阶段只能挂载雷电-3一类自卫武器或者是57/90mm火箭巢,实际上新攻-5在执行前线支援攻击任务时,最典型挂载就是4*250kg激光制导炸弹+2*雷电-3,如果碰见距离很近,可以增加一枚250kg炸弹。
至于把雷电-3换火箭巢,大家都没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火箭弹和自由落体炸弹是每年都要打的,那是基本功,但是真正用起来的时候,现在空军实在是有些不待见这两玩意。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这就是他们现在心底的写照。
空军的同志还在发言。
“……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一架飞机只能发起4次打击,如果每次都是坚固大型工事还好,如果是小目标,实在是有些浪费,而且打不了几下就得回家。所以我们就希望,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部队的同志来说,能节约一些还是节约一些比较好。
对于他们的诉求,其他人都二话不说,就把目光转向了高振东,都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他搞出来的。
高振东停下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笔:“嗯,这个倒是好办,激光制导炸弹的制导和飞控系统,本来就是按照套件的形式研发的,往更大的500kg乃至1吨以上装,没有问题,往下下放到125kg的炸弹上,也没问题。这样一架飞机能带的炸弹会上升很多。”
“能上升多少?”
“能挂8~16枚,这个时候,主要的问题不是挂架,而是载机的载弹量问题。换装lyp-6发动机之后,攻-5常规挂载是1.5吨,极限能到2.5吨,扣除0.5吨的吊舱等其他开销,大致就是这个数量。”
“那够用了够用了,能不能再小一点?再多带一点?”空军的同志很是高兴,8枚和4枚比,意义可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高振东笑了起来:“再小就不建议了,那样炸弹太小效果不好不说,带那么多,也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打,一架飞机炸弹还没扔完可能就没油了。”
同志们都笑了,是这个道理。
125kg炸弹对于所有的小型工事,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中型的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但是没那么多挂点吧?”有同志算了算,总共才轻重9个挂架,扣掉至少一个制导吊舱,剩下八个也就只够挂8枚的。
“这个不是问题,搞复合挂架嘛,那东西不麻烦的。”高振东笑道。
“复合挂架?”
“对,针对重载挂点的,在重载挂点上挂一个复合挂架,然后这个挂架上挂多枚炸弹。一个1吨挂点,至少可以挂4~6枚125kg炸弹。”
攻-5考虑到反舰武器挂载,5个重载挂点都是1吨的,只是那种情况下最多只能挂两件,所以在对脏三作战的时候,重载武器基本都是用的图-16,毕竟这货能装,还飞得远。
“这不才500kg~750kg嘛?”
“复合挂架本身也有重量啊,哈哈哈,再考虑到形状和体积,一个复合挂架水平前二后二,或者倒品字形前三后三,也就是极限了。”“这东西难搞不?”
“很简单的,如果确定的话,回头请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来找我,我这里有些想法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下。”高振东道,他很确定,自己系统资料库里绝对有一份gjb,是专门针对这个东西,这是他当年和人对喷10爷挂载能力的时候下下来的,如果需要,随时能搜出来。
“就要这个就要这个,不说挂6枚,至少4枚吧,呵呵呵。”
空军的同志乐得见牙不见眼,这样能大大提高单次出动的打击效率,考虑到作战需要,250kg和125kg混合挂载,作战灵活性极高。
“其实这个你们可以直接和厂家沟通,电视制导也是套件,其实也是能往更小口径下放的,对于攻-5来说,能进一步提升打击灵活性。”
导弹就算了,现在的射程需求和制导能力限制,还没有到需要用上导弹的地步。
“说到打击灵活性,我们倒是希望能针对极为坚固的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打击威力,据我们了解,对岸的一些空军基地机堡和防线防御设施,混凝土厚度很惊人,或者在地下比较深的地方。”
在这里就没什么不好敞开说的,反正都知道最终目标想干啥。
“那好办,这事儿你们和生产厂提,比如电视制导炸弹的那个减租风帽,换个厚实的、重量重的,激光制导炸弹制导套件基座也可以照此办理,速度加上重量还有硬度,效果差不了,都不用钨合金,就是够硬的钢材就可以。”
空军的同志赶紧记了下来,会议继续。
要说他们想说的,那是真多,经验在总结,教训和需求也在一一解决。
像是什么打击诸元自动装定这种,搞通信和机载战术终端的同志就解决掉了。
这把发起攻击时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减少,不需要人为判读后手工输入武器控制系统,按照空军同志的想法,只需要判读无误,按下确认按钮,从通信系统里发来的第三方坐标就能自动装定到武器里,进一步提升打击速度。
这个事情让高振东心里闪过了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又一时间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就不想,很多需求到了,自然而然就会浮现,那时候再说也不迟。
“……振东同志,我们有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提。”不知何时,空军的同志转向高振东。
正在想刚才那个事情的高振东回过神来:“啊,你们尽管说。”
“有没有便宜一点的、可以在夜间用到电视制导炸弹上的技术?现在夜间我们唯一的精确打击方式是激光制导炸弹,但是这种炸弹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一定限制……”
空军的同志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已经做得够多了,自己这个要求,实在是有些得陇望蜀。
激光制导炸弹的夜间作战能力,是从制导吊舱里的热像仪得来的,理论上如果把热像仪装到电视制导炸弹上也不是不行。
但是激光制导炸弹在使用上受天气限制是比较大的,实际的可靠打击距离也比电视制导炸弹要小得多。
但是空军的同志知道,这事儿吧,在实际操作上还真就是不行,热像仪那玩意的价格,用在可以重复使用的装备上倒还好,用在一次性的炸弹上,心疼!
这可不是几十年后,民用非制冷热像仪满天飞,价格便宜得发指的时候。
高振东想了想,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从理论上来说,技术上是有更便宜的技术,但是我不确定现在我们支持与否,这事情,我得根据理论,调研调研,所以在时间上没法保证。”
其他同志都是心里一惊,你还真有?
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是空军的同志却是非常高兴,至少有希望。
而且高振东同志这里说有技术,那就是真有,只是造不造得出来的问题。价格便宜和技术难度之间不一定划等号,有的东西对于不会造的那就是真不会造,对会造的价格却是不算太贵。
“振东同志,你需要进行什么调研,尽管说,委里一定支持你。”防工委总工发话了,这事儿,做得好了,又是一个新装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