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只是一张照片而已, 居然给我看哭了。】
    【我有幸去军魂陵园拜祭过一次,这些花中或许有我献的一束,只能说现场比照片更感人, 所有人都自发肃静。】
    【去年我家都去了。女儿平时特别闹腾, 刚进入陵园她就安静了, 连哭都是不发声的。】
    【祭祀月的陵园开放三十日, 每日有十万名额可预约, 共计三百万的名额我从来就没抢到过,你居然能抢到家庭套票?】
    【我也没抢到过票,每次至少几亿人抢票,300万张哪够。】
    【秦二定祭祀月的目的是让大秦后世君王重视陵园,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变成只有祭祀月才开放陵园?这太不合理了。】
    【数百年延续下来的规矩哪有那么好改。】
    嬴云曼心情急转直下。
    她太了解自己。
    以至于仅仅通过文字, 她就能看到另一个自己无法释怀的愧疚。
    只能说庆幸天幕的出现,让她不至于到那时才醒悟。
    ………
    几亿人都想去陵园祭拜?
    时过月余,许多秦人都知道亿是怎样的量级。
    每到祭祀月, 都有三百万后人主动前往陵园祭拜, 那些花束是后人献给秦卒的?
    这是为什么?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抢掠百姓是军队的普遍行为,屠杀也不罕见, 无论哪朝哪国。
    能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军队少之又少, 能让百姓自发去祭拜的陌生军卒……没有。
    一个也没有。
    就连骊山的刑徒都不能理解。
    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 如今除了他们的亲属,还有谁会去祭奠他们?
    【因为其他时间要留给新入陵军魂的葬礼, 还有家属的祭拜吧。】
    【……这倒是。】
    【秦二建造军魂陵园的初衷应该是对二十余万被坑杀秦卒的愧疚。】
    【后来她又把为秦战死后无人祭祀、或家属不介意节葬的秦卒葬在这里。】
    【当时秦二就安排守护帝陵的军队驻守在此日常扫墓, 每到祭祀月还会前来祭拜。但因为节葬, 也就是完全不安排陪葬品的缘故,不介意节葬的家属并不多。】
    【可见厚葬有多深入人心。】
    骊山是帝陵所在。
    秦二把“纪念碑”放在骊山, 嬴政就已经感到不满。
    她还敢把秦卒也埋在骊山?
    她还命守护帝陵的军队每日去给秦卒扫墓?
    在祖龙的冷眼中,嬴云曼只得感慨有得必有失。
    能量果然是守恒的。
    她提前被点醒,避开了八百万秦人消亡于战火。
    但她在祖龙死后干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也提前被祖龙知道了。
    为什么非要选在骊山?
    还有比把阵亡士卒葬在帝陵旁边更显重视的地方吗?
    另外古时候出门一趟不容易,放在一起祭拜可以省很多事。
    以上理由都不能拿出来说。
    “陛下,儿臣认为,为秦战死的秦卒,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依旧是大秦最忠诚的士卒。”
    若不是清楚秦二半点不相信鬼神,那简陋的合葬墓就是最好的证据。
    嬴政都要相信她这种狡辩了。
    不过即便是狡辩,嬴政也觉得此话有理。
    ………
    秦卒对秦二的忠心又多一分。
    若无后代祭祀,即便战死也还有安身之地。
    再想到数百年后,即便改朝换代也这个地方依旧拜祭不绝。
    这……节葬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连蒙恬这种世家出身的将军,都在考虑身后事是寄望于家族后人,还是托付给军魂陵园。
    太子要禁厚葬已成定局。
    连韩信都是节葬,其他人即便封王也不可能得到厚葬。
    封王、自领一郡、再入陵园……
    蒙恬已然越发偏向后一个选择。
    只是“为国战死”……
    蒙恬不是怕死,而是将领身死往往意味着战败。
    【但军队本就是秦二时期文化程度最高、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的地方。】
    【秦历18年大秦重新一统,秦二在骊山阅兵,有许多将士向指导员反应希望战死后葬入陵园,不必顾虑家属的意见。】
    【待在自家坟里,一年到头子孙就祭奠几次,来个天灾人祸或过个几代那可就没人管了,真不如葬陵园。】
    【假如死后真有灵魂,那也是葬在陵园更好啊,身边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葬在老家——好家伙,一群没见过面脾气还不知道怎么样的列祖列宗。】
    【人家还得把你当孙子训。】
    【真孙子。】
    【如果不是有挚爱合葬,或是更想留在家人身边,去陵园确实更好。】
    【所以秦二修改规定,将士的意愿高于家属的意愿,如果想葬在陵园可提前登记意向。】
    许多秦卒都被说得心动了。
    尤其是没娶妻和家庭不睦的军卒。
    列祖列宗可以用来尊敬,但若是在死后的世界,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袍相处!
    而对于“不必考虑意见”的家属而言,厚葬本就是父母意愿不得不从、乡邻众口不得不从。
    如若军卒本人意愿就是葬入陵园、且君王也不准他们将遗体带回去安葬。
    那就无法指责他们了。
    【大型战争结束后,战死的秦卒越来越少,又有很多老兵请愿。】
    【这秦二就没法答应了,若是秦卒都葬在陵园,那骊山之大也葬不下这么多士卒。】
    【但她也没有完全拒绝秦卒的请愿,军功在五大夫及以上者,可自请葬入陵园。】
    【这些规定延续至今,为国战死/军功足够者可入军魂陵园。】
    【军魂陵园从无奈的栖身之所,转变成将士的最高荣誉。】
    【之前有朝代打算另寻他处修建陵园,但军队不愿意,于是之后每朝每代都是沿用骊山的军魂陵园。】
    这下蒙恬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他已决意死后葬入陵园。
    将士的最高荣誉!
    英布直接揽住周顺的脖子:“我燎原一营的将士都要在陵园为邻,你让公主给我们营单独留块地!”
    力气太大差点给他的指导员勒过气。
    周顺以手肘撞开英布,扭了扭脖子才无奈叹气:
    “现在已经不是一营了,以后会是第一军。”
    英布很是不满:“那能一样吗?一营那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兵!”
    周顺板起脸:“英布!你要是准备当一辈子的营长,确实可以说这种话。但你以后不是!难道一军的兵就不是你的兵了?”
    英布寻思半天,都没想出话来反驳。
    和蒙恬英布这类早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战的将军不同,大多数秦人只觉得军魂陵园陌生,陌生到他们无法理解。
    而墨家张行深感忧虑。
    大型战争结束后,还是不断有军卒为国战死。
    朝代更替间,战争依旧没有平息。
    【陵园和始皇帝陵之间的山峰上合葬着秦二和韩信。】
    【军魂陵园入口有秦二亲笔题书的“青山埋忠骨、帝陵守军魂”。】
    【千古一帝嬴政与圣皇嬴云曼共同守护的军魂陵园,其他朝代拿什么来比?】
    【所以哪朝的将士都拒绝换地方。】
    【强行换的结果,那大概就是军队把君王给换了。】
    秦二之前果真只是在狡辩。
    让他去守护陵园?
    本该愤怒的嬴政看着“千古一帝”的称号那是半点都怒不起来。
    嬴云曼暗自庆幸后世人会说话。
    她当然也可以夸“千古一帝”“祖龙”,但从她嘴里说出来似乎没有多少可信度。
    这一个月来她换着各种角度迎合祖龙,但每次都是事倍而功不及半。
    看到“军队把君王给换了”时,嬴政眯了下眼。
    这后世的君王,远不及秦!
    ………
    千古一帝?
    后世人对嬴政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张良很想将其归咎于秦二,因秦二的推崇,始皇帝才得后世人推崇。
    但他聪明到无法自欺欺人。
    华夏论源于始皇帝的“大一统”,这才是始皇帝获誉“千古一帝”的原因。
    而绝大多数的秦人自主思考的能力有限。
    除非是节葬这种切实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否则他们更愿意接受天幕的说法。
    哪怕他们本身很难接受暴虐的始皇帝被称作千古一帝。
    天幕这么说,他们就只能这么逻辑自洽:
    始皇帝是好皇帝,只是方士的毒丹才让他变得那么暴虐。
    ………
    原来帝陵守军魂真是字面上的含义。
    陛下与太子……
    热血倏然上涌,秦卒的目光变得极为坚定。
    燎原征纳兵卒的各处突然出现骚动。
    天幕有变,能延期的事情本来都该延期。
    但愿意入伍为秦而战的秦卒突然就变多了,就连已经服完徭役的秦人都在赶来!
    周顺顾不得和英布理论,连忙组织人手维护秩序。
    【给大家看看我在秦二墓拍的军魂陵园。】
    白色的蜿蜒道路如一条条银链在山峦间环绕穿梭。
    银链之间填满青草,每座隆起的青草丘后都有一棵笔直的松木。
    草丘前立着石碑。
    无数的石碑排列在数座山峦之间,宛如训练有素的军队正枕戈以待。
    骊山的秀美中和了军队的杀气,让这望不到头的庄严陵园唯有肃穆。
    此为……
    青山埋忠骨。
    【忘记标记了,不过应该很好认——中间的山上埋葬着项梁及大多数飞羽军的将士。】
    【军功最高的飞羽军就是显眼啊。】
    【羽哥真是个人才,先闹着要厚葬项梁。后来因军功荫祖地,就让族人将项梁的遗体送回会稽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