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一共有两处国子监, 一处位于应天府鸡笼山下,最多时有学生九千余人,后因为太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京国子监,如今以“南监”称呼。
    老师的儿子, 楠枝的爹, 黎民安, 就在老师致仕后得到一个名额, 荫庇进了南监读书,希望能得到历事的机会, 听说一开始想要去北京, 但来回拉扯之后最后去了南京。
    除此之外,南监还有不少外国人,比如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会以‘向慕文教’为由, 请求能派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这种人数每年都有稳定的人数。
    在都城变化后, 北京也成立了国子监, 与南京相对, 被称为‘北监’, 如今坐落在崇教坊,隔壁就是文庙, 从安定门可以直接进去,也可以从东直门进去,但距离江芸芸现在寄住的徐家就非常远了。
    徐家当年买这个房子是为了考试方便, 所以买在贡院所在的明时坊,靠近东便门, 而国子监在最北面的安定门, 就是顺着大路坐马车也要半个多时辰, 若是骑马会快一些。
    江芸芸有些苦恼。
    没有马车也没有马,不会驾车不会骑马。
    只有两条不争气的小短腿。
    “若是不方便,我在崇教坊附近给你租个房子。”马车内,李东阳如是说道。
    “等我回家仔细想想。”江芸芸小脸板着,一脸严肃。
    “而且徐家大概是要换地方住的,衡父去了户部,四月初一就去报道,一般来说住在大小时雍坊,上下值是最方便,南薰坊也不错,但院子并不便宜,但想来徐家并不缺钱。”李东阳解释着。
    江芸芸现在也算对整个京城的坊间布局很清楚了,所以一下子就明白李东阳说的话。
    她已经不合适蹭住徐家了。
    “京城物价好贵啊。”她嘟囔着,“我没有钱。”
    她花钱颇为大手大脚,之前带来的银子已经花得不少。
    李东阳笑了笑:“天子脚下,自然没有便宜的,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若是一个人住不放心,我让徵伯来陪你一起住。”
    江芸芸连连摆手:“还是不耽误他读书嘛,我到时问问楠枝和幺儿。”
    “现在谁不知道跟你这江小解元读书的个个都能成为进士,我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点把我那不争气的儿子送过来。”李东阳打趣道。
    江芸芸听得脸色微红,小手都摆出花来了。
    徐家一个小院住了七个进士,这在京城可是难得的新闻,一时间明时坊的房价暴涨,尤其是豆腐巷和包铁胡同的房子,身价骤然翻倍。
    “你那个模拟考为什么这么厉害?”李东阳好奇问道,“还是跟外面说的一样,是因为你厉害。”
    江芸芸惊恐摆手:“不不,是模拟考这个办法厉害,用考试来应对考试,就像玩泥人一样,我现在是照着会试来捏,自然事半功倍。”
    李东阳不解:“什么意思?”
    “就是我这个模拟考其实是把考试的形式搬出来,你看我的卷子类型和会试题型是一样,会试的第一场是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是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则是经史策五道,我按照这个模式出题,让他们强化读书的记忆,加上不停的出题目,久而久之,考生的脑子就会被考试同化,等到了考场,第一能应对各种问题,第二也不会紧张,第三就是大量的刷题后,考官其实出题的范围是有限的,四书五经,经义解释,其实内容已经大同小异。”
    李东阳面露惊讶之色。
    江芸芸想了想又补充道:“其实这样不好。”
    “你想的办法,你却觉得不好?”李东阳更是不解。
    江芸芸没说话,只是看了李东阳一眼,欲言又止。
    李东阳虽然和这个小师弟见面的机会不多,但两人早早就在文字上有过交流,所以李东阳很早就知道小师弟脑子里总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甚至有些能称得上惊世骇俗。
    “你是又有什么见解吗?”李东阳直接问道。
    江芸芸捏着手指,小声比划着:“有一点。”
    “那说来听听。”李东阳做出洗耳恭听的姿势。
    江芸芸想了想,眼巴巴问道:“那你会跟老师告状吗?”
    李东阳一本正经说道:“我好大一个人了,怎么还会告状啊。”
    江芸芸狐疑看着他。
    李东阳非常严肃地看着她。
    江芸芸信以为真,随后小声说道:“因为模式会越来越僵硬,你看一旦我的办法推广出去,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效仿。”
    李东阳点头:“听说现在外面就有不少学堂引进你这个模式了,甚至还有书商找到商机,出了很多带题目的选本,听说带有历年考试的题目一本十两还供不应求。”
    “家学渊源的本质是知识的一脉相承,师兄学的是诗经,徵伯学的也是,听说伯安家也是世世代代学诗经,家中子弟只要科举都是如此。”江芸芸话锋一转,又说道。
    李东阳眉心微动:“我读书多年自有自己的经验,徵伯跟着我学就能避开我当年的错误,也会学的比我更好。”
    江芸芸点头:“是这个道理,传承不外乎如何,又比如谈家世代学医,如今医术最为拔尖的是小辈淡老夫人的孙女,谈小大夫,但读书和行医又有些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
    “读书是目的吗?”江芸芸问。
    “目的?”李东阳不解。
    “行医的目的是救死扶伤,医术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精进传承,从最开始的神农尝百草,医术初始,到现在内外伤病都有书籍病症参考,谈家于内科颇为精通,其中谈小大夫又精通妇科,但他们的目的是救人,那读书的目的是为什么?”
    “自然也是救人,他们只是在身体上,我们可是为更多百姓。”李东阳强调着。
    “那所有读书人都会治世吗?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好官吗?”江芸芸那双漆黑的瞳仁,安静注视着李东阳。
    李东阳沉默了。
    “所以现在读书的目的是科举。”江芸芸轻声说道,“是为了当官。”
    李东阳想了想,又说道:“这也无可厚非。”
    “自然。”江芸芸笑了笑,“谁不想过人上人的日子,这本就没有错。”
    李东阳看着江芸芸,好一会儿又问道:“这和你的科举模拟考有什么关系。”
    “我的模拟考和读书治家的传承并未区别,甚至更好操作,更能成功,它不需要考生有良好的背景,富庶的生活,它只要考生能吃苦,只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去看各大房选的题目,甚至和同学相互交换,他们的成功也是可以预见的。”江芸芸说道,“所以我说不好。”
    “读书治家也不好?”李东阳眉心直皱。
    “好啊,读书修身自然可以,若是读书的目的是照拂百姓,大庇天下寒士,那自然是好的。”江芸芸笑说着。
    李东阳一脸严肃,他虽长年文弱多病,但皱起眉来也显出几分威严来。
    “原本只有书香世家才能得到的大量知识,大量的题目,如今可能会因为有模板框架的模考而成了普适的东西,只要我们学生,乃至老师开始组织考试,就像现在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各大考官性格和历年题目,那我们能竞争的筹码就大了。”她解释着。
    李东阳神色越发严肃。
    “但每年考试的名额都是固定的,考官也定然不能出这些大众可见的题目,所以题目自然也会越来越难,考生随之而来就会去卷更难的卷子,可东西就这么多,迟早会学完的。”江芸芸继续说道,“这就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到最后科举出来的人未必符合铨选人才的标准。”
    李东阳怔怔地看着她,惊讶说道:“你竟能想得这么远。”
    江芸芸苦恼皱眉:“不是我想得这么远,哪怕没有我这个模拟考,但四书五经的内容就这么少,迟早是会被出完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动,这个制度的弊端是肯定会出现的。”
    后代对科举的评价不也大都是刻板僵化,可一个制度的出现若是一开始就是被人唾弃的,那就不可能出现,甚至能连绵数千年。
    制度需要变,却一直没有变,或者说无法变,这才导致不可抑制的堕入深渊。
    “我是觉得我做坏事了。”江芸芸嘟囔着。
    在那些人围在徐家门口重金求取的考试题目的时候,甚至她发现不少学校也开始组织层出不穷的考试,甚至花样比她还多,她猛地察觉事情开始有点不对了,她好像在一个开始走下坡的破车上不小心踩下油门,加速了它的完蛋。
    李东阳沉吟许久,才无奈叹气:“你的想法真是大胆又要命,怪不得老师叫我要看好你。”
    江芸芸低着头没说话,可怜巴巴地坐着。
    “那你可要低调了,你如今实在是太出名了。”李东阳又说道,“今后进了国子监可不能再出幺蛾子了,只管好好读书才是,不然我就写信给老师,让老师亲自来管你。”
    江芸芸大惊失色,神色忿忿不平。
    “我和老师是交流心得,可不是告状。”李东阳理直气壮说道。
    ——好大一个人,怎么就知道钻空子。
    江芸芸又气又急,蔫哒哒坐着,大声嘟囔着:“我可没干坏事,我清清白白。”
    李东阳冷笑一声。
    两人不再说话,一路无言坐在马车上各自沉默,随着马车越走越远,很快原本热闹喧嚣的街边的动静也逐渐安静下来。
    江芸芸好奇掀开帘子看向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