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御书阁占地面积极大, 听说阁中第二层放的是历代皇帝御赐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书,和国子监一样也是不能随意进入翻看的。
    第一层则是面向全部学生的,一入内,只见一排排高大的木架子整整齐齐排列着, 每架都有六层高度, 边上依靠着人字型的扶梯, 若有需要可以攀梯拿书, 书架上则放置着被精心照顾的干净书籍。
    光是一个书架里面就有上百本书,更别说第一层就有近百的书架。
    江芸芸站在门口, 高大巍峨的穹顶刷着深色的桐油, 粗壮的横梁上雕花精细,颜色艳丽,鲜红的柱子顶天立地, 御书阁内的学子三三两两站在书架前, 捧着书, 轻声说着话, 不远处甚至还有十来张桌子, 也都坐满了人。
    江芸芸恍惚间只觉得是迎面而来的熟悉。
    人群涌动偏又格外安静。
    也有学院的学子站在走廊上, 好奇地打量着面前格格不入的江芸芸,窸窸窣窣声络绎不绝。
    “这是谁啊?”
    “没有穿院服, 是新来的吗?”
    “来这里做什么?”
    “瞧着年纪还挺小。”
    江芸芸目不斜视站在门口,只是安静地打量着整个藏书阁。
    她没有急吼吼去找书。
    她知道这句话出自朱子,是朱熹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读书穷理。
    理论她都知道, 但她现在面临一个实际上的难题,她不知道记载这几句的几本书能放在那里。
    半个时辰把这座浩瀚如海的藏书阁翻一遍并不现实。
    现在的图书管理并没有按照她熟悉的按照字母来排列, 而是按照四分法排列的, 也就是经史子集, 然后是另论的道经、佛经、杂论、记。
    其中经部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则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中包含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则是楚辞、别集、总集。
    这就是现在图书管理的四部四十类,其实非常详细,别类也非常细化,只要你知道你要找的书是哪一类的书,花点时间都能找到。
    江芸芸要找的这句话,她也清晰知道在那一类别里,但朱熹又有点不一样,他作为理学大家,开山鼻祖,一生有很多著述,而他的追随者也追随他的理论著书丰厚,所以这句话可以从经中找,也可以从子中找,甚至可以从集中找,便是另论的记中也是可以试一下的,可目之所及,不论标着那个字的木架都是一眼看不到头的。
    “一刻钟马上就要到了。”门童见她一直站在门口张望,却迟迟没有下场找书,好心提醒道。
    “你是需要什么帮忙吗?”有人热情问道。
    “是要找书吗?”也有人好奇打听着。
    江芸芸对着门童笑着点头道谢,又对着围上来的人和气说道:“谢谢你们的好意。”
    她终于动了,朝着角落中管理藏书阁的掌书走去。
    掌书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稀疏的头发用木簪简单挽起,正在奋笔疾书,瞧着像是在整理目录。
    “请问《朱文公文集》有吗?”江芸芸直接问道。
    掌书头也不抬说道:“一共五本,都在子部中,但都被借走了,最近的一本是昨日被借走的。”
    江芸芸摸了摸鼻子,出师不利,怪倒霉的。
    “那朱子的《情理精义》,还有吗?”
    “一共三本,最后一本刚被借走。”掌书抬头,看也不看江芸芸,目光在早早被吸引过来的同学身上扫视着,最后落在其中一人身上,“在那位董天锡同窗身上。”
    江芸芸的目光也顺势看了过去。
    那个名叫董天锡的人被这么多看着,下意识躲在人群中。
    “朱子曾经写过一篇,行宫便殿奏札,不知一层可有?”江芸芸收回视线,又问道。
    掌书终于看向她。
    他虽年迈,眼睛却还是精亮。
    “这个在二层。”他冷淡说道,“你是新来的?”
    江芸芸不好意思说道:“我还没入学。”
    掌书的目光看向门口的门童,门童颔首说道:“山长的意思。”
    “那《朱子语类》有吗?”江芸芸想了想,又问道。
    掌书终于颔首:“有,在经部的第六个书架第三行的位置,若是没有弄乱,自左到右,第二十六本。”
    江芸芸眼睛一亮,伸手作揖感谢。
    门口的书童看了眼外面巨大的日晷,两刻钟还没到的时间。
    不少人也好奇地悄摸摸跟过去,探头探脑袋看着。
    江芸芸果不其然在掌书的指引下找到那本封面有些破旧,但内里还保存极好的书。
    她不仅找到那本书,甚至很快就翻到那句话的出处。
    “好快啊。”有人惊讶说道。
    这句话虽然非常有名,但在这本书的位置上却不在前面,而是朱子在某一章的劝学中和弟子说的话。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和《论语》颇为相似,并没有特定的叙述,所以想要找到一句话在哪一张,只能是熟背于心。
    “好厉害。”有人看向江芸芸的目光顿时敬畏起来。
    “不过是一本朱子语类而已。”也有人不屑说道,“我也会背啊。”
    “他这本可是咸淳二年的刻本,和我们看的成化九年陈炜刻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大差不差而已。”
    “他之前报的其余三本书你们都记下了吗?我有两本听着很陌生,书在哪啊,等我有空也去看看。”
    “我只看过这一本,我以为只需要熟背这一本就好了。”
    江芸芸从议论纷纷的人群中穿过,最后递到门童手中时,日晷才刚走了两刻。
    竟只花了两刻的时间。
    门童接过那本书也不多看,只是继续说道:“还请江公子随我去下一处地方。”
    江芸芸叹气,就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只好背着小手,慢慢悠悠跟着他后面离开了,只是走到先贤书院时,突然听到头顶有点动静,下意识抬头去看,先是看到一角被快速抽走的衣摆,再仔细看去,就和一双圆滚滚的大眼睛对上了。
    顾幺儿!!在屋顶!!!
    江芸芸大吃一惊。
    顾幺儿瞧她发现自己,露出一个灿烂的笑来。
    江芸芸对他比划了一下,示意他赶紧走。
    第一天就上墙翻瓦的,也太不给人书院面子,被抓了,那三人真是要连夜滚蛋了。
    顾幺儿皱了皱鼻子,悄悄把脑袋缩回去了,继续紧紧跟着江芸芸走,灵活地像个小豹子。
    江芸芸看得眼前一黑。
    门童没有发现后面的小动静,等把人带到朱子祠前:“江公子上香吧。”
    江芸芸收回视线,乖乖点了三柱清香。
    头顶的顾幺儿站在人朱子像上,无聊地换只脚蹲,春日的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他眯眼蹲着,只觉得这里的空气很舒服。
    “朱子读书有六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门童站在门口,冷静说道,“江公子能否写一篇策论来。”
    江芸芸点头。
    “论中还需点明六法原话。”
    门童加了一层难度。
    江芸芸还是面不改色点头。
    “文中不能空谈。”
    门童继续上难度。
    江芸芸想了想还是点头。
    门童见她神色镇定,也不多问,又带人引到内外交界处的一间凉亭内,凉亭内早已摆满了笔墨纸砚。
    第二个考验来了。
    “请吧。”门童伸手邀请道。
    江芸芸坐在石凳上,并没有立马下笔屡思路,反而安静地坐着想着。
    居敬持志出自——‘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也就是说,读书要有坚定志向,端正态度,且专心致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循序渐进来自——‘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他曾分析出三种含义,第一是读书的次序,第二是持之以恒,第三是扎实知识。
    熟读精思出自——‘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要求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
    虚心涵泳出自——‘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这是要求读书人‘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不要带着成见去读书,先看后想。
    切己体察出自——‘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这是其中最重要的,要将圣人之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着紧用力出自——‘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读书要宽严并进,要学会果断,不可犹豫不济事。
    江芸芸心中很快找到这六句的出自,甚至能想起脑海中和这这二十四字中所有有关的内容。
    开篇自然是读书重要性,但她并非老生常谈的从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说起,反而从个人品行上开始入手,然后再写如何读书,从第一组四字开始分析,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期小学所学之所以,也就是说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江芸芸开始动笔,她不打算打草稿,要一气呵成,要一笔到位,要给这个考验她的人看看她的厉害。
    ——她江芸芸可是应天府的小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