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朱佑樘一直体弱多病, 但登基后却勤于政务,不曾懈怠。
早朝几乎从不缺席,只前年,太皇太后居住的仁寿宫发生大火, 惊扰了年迈的太皇太后, 陛下陪着太皇太后一夜, 第二日还特意向臣子咨询此事, 告诉他们自己不能上朝的理由。
除了每日风雨不停的早朝,他还重开了午朝以及经筵侍讲, 可以和朝臣有更多机会见面, 协同处理政务,也方便听取所有人的意见。
在京城的官员大都数是和他见过面的。
平台议政也就是文华殿议政,也是朱佑樘在去年有所想法后开辟的, 以便在早午朝之余还能和诸位大臣共商国是。
因为文华殿门口有一个很大的平台, 所以文华殿议政也被称为平台议政。
通政司内, 高禄一听说这事高兴坏了。
别看他现在成了通政司使, 但不是靠什么功劳政绩上去的, 所以除了领命的那一日见过陛下, 之后再也没有入过宫了。
“传话的人可有说什么事情?”高禄激动地穿好衣服,兴奋问道。
仆从摇头:“还没问呢, 那个小黄门在我们这边说了话,就赶着去江参议那边去了。”
高禄穿衣服的手一顿,不可思议地看向仆从, 连声质问着:“找江芸?还去找了江芸?找江芸做什么?”
仆从神色呐呐:“还没打听出来。”
高禄脸色青白交加,随后大怒:“还不去打听, 就知道偷懒。”
仆从被踹了一脚, 慌慌张张跑了。
“老爷先穿衣服。”另一个仆人顺势挤了进来, 柔声说道,“他再厉害也越不过您这个正使去啊,说不定是顺带找的他呢。”
高禄穿好衣服,又整整齐齐照了一会儿镜子,这才抬眸看着外面的滚滚热浪。
眼看就要步入七月了,夏天已经很热了,树叶都耷拉着,蝉鸣叫个不停,整个通政司安安静静的。
通政司早已不复一开始的权势,不然也不会被他捞到这个卿位,原先元守直在的时候召见的次数就不多,今年更是一次也没找过。
“说不定是国舅爷那边提起您呢。”仆人低声说道。
高禄忧心忡忡:“只要不是江芸那人惹出事来,让我擦屁股就好。”
—— ——
江芸芸和高禄见面时,高禄立马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你可知陛下召我们有何要事?”
江芸芸并没有回答,只是笑说着:“许是为了通政司最近的案子吧。”
高禄迟疑:“最近通政司有什么案子吗?”
“通政司不是每天都有很多案子吗。”江芸芸说。
高禄一听就不高兴了:“那都是小事,你不会这么不懂事,不会把这些案子都汇报上去了吧。”
江芸芸没说话。
高禄立马大怒:“你怎么不和我这个通政使说,就自己递了折子,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都要递上去是不是,就这么想在陛下面前出风头嘛。”
夏日本就让人燥热,高禄的话更是听得上火上浇油。
江芸芸只是冷冷说道:“我是通政司参议本就有权上折,如今我分管我的案子,为他们解决问题,不是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
高禄被人怼了,脸色难看,一双眼死死瞪着江芸芸。
“咳咳,马上就要入左掖门了,现在天热,两位大人等会可要慢慢走。”小黄门的声音就怎么突然又及时地传了进来。
车内的两人齐齐移开视线,没有说话。
这点小小的风波被准时传到朱佑樘耳边。
“上下不齐心啊……”他叹气,看着手边的折子,无奈摇了摇头,“算了,到底是皇后家的亲戚,回头上点冷茶来,免得在我面前吵起来,大热天的,我也很烦吵架的事情。”
萧敬也跟着笑了起来,还真的如此吩咐下去。
“两位大人在门口等着了。”没一会儿,小黄门入内,低声说着。
朱佑樘把手里的折子合上:“让他们进来吧。”
文华殿平日里也负责给太子殿下上课,所以江芸芸来的也挺熟门熟路,但主殿是陛下会见群臣的时候,江芸芸却是第一次来。
两人低眉顺眼入内,行礼问安。
“坐吧。”朱佑樘低声说道,“今年都还没问过通政司的事情,今年通政司可有收到各地民告官的案件。”
高禄是主官,自然是他回答。
“陛下宽和,体恤百姓,了解民间疾苦,百姓无人不称赞。”他说。
朱佑樘笑:“都说你是个会说话的。”
他看向江芸芸:“江参议呢?你的折子我看了,却还有些不解。”
江芸芸起身,低声说道:“陛下仁厚,几次灾年都减免税赋,对朝臣宽宥,对百姓仁慈,还修改了律法中的严苛条例,对刑罚运用极为谨慎,上下官员不无拍手称道。”
朱佑樘看着面前一本正经的江芸芸,如此年轻,又如此聪慧,还带着勃勃的生命力,不由叹了一口气:“可我看你的折子却又看得触目惊心,南直隶是我大明的发源地,高皇帝在时一直轻徭薄赋,善待百姓,朕也从不敢松懈片刻,却在你的笔下成了好像成了人间炼狱,人人不得安宁,朕看得,心有余悸啊。”
高禄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江芸芸沉默着也跟着跪了下来。
“南直隶距离北京数千公里,陛下仁义滔天也难免照付不到……”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可微臣就是南直隶人,出生于繁华的扬州,有幸见识过大户们的奢靡腐败,心知此事绝不简单,若是随意抛之脑后,那就是任由蚁穴在千里之堤上挖了大明的墙角,只等一阵风浪而起,将溃败于人,祖宗基业将不复存在。”
屋内瞬间陷入安静,冰盆里的冷气不知不觉爬上所有人的后背,冷的人鼻尖一触,一个激灵地清醒过来。
高禄整个人都软了。
——他想起来了。
——那个折子!
——那个女奴隶的折子!!
——他竟然还没放弃!
高禄吓得咬紧牙关,整个人跪伏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喘,恨不得自己当场消失在这里。
“不过是一个奴隶,也值得你搭上祖宗基业吗?”许久之后,朱佑樘的声音轻声响起,带着意味不明的叹气,“在你眼里,总是所有事情都很重要。”
——没有眼力见的小官。
——没有前途的老官。
——狼狈逃窜的出海人。
——凶悍穷苦的蒙古人
——就连花花草草都能说出很多道理来。
“不是一个奴隶。”江芸芸认真说道,“是一条本该无辜的性命。”
“你怎么知道她说的就是真的。”朱佑樘反问,“若是她就是故意攀扯主家的呢,若就是心有不甘,想要敲诈一笔的。人穷志就短,这些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
“陛下也说是为了生存,人为了生存确实什么都干得出来,但今年风调雨顺,各地官员都上报良好,人人都说国泰民安,可现在却有人生存不下去,难道……”
“不是大问题吗。”她的声音骤然压低,充满悲凉。
这话太过直白了,能面见陛下的人那个不是说话的人精,哪怕再不会说话也都学会了闭嘴。
萧敬眼皮子一跳,想也不想就大声呵斥道:“闭嘴,好大的胆子。”
“放肆。”高禄终于是回过神来了,也跟着怒骂道,“江参议在司里胆大妄为,口无遮拦便也罢了,在陛下面前也如此不尊上敬,就该滚得远远的,免得触怒陛下。”
江芸芸面无表情说道:“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陛下自有决断,何来要高银台为陛下拉旗助威。”
高禄气得脸都胀红了,哆嗦着手指指了指江芸芸,最后委屈极了:“若是江参议心有高志,那通政司的位置给你就是,陛下,微臣这就辞官回乡。”
江芸芸只是扭开脸没说话。
朱佑樘揉了揉额头:“你一个长官不维护……算了,你且在门口等着吧,我和江参议有话要说。”
高禄神色僵硬,不可置信地看着朱佑樘。
萧敬已经对着小黄门使了个眼色。
小黄门上前,不动神色把人扶了起来,然后送到门口大平台上站禁闭了。
屋内只剩下江芸芸和朱佑樘,小黄门也识趣地退下了。
“那份折子可有带过来?”朱佑樘问。
江芸芸地上放在袖子里多日的折子。
朱佑樘一看那折子起毛的边缘,又看向上面专人收入时印戳的日期。
——三月前。
“你还真的长大了。”朱佑樘好气又好笑。
江芸芸认认真真说着:“事关重大,微臣不得不慎重。”
折子里的内容写的其实很直白简单,没有任何长篇大论,华丽辞藻,只有简简单单,甚至反反复复的话,甚至还有一些被水晕湿的字迹边缘。
这一段几百字的话,江芸芸看了三个月,每日都会拿出来读一遍。
这是她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奴隶制,本就是一个封建王朝得以存活的基石。
她推翻不了这个制度。
但也无法容忍自己无视遮掩的血泪。
一个土地的改革,还能用税收,重新分配得利人的幌子才能艰难推行下去。
顾清每月都会来信,信中充满困惑和焦虑,还有各种难处和困苦,百姓的艰难生计完完全全被暴露在他的眼中。
他每日都在和他人斗智斗勇中度过,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可即便如此,他已经两年不曾回京了,甚至回来的日期遥遥无期。
南方乡绅亦然纠集成势,若是发展下去,这群人只怕是再也听不到皇权的声音。
早朝几乎从不缺席,只前年,太皇太后居住的仁寿宫发生大火, 惊扰了年迈的太皇太后, 陛下陪着太皇太后一夜, 第二日还特意向臣子咨询此事, 告诉他们自己不能上朝的理由。
除了每日风雨不停的早朝,他还重开了午朝以及经筵侍讲, 可以和朝臣有更多机会见面, 协同处理政务,也方便听取所有人的意见。
在京城的官员大都数是和他见过面的。
平台议政也就是文华殿议政,也是朱佑樘在去年有所想法后开辟的, 以便在早午朝之余还能和诸位大臣共商国是。
因为文华殿门口有一个很大的平台, 所以文华殿议政也被称为平台议政。
通政司内, 高禄一听说这事高兴坏了。
别看他现在成了通政司使, 但不是靠什么功劳政绩上去的, 所以除了领命的那一日见过陛下, 之后再也没有入过宫了。
“传话的人可有说什么事情?”高禄激动地穿好衣服,兴奋问道。
仆从摇头:“还没问呢, 那个小黄门在我们这边说了话,就赶着去江参议那边去了。”
高禄穿衣服的手一顿,不可思议地看向仆从, 连声质问着:“找江芸?还去找了江芸?找江芸做什么?”
仆从神色呐呐:“还没打听出来。”
高禄脸色青白交加,随后大怒:“还不去打听, 就知道偷懒。”
仆从被踹了一脚, 慌慌张张跑了。
“老爷先穿衣服。”另一个仆人顺势挤了进来, 柔声说道,“他再厉害也越不过您这个正使去啊,说不定是顺带找的他呢。”
高禄穿好衣服,又整整齐齐照了一会儿镜子,这才抬眸看着外面的滚滚热浪。
眼看就要步入七月了,夏天已经很热了,树叶都耷拉着,蝉鸣叫个不停,整个通政司安安静静的。
通政司早已不复一开始的权势,不然也不会被他捞到这个卿位,原先元守直在的时候召见的次数就不多,今年更是一次也没找过。
“说不定是国舅爷那边提起您呢。”仆人低声说道。
高禄忧心忡忡:“只要不是江芸那人惹出事来,让我擦屁股就好。”
—— ——
江芸芸和高禄见面时,高禄立马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你可知陛下召我们有何要事?”
江芸芸并没有回答,只是笑说着:“许是为了通政司最近的案子吧。”
高禄迟疑:“最近通政司有什么案子吗?”
“通政司不是每天都有很多案子吗。”江芸芸说。
高禄一听就不高兴了:“那都是小事,你不会这么不懂事,不会把这些案子都汇报上去了吧。”
江芸芸没说话。
高禄立马大怒:“你怎么不和我这个通政使说,就自己递了折子,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都要递上去是不是,就这么想在陛下面前出风头嘛。”
夏日本就让人燥热,高禄的话更是听得上火上浇油。
江芸芸只是冷冷说道:“我是通政司参议本就有权上折,如今我分管我的案子,为他们解决问题,不是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
高禄被人怼了,脸色难看,一双眼死死瞪着江芸芸。
“咳咳,马上就要入左掖门了,现在天热,两位大人等会可要慢慢走。”小黄门的声音就怎么突然又及时地传了进来。
车内的两人齐齐移开视线,没有说话。
这点小小的风波被准时传到朱佑樘耳边。
“上下不齐心啊……”他叹气,看着手边的折子,无奈摇了摇头,“算了,到底是皇后家的亲戚,回头上点冷茶来,免得在我面前吵起来,大热天的,我也很烦吵架的事情。”
萧敬也跟着笑了起来,还真的如此吩咐下去。
“两位大人在门口等着了。”没一会儿,小黄门入内,低声说着。
朱佑樘把手里的折子合上:“让他们进来吧。”
文华殿平日里也负责给太子殿下上课,所以江芸芸来的也挺熟门熟路,但主殿是陛下会见群臣的时候,江芸芸却是第一次来。
两人低眉顺眼入内,行礼问安。
“坐吧。”朱佑樘低声说道,“今年都还没问过通政司的事情,今年通政司可有收到各地民告官的案件。”
高禄是主官,自然是他回答。
“陛下宽和,体恤百姓,了解民间疾苦,百姓无人不称赞。”他说。
朱佑樘笑:“都说你是个会说话的。”
他看向江芸芸:“江参议呢?你的折子我看了,却还有些不解。”
江芸芸起身,低声说道:“陛下仁厚,几次灾年都减免税赋,对朝臣宽宥,对百姓仁慈,还修改了律法中的严苛条例,对刑罚运用极为谨慎,上下官员不无拍手称道。”
朱佑樘看着面前一本正经的江芸芸,如此年轻,又如此聪慧,还带着勃勃的生命力,不由叹了一口气:“可我看你的折子却又看得触目惊心,南直隶是我大明的发源地,高皇帝在时一直轻徭薄赋,善待百姓,朕也从不敢松懈片刻,却在你的笔下成了好像成了人间炼狱,人人不得安宁,朕看得,心有余悸啊。”
高禄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江芸芸沉默着也跟着跪了下来。
“南直隶距离北京数千公里,陛下仁义滔天也难免照付不到……”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可微臣就是南直隶人,出生于繁华的扬州,有幸见识过大户们的奢靡腐败,心知此事绝不简单,若是随意抛之脑后,那就是任由蚁穴在千里之堤上挖了大明的墙角,只等一阵风浪而起,将溃败于人,祖宗基业将不复存在。”
屋内瞬间陷入安静,冰盆里的冷气不知不觉爬上所有人的后背,冷的人鼻尖一触,一个激灵地清醒过来。
高禄整个人都软了。
——他想起来了。
——那个折子!
——那个女奴隶的折子!!
——他竟然还没放弃!
高禄吓得咬紧牙关,整个人跪伏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喘,恨不得自己当场消失在这里。
“不过是一个奴隶,也值得你搭上祖宗基业吗?”许久之后,朱佑樘的声音轻声响起,带着意味不明的叹气,“在你眼里,总是所有事情都很重要。”
——没有眼力见的小官。
——没有前途的老官。
——狼狈逃窜的出海人。
——凶悍穷苦的蒙古人
——就连花花草草都能说出很多道理来。
“不是一个奴隶。”江芸芸认真说道,“是一条本该无辜的性命。”
“你怎么知道她说的就是真的。”朱佑樘反问,“若是她就是故意攀扯主家的呢,若就是心有不甘,想要敲诈一笔的。人穷志就短,这些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
“陛下也说是为了生存,人为了生存确实什么都干得出来,但今年风调雨顺,各地官员都上报良好,人人都说国泰民安,可现在却有人生存不下去,难道……”
“不是大问题吗。”她的声音骤然压低,充满悲凉。
这话太过直白了,能面见陛下的人那个不是说话的人精,哪怕再不会说话也都学会了闭嘴。
萧敬眼皮子一跳,想也不想就大声呵斥道:“闭嘴,好大的胆子。”
“放肆。”高禄终于是回过神来了,也跟着怒骂道,“江参议在司里胆大妄为,口无遮拦便也罢了,在陛下面前也如此不尊上敬,就该滚得远远的,免得触怒陛下。”
江芸芸面无表情说道:“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陛下自有决断,何来要高银台为陛下拉旗助威。”
高禄气得脸都胀红了,哆嗦着手指指了指江芸芸,最后委屈极了:“若是江参议心有高志,那通政司的位置给你就是,陛下,微臣这就辞官回乡。”
江芸芸只是扭开脸没说话。
朱佑樘揉了揉额头:“你一个长官不维护……算了,你且在门口等着吧,我和江参议有话要说。”
高禄神色僵硬,不可置信地看着朱佑樘。
萧敬已经对着小黄门使了个眼色。
小黄门上前,不动神色把人扶了起来,然后送到门口大平台上站禁闭了。
屋内只剩下江芸芸和朱佑樘,小黄门也识趣地退下了。
“那份折子可有带过来?”朱佑樘问。
江芸芸地上放在袖子里多日的折子。
朱佑樘一看那折子起毛的边缘,又看向上面专人收入时印戳的日期。
——三月前。
“你还真的长大了。”朱佑樘好气又好笑。
江芸芸认认真真说着:“事关重大,微臣不得不慎重。”
折子里的内容写的其实很直白简单,没有任何长篇大论,华丽辞藻,只有简简单单,甚至反反复复的话,甚至还有一些被水晕湿的字迹边缘。
这一段几百字的话,江芸芸看了三个月,每日都会拿出来读一遍。
这是她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奴隶制,本就是一个封建王朝得以存活的基石。
她推翻不了这个制度。
但也无法容忍自己无视遮掩的血泪。
一个土地的改革,还能用税收,重新分配得利人的幌子才能艰难推行下去。
顾清每月都会来信,信中充满困惑和焦虑,还有各种难处和困苦,百姓的艰难生计完完全全被暴露在他的眼中。
他每日都在和他人斗智斗勇中度过,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可即便如此,他已经两年不曾回京了,甚至回来的日期遥遥无期。
南方乡绅亦然纠集成势,若是发展下去,这群人只怕是再也听不到皇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