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接连传捷
第158章 接连传捷
按照智能校园方案的构想,自然不仅仅是快递柜一个内容。
校园里,清晨的阳光洒在教学楼的外墙上,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而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其他功能模块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像是学校信用分、社交模块这些软件方面的功能建设,虽然暂时还看不到明显成效,但程序代码的编写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与此同时,在校园的主干道上,一辆辆物流公司的卡车缓缓驶入,智能快递柜在开学以后,就被一批一批地运进校园进行搭建。
这几天,各个学生公寓附近都能看到施工的场景。
工人师傅们在划定好的区域忙碌着。
安装快递柜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工人们对照着图纸,将一个个模块有条不紊地组装起来,施工场地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进度飞快,效率极高。
一个女生刚回到住宿楼门口,阳光照在她身上,她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
她看到楼下多了一个上午上课还没有的大柜子,整整齐齐码放在那儿。
女生一脸好奇,在柜子旁来回踱步,左看看右瞧瞧,可怎么也弄不明白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同样的疑惑在不少学生心中萦绕,很多人都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柜子充满好奇。
有人跑去问正在安装的工人,工人停下手中的活儿,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挠挠头说:“我们就是负责安装的,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们也不清楚啊。”
也有学生满脸不满,毕竟这快递柜占了很大空间,有的被安装在楼与楼之间狭窄的间隙,还有的直接把原本放自动售卖机的位置给占了,使得原本便捷的购物区域变得有些杂乱。
就在大家满心疑惑时,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学校里开始有人挨个寝室发传单了。
在李旭的寝室里。
张成辉坐在床边,手里拿着李旭他们搞出来的传单,表情十分复杂,一会儿看看传单,一会儿又看看李旭,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你是你真的太牛逼了,我都不知道你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么快又想出来这么一个绝妙的点子还给搞出来了,你真的太有商业头脑了,活该你这么成功。”
说完,他脸上露出一副叹惋的表情,接着说:“你永远都体会不到穷人的处境真可怜。”
听了张成辉的话,刘冬阳转过头,在一旁哈哈大笑。
笑完,他翻身下床,走到张成辉旁边,拿起那张传单认真看了看,随后一脸佩服地说:“也就是说,只需要在之前咱们的那个校园一卡通app上面,把我们的快递信息给绑定了,就可以直接用校园卡去刷开智能快递柜了,对吧?”
李旭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点了点头说:“不过目前还只支持邮政的快递。”
邮政是李旭他们团队最先谈下来的,这是唐悄凝负责的快递公司之一。
唐悄凝果然能力出众,没费多少功夫,只了一天时间,就成功将邮政谈了下来。
随后雷饮冰和叶睿达他们也仅用两三天时间,就把邮政的快递接入到了系统里面。
因为有协议转换盒子,能够完美解决每个快递公司数据传输格式不同的问题。
刘冬阳回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打一番,随后转过头,嘿嘿笑了笑说:“我特意下单了一个用邮政快递的东西体验一下喽。”
随着勤工俭学的同学们穿梭在各个宿舍,手中的传单被一一送到学生们手中,智能快递柜的功能很快就在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开来。
虽然邮政的快递在所有快递中占比极少,但还是有一些。
在某栋宿舍楼楼下,午后的阳光暖烘烘的,一个女孩子穿着毛绒拖鞋,慢悠悠地走到智能快递柜边上。
她先看了一眼手机,确认信息无误,然后拿着校园卡在智能快递柜的读卡器上轻轻一刷,“咔哒”一声,某个柜门就被弹开了。
这一幕被旁边路过的同学看到,同学轻轻叹了口气,又自顾自地朝着快递派送中心走去。
没办法,眼下只有邮政快递适配这个功能,但邮政快递速度实在太慢,大家宁愿多走几步路,去派送中心取快递,也不愿意多等两天在寝室楼下的智能快递柜里取件。
而这样的信息也很快反馈到了李旭他们那里。
这段时间,李旭他们公司的会议室里,灯光常亮。
开会的频率明显高了不少。
一方面是叶睿达和雷饮冰要时刻推动项目进程。
另一方面,夏晓禾与唐悄凝沟通其他快递公司的事情也要不断推进。
这需要集合大家的聪明才智,毕竟不可能永远都是李旭亲自去谈判。
在一次会议上,唐悄凝满脸兴奋,眼睛亮晶晶地说:“我已经快要拿下韵达了,老叶啊,今天下午左右就可以跟韵达的技术人员详细地聊一聊具体的建设事项了。”
叶睿达坐在会议桌旁,点了点头。
李旭有些意外,随后用一种赞许的目光望向唐悄凝,点点头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谈下了两家。”
说完,李旭不露声色地看了一眼旁边的夏晓禾。
此时,会议室里的灯光有些刺眼,夏晓禾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手指不自觉地玩弄着自己的袖口,眼神有些游离,微微失神。
李旭见状,语气柔和地问道:“晓禾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夏晓禾回过神来,微微一怔,迟疑了一下说:“没有我,我也快了。”
唐悄凝默默看了看夏晓禾,思考片刻后说:“其实我发现跟这些快递公司谈判是有技术门槛的,因为我不怎么懂技术方面的事情,所以我每次都会带上我的一个朋友。”
夏晓禾抬起头,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唐悄凝接着解释道:“准确地说是一个姐姐,我爸爸公司的,是一个理工女,一些技术上面的事情就让她来帮忙解释。”
突然想到什么,唐悄凝连忙补充说:“当然了,只是跟她说了一下原理,不涉及我们这套方案核心技术的,反正有了她,这个工作干起来就顺利多了。”
听到唐悄凝解释完,夏晓禾的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知道了对方是怎么做的,可她一时间却想不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自从进入大学以后,她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李旭他们这边,除了团队里的几个小伙伴,她也没有别的圈子去结识能帮助她的人。
而团队里懂技术的其他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不可能陪着她去谈判。
李旭有一些赞许地看了看唐悄凝,一个销售带上一个技术工程师,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规且有效的配置。
随后李旭看向了薛雪说:“薛雪,这段时间你如果不是很忙的话,就陪着晓禾去一下快递公司吧。”
薛雪坐在一旁,手托着下巴,想了想说:“也行,这段时间我的确没有太多事情做了,只要等几个快递公司接入进来,在app上面增加几个接入的端口就行了。”
说完,她望向夏晓禾,微笑着说:“那晓禾我陪你去吧。”
夏晓禾抬起头,点了点头,嘴角终于了一个笑容。
……
有了薛雪的加入,又或者,夏晓禾本来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工作,只差那临门一脚。
总而言之,开学没有过多长时间,另外几家快递公司就全部都谈下来了。
几天以后,办公室里,雷饮冰和叶睿达这两大核心技术骨干凑在电脑前,屏幕上代码闪烁。
他们共同将智能快递柜的协议转换搞定,这个智能快递柜终于可以满足核心的六家快递公司的要求了。
至此,智能快递柜总算是进入了完全体。
与此同时,信用分体系和社交体系也推出了1.0测试版。
因为在之前的复赛中战胜了华京大学雷厉风的项目,李旭在清北大学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自然多亏了安朵朵的运营,在学校的论坛当中,关于李旭的帖子,热度很高。
趁热打铁,当两大核心智慧功能推出以后,在李旭的授意下,安朵朵在论坛里发布了倡议书。
内容是请全校同学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完善信用分体系和社交匹配机制。
说实话,这两项功能是真正可以帮助到同学们的。
清北大学里面除了极少数闷头搞研究的学霸,绝大多数人是很乐意寻找志同道合朋友的。
所以对信用分体系和社交匹配功能,是有很高需求的。
一段时间以后,在同学们的积极建议之下,这两个功能也日渐完善。
而这段时间李旭的心态也彻彻底底的发生了转变。
这已经是李旭在清北大学的第二个年头,对于这所学校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祛魅”。
可以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审视,最初进入这里时的兴奋、懵懂已经完全被一份沉稳所取代了。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对清北大学的认识更为彻底,另一方面自然还是因为能力的提升。
它依旧是最好的大学,李旭依旧为自己能成为它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但他也更加清楚,与以母校为荣相比,让母校以自己为荣是更让人骄傲的事情。
开春以后,天气逐渐温暖起来。
到了大二下学期,课程的安排比起大一的时候已经宽松了不少。
不少同学交流的交流,出国的出国,李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期间顺利地进入了创业大赛的决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持续运营六个月,然后带着六个月后的运营成果,登上决赛的最终舞台。
对于李旭来说,参加这个创业大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比赛那么简单了。
他的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个核心发展了几人,临聘不算,目前又招了两个可以专职工作的人。
事实上按照竞赛的要求,六个月以后,至少要能够带动二十人以上的就业岗位才是及格线。
但是李旭并不着急扩充人手,二十人的岗位对他们来说很简单。
但是李旭对于每一个招进来的人都极为谨慎,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多了,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天气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公司正式上路以后,其实就没有那么忙碌了。
不仅是他,其他人也是如此。
每天李旭在晨跑的时候,都能看到快递员骑着电动三轮车将一车一车的包裹运送到各个住宿楼公寓。
快递员轻车熟路地将那些包裹装进智能快递柜,而那些同学也早就不再去派送中心取快递了。
人是很容易适应便捷的生活的,而且这种便捷的生活一旦习惯就很难再回到过去。
下个楼就能取到快递,甚至你都不需要去寻找,只需要刷一下卡就能找到自己的快递,相比于以前实在是方便太多了。
科技改变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旭也改变了清北大学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相比于上一世弄出智能快递柜的团队,李旭算是一个抄袭未来的抄袭者。
但他在这个基础上也是有创新的,至少的确更加适配学校,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
而每每看到跟智能快递柜相关的场景,李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的情绪。
这种真切地改变了别人生活的滋味,的确美妙啊。
李旭开始能够共情,雷布斯第一次创业前,明明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却感到十分痛苦的那种体验了。
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的确不是物质能够带来的。
学校这边的运营已经不需要太多人手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新的项目在开发之初或许需要五十个人的团队,但是等项目落地以后运营管理往往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行了。
在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以后,李旭才终于明白了,上一世为什么公司里有那么多在他看来毫无意义的岗位,毫无意义的人,领着工资却没有什么用。
那就是因为建设是最困难的,而建好了以后这部分的人,他们就像是成了多出来的部分一般。
这段感想给李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被他写成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与风口》。
而这两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传颂度极广,可以说李旭的这篇文章也刚好踩中了热点。
文章的核心的逻辑是当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尤其是处在风口期的时候,创造性的工作岗位数量需求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岗位需求减少,这一部分的人就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李旭很清楚地记得,上一世他重生之前不少三十多岁的程序员都面临着这个困境。
原因就是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正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天出来一个淘宝,明天出来一个陌陌,后天出来一个美团,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互联网项目萌芽发展。
于是对于开发者的需求不断攀升,但是随着创意不断被用光,已经没有那么肥沃的土壤了。
一百个人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却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运营,那么剩下的九十七个人,又没有新的程序可以开发,自然而然就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让李旭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原本只是一时兴起的灵感之作,却被老师们关注到了。
不仅院刊发布,还被推荐上了经济期刊,直接帮李旭将四年的学分都给修满了。
当然了,对于李旭来说,学分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仅仅这一个创业项目就可以满足学分了。
话说回来,如果站在资本的立场上看,当一个程序开发完成以后,公司没有新的应用程序需要开发,这个时候多出来的开发者,自然而然就成了可以缩减的成本开支。
所以才说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上,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肮脏的血液。
李旭当然不可能丢下团队的小伙伴们,不过好在他本来一开始就坚持着精简人员的方针。
招的那两个人也只是平时干一干行政工作,刘云飞常驻首都又不用上学,系统的维护就由他来负责了。
其他人依旧该上学上学,该干嘛干嘛,工资照常发,挺好的。
当这一块的节奏放缓下来以后,自然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李旭经常在湖边上散步,每次散步的时候安朵朵都会跟着。
她十分贴心的将李旭的所有一切都打点好,用她的话来说,“我是你的副总裁呀,你的一切我当然都要管了”。
两人沿着湖岸边慢悠悠的走上几圈,一路上乱七八糟的聊一些天。
安朵朵不是一个喜欢八卦的人,但是李旭还是会挑起一些学校里的新闻趣事作为话题。
清北大学作为一个几乎放在全国的放大镜下,被人仔细观看的地方,一两个学校里的热门新闻很容易就成为全国性的大新闻。
而其中最有趣的自然还是跟人有关的新闻了。
有一阵子甚至安朵朵都特别火,只因为她在运动会上代表清北大学拿到大奖以后,凭借着出色的颜值和气质,一度成为清北大学的论坛女神,还被放入校的讨论当中。
李旭有一阵子经常拿这件事情打趣安朵朵。
“你都是校的预备人选了,要不然下次你来代言我们的项目吧,唉,我真是有一点笨了,早该想到这么做的。”
对于李旭这种半开玩笑式的调戏,安朵朵倒也不能说习以为常,但并没有太多惊讶。
回应道:“你现在才说,也太不真诚了,不过我觉得你去当代言人可能更好一点。”
李旭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说:“我连一点知名度都没有,虽然人是有一点帅的……”
“啊?”
“哈……”
安朵朵低下了头,笑眯眯的说:“你如果成了代言人……”她又抬起头,眼睛有一些亮了起来,“就会像董明珠一样,火了,到时候我就……”
“你就什么?”
“追你啊。”
“呃……”
“惊讶什么呀?就是追星啊……”
“哦……”
……
其实当节奏慢下来以后,就会显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明明好像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真正安静下来算一算,其实发现也不过才过去了那么短的时间。
当一切走上正轨,不过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但好像他们的智慧校园方案已经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一般。
李旭眼看时机也成熟了,便坐飞机回了一趟锦川大学。
这一次他带去的还有清北大学足足几十页的运营成果报告。
这一次锦川大学改革发展部没有任何的废话,当即就和李旭签订了购买合同。
李旭成功拿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盈利项目。
好事成双,在锦川大学与他们签订合约不久,隔壁的锦川理工大学,也在推荐之下,主动联系了李旭,请求帮忙建设。
这两个项目涵盖了校园一卡通的升级以及涵盖信用分、智能快递柜等等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两个项目利润加起来大几百万。
有了清北大学的经验以后,虽然两个项目看上去工程量很大,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并不需要费太多的功夫。
这边拿到了项目,那边已经联系厂家开始生产了。
而这一切,几乎没有影响到李旭的生活节奏。
除了签订合同的时候,团队的所有人一起庆祝了一下。
至于赚到的钱,李旭也承诺,年底的时候肯定会分红给大家的。
日子依旧平静而安宁。
但是事实上距离决赛开始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这一次创业大赛的资金池足足有五个亿。
有太多公司瞄准着这五个亿的投资基金,所以看似平静的生活注定不会持续太久。
而李旭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风浪准备,也设想过各种各样可能面临的冲突困境。
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第一个巨浪就那么毫无征兆、来势汹汹席卷而来,带着几乎要将他一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气势。
凌晨四点钟,李旭被刘云飞的一个电话给惊醒了。
(本章完)
按照智能校园方案的构想,自然不仅仅是快递柜一个内容。
校园里,清晨的阳光洒在教学楼的外墙上,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而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其他功能模块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像是学校信用分、社交模块这些软件方面的功能建设,虽然暂时还看不到明显成效,但程序代码的编写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与此同时,在校园的主干道上,一辆辆物流公司的卡车缓缓驶入,智能快递柜在开学以后,就被一批一批地运进校园进行搭建。
这几天,各个学生公寓附近都能看到施工的场景。
工人师傅们在划定好的区域忙碌着。
安装快递柜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工人们对照着图纸,将一个个模块有条不紊地组装起来,施工场地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进度飞快,效率极高。
一个女生刚回到住宿楼门口,阳光照在她身上,她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
她看到楼下多了一个上午上课还没有的大柜子,整整齐齐码放在那儿。
女生一脸好奇,在柜子旁来回踱步,左看看右瞧瞧,可怎么也弄不明白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同样的疑惑在不少学生心中萦绕,很多人都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柜子充满好奇。
有人跑去问正在安装的工人,工人停下手中的活儿,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挠挠头说:“我们就是负责安装的,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们也不清楚啊。”
也有学生满脸不满,毕竟这快递柜占了很大空间,有的被安装在楼与楼之间狭窄的间隙,还有的直接把原本放自动售卖机的位置给占了,使得原本便捷的购物区域变得有些杂乱。
就在大家满心疑惑时,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学校里开始有人挨个寝室发传单了。
在李旭的寝室里。
张成辉坐在床边,手里拿着李旭他们搞出来的传单,表情十分复杂,一会儿看看传单,一会儿又看看李旭,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你是你真的太牛逼了,我都不知道你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么快又想出来这么一个绝妙的点子还给搞出来了,你真的太有商业头脑了,活该你这么成功。”
说完,他脸上露出一副叹惋的表情,接着说:“你永远都体会不到穷人的处境真可怜。”
听了张成辉的话,刘冬阳转过头,在一旁哈哈大笑。
笑完,他翻身下床,走到张成辉旁边,拿起那张传单认真看了看,随后一脸佩服地说:“也就是说,只需要在之前咱们的那个校园一卡通app上面,把我们的快递信息给绑定了,就可以直接用校园卡去刷开智能快递柜了,对吧?”
李旭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点了点头说:“不过目前还只支持邮政的快递。”
邮政是李旭他们团队最先谈下来的,这是唐悄凝负责的快递公司之一。
唐悄凝果然能力出众,没费多少功夫,只了一天时间,就成功将邮政谈了下来。
随后雷饮冰和叶睿达他们也仅用两三天时间,就把邮政的快递接入到了系统里面。
因为有协议转换盒子,能够完美解决每个快递公司数据传输格式不同的问题。
刘冬阳回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打一番,随后转过头,嘿嘿笑了笑说:“我特意下单了一个用邮政快递的东西体验一下喽。”
随着勤工俭学的同学们穿梭在各个宿舍,手中的传单被一一送到学生们手中,智能快递柜的功能很快就在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开来。
虽然邮政的快递在所有快递中占比极少,但还是有一些。
在某栋宿舍楼楼下,午后的阳光暖烘烘的,一个女孩子穿着毛绒拖鞋,慢悠悠地走到智能快递柜边上。
她先看了一眼手机,确认信息无误,然后拿着校园卡在智能快递柜的读卡器上轻轻一刷,“咔哒”一声,某个柜门就被弹开了。
这一幕被旁边路过的同学看到,同学轻轻叹了口气,又自顾自地朝着快递派送中心走去。
没办法,眼下只有邮政快递适配这个功能,但邮政快递速度实在太慢,大家宁愿多走几步路,去派送中心取快递,也不愿意多等两天在寝室楼下的智能快递柜里取件。
而这样的信息也很快反馈到了李旭他们那里。
这段时间,李旭他们公司的会议室里,灯光常亮。
开会的频率明显高了不少。
一方面是叶睿达和雷饮冰要时刻推动项目进程。
另一方面,夏晓禾与唐悄凝沟通其他快递公司的事情也要不断推进。
这需要集合大家的聪明才智,毕竟不可能永远都是李旭亲自去谈判。
在一次会议上,唐悄凝满脸兴奋,眼睛亮晶晶地说:“我已经快要拿下韵达了,老叶啊,今天下午左右就可以跟韵达的技术人员详细地聊一聊具体的建设事项了。”
叶睿达坐在会议桌旁,点了点头。
李旭有些意外,随后用一种赞许的目光望向唐悄凝,点点头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谈下了两家。”
说完,李旭不露声色地看了一眼旁边的夏晓禾。
此时,会议室里的灯光有些刺眼,夏晓禾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手指不自觉地玩弄着自己的袖口,眼神有些游离,微微失神。
李旭见状,语气柔和地问道:“晓禾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夏晓禾回过神来,微微一怔,迟疑了一下说:“没有我,我也快了。”
唐悄凝默默看了看夏晓禾,思考片刻后说:“其实我发现跟这些快递公司谈判是有技术门槛的,因为我不怎么懂技术方面的事情,所以我每次都会带上我的一个朋友。”
夏晓禾抬起头,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唐悄凝接着解释道:“准确地说是一个姐姐,我爸爸公司的,是一个理工女,一些技术上面的事情就让她来帮忙解释。”
突然想到什么,唐悄凝连忙补充说:“当然了,只是跟她说了一下原理,不涉及我们这套方案核心技术的,反正有了她,这个工作干起来就顺利多了。”
听到唐悄凝解释完,夏晓禾的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知道了对方是怎么做的,可她一时间却想不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自从进入大学以后,她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李旭他们这边,除了团队里的几个小伙伴,她也没有别的圈子去结识能帮助她的人。
而团队里懂技术的其他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不可能陪着她去谈判。
李旭有一些赞许地看了看唐悄凝,一个销售带上一个技术工程师,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规且有效的配置。
随后李旭看向了薛雪说:“薛雪,这段时间你如果不是很忙的话,就陪着晓禾去一下快递公司吧。”
薛雪坐在一旁,手托着下巴,想了想说:“也行,这段时间我的确没有太多事情做了,只要等几个快递公司接入进来,在app上面增加几个接入的端口就行了。”
说完,她望向夏晓禾,微笑着说:“那晓禾我陪你去吧。”
夏晓禾抬起头,点了点头,嘴角终于了一个笑容。
……
有了薛雪的加入,又或者,夏晓禾本来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工作,只差那临门一脚。
总而言之,开学没有过多长时间,另外几家快递公司就全部都谈下来了。
几天以后,办公室里,雷饮冰和叶睿达这两大核心技术骨干凑在电脑前,屏幕上代码闪烁。
他们共同将智能快递柜的协议转换搞定,这个智能快递柜终于可以满足核心的六家快递公司的要求了。
至此,智能快递柜总算是进入了完全体。
与此同时,信用分体系和社交体系也推出了1.0测试版。
因为在之前的复赛中战胜了华京大学雷厉风的项目,李旭在清北大学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自然多亏了安朵朵的运营,在学校的论坛当中,关于李旭的帖子,热度很高。
趁热打铁,当两大核心智慧功能推出以后,在李旭的授意下,安朵朵在论坛里发布了倡议书。
内容是请全校同学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完善信用分体系和社交匹配机制。
说实话,这两项功能是真正可以帮助到同学们的。
清北大学里面除了极少数闷头搞研究的学霸,绝大多数人是很乐意寻找志同道合朋友的。
所以对信用分体系和社交匹配功能,是有很高需求的。
一段时间以后,在同学们的积极建议之下,这两个功能也日渐完善。
而这段时间李旭的心态也彻彻底底的发生了转变。
这已经是李旭在清北大学的第二个年头,对于这所学校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祛魅”。
可以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审视,最初进入这里时的兴奋、懵懂已经完全被一份沉稳所取代了。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对清北大学的认识更为彻底,另一方面自然还是因为能力的提升。
它依旧是最好的大学,李旭依旧为自己能成为它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但他也更加清楚,与以母校为荣相比,让母校以自己为荣是更让人骄傲的事情。
开春以后,天气逐渐温暖起来。
到了大二下学期,课程的安排比起大一的时候已经宽松了不少。
不少同学交流的交流,出国的出国,李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期间顺利地进入了创业大赛的决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持续运营六个月,然后带着六个月后的运营成果,登上决赛的最终舞台。
对于李旭来说,参加这个创业大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比赛那么简单了。
他的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个核心发展了几人,临聘不算,目前又招了两个可以专职工作的人。
事实上按照竞赛的要求,六个月以后,至少要能够带动二十人以上的就业岗位才是及格线。
但是李旭并不着急扩充人手,二十人的岗位对他们来说很简单。
但是李旭对于每一个招进来的人都极为谨慎,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多了,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天气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公司正式上路以后,其实就没有那么忙碌了。
不仅是他,其他人也是如此。
每天李旭在晨跑的时候,都能看到快递员骑着电动三轮车将一车一车的包裹运送到各个住宿楼公寓。
快递员轻车熟路地将那些包裹装进智能快递柜,而那些同学也早就不再去派送中心取快递了。
人是很容易适应便捷的生活的,而且这种便捷的生活一旦习惯就很难再回到过去。
下个楼就能取到快递,甚至你都不需要去寻找,只需要刷一下卡就能找到自己的快递,相比于以前实在是方便太多了。
科技改变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旭也改变了清北大学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相比于上一世弄出智能快递柜的团队,李旭算是一个抄袭未来的抄袭者。
但他在这个基础上也是有创新的,至少的确更加适配学校,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
而每每看到跟智能快递柜相关的场景,李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的情绪。
这种真切地改变了别人生活的滋味,的确美妙啊。
李旭开始能够共情,雷布斯第一次创业前,明明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却感到十分痛苦的那种体验了。
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的确不是物质能够带来的。
学校这边的运营已经不需要太多人手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新的项目在开发之初或许需要五十个人的团队,但是等项目落地以后运营管理往往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行了。
在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以后,李旭才终于明白了,上一世为什么公司里有那么多在他看来毫无意义的岗位,毫无意义的人,领着工资却没有什么用。
那就是因为建设是最困难的,而建好了以后这部分的人,他们就像是成了多出来的部分一般。
这段感想给李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被他写成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与风口》。
而这两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传颂度极广,可以说李旭的这篇文章也刚好踩中了热点。
文章的核心的逻辑是当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尤其是处在风口期的时候,创造性的工作岗位数量需求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岗位需求减少,这一部分的人就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李旭很清楚地记得,上一世他重生之前不少三十多岁的程序员都面临着这个困境。
原因就是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正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天出来一个淘宝,明天出来一个陌陌,后天出来一个美团,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互联网项目萌芽发展。
于是对于开发者的需求不断攀升,但是随着创意不断被用光,已经没有那么肥沃的土壤了。
一百个人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却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运营,那么剩下的九十七个人,又没有新的程序可以开发,自然而然就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让李旭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原本只是一时兴起的灵感之作,却被老师们关注到了。
不仅院刊发布,还被推荐上了经济期刊,直接帮李旭将四年的学分都给修满了。
当然了,对于李旭来说,学分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仅仅这一个创业项目就可以满足学分了。
话说回来,如果站在资本的立场上看,当一个程序开发完成以后,公司没有新的应用程序需要开发,这个时候多出来的开发者,自然而然就成了可以缩减的成本开支。
所以才说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上,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肮脏的血液。
李旭当然不可能丢下团队的小伙伴们,不过好在他本来一开始就坚持着精简人员的方针。
招的那两个人也只是平时干一干行政工作,刘云飞常驻首都又不用上学,系统的维护就由他来负责了。
其他人依旧该上学上学,该干嘛干嘛,工资照常发,挺好的。
当这一块的节奏放缓下来以后,自然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李旭经常在湖边上散步,每次散步的时候安朵朵都会跟着。
她十分贴心的将李旭的所有一切都打点好,用她的话来说,“我是你的副总裁呀,你的一切我当然都要管了”。
两人沿着湖岸边慢悠悠的走上几圈,一路上乱七八糟的聊一些天。
安朵朵不是一个喜欢八卦的人,但是李旭还是会挑起一些学校里的新闻趣事作为话题。
清北大学作为一个几乎放在全国的放大镜下,被人仔细观看的地方,一两个学校里的热门新闻很容易就成为全国性的大新闻。
而其中最有趣的自然还是跟人有关的新闻了。
有一阵子甚至安朵朵都特别火,只因为她在运动会上代表清北大学拿到大奖以后,凭借着出色的颜值和气质,一度成为清北大学的论坛女神,还被放入校的讨论当中。
李旭有一阵子经常拿这件事情打趣安朵朵。
“你都是校的预备人选了,要不然下次你来代言我们的项目吧,唉,我真是有一点笨了,早该想到这么做的。”
对于李旭这种半开玩笑式的调戏,安朵朵倒也不能说习以为常,但并没有太多惊讶。
回应道:“你现在才说,也太不真诚了,不过我觉得你去当代言人可能更好一点。”
李旭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说:“我连一点知名度都没有,虽然人是有一点帅的……”
“啊?”
“哈……”
安朵朵低下了头,笑眯眯的说:“你如果成了代言人……”她又抬起头,眼睛有一些亮了起来,“就会像董明珠一样,火了,到时候我就……”
“你就什么?”
“追你啊。”
“呃……”
“惊讶什么呀?就是追星啊……”
“哦……”
……
其实当节奏慢下来以后,就会显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明明好像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真正安静下来算一算,其实发现也不过才过去了那么短的时间。
当一切走上正轨,不过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但好像他们的智慧校园方案已经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一般。
李旭眼看时机也成熟了,便坐飞机回了一趟锦川大学。
这一次他带去的还有清北大学足足几十页的运营成果报告。
这一次锦川大学改革发展部没有任何的废话,当即就和李旭签订了购买合同。
李旭成功拿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盈利项目。
好事成双,在锦川大学与他们签订合约不久,隔壁的锦川理工大学,也在推荐之下,主动联系了李旭,请求帮忙建设。
这两个项目涵盖了校园一卡通的升级以及涵盖信用分、智能快递柜等等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两个项目利润加起来大几百万。
有了清北大学的经验以后,虽然两个项目看上去工程量很大,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并不需要费太多的功夫。
这边拿到了项目,那边已经联系厂家开始生产了。
而这一切,几乎没有影响到李旭的生活节奏。
除了签订合同的时候,团队的所有人一起庆祝了一下。
至于赚到的钱,李旭也承诺,年底的时候肯定会分红给大家的。
日子依旧平静而安宁。
但是事实上距离决赛开始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这一次创业大赛的资金池足足有五个亿。
有太多公司瞄准着这五个亿的投资基金,所以看似平静的生活注定不会持续太久。
而李旭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风浪准备,也设想过各种各样可能面临的冲突困境。
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第一个巨浪就那么毫无征兆、来势汹汹席卷而来,带着几乎要将他一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气势。
凌晨四点钟,李旭被刘云飞的一个电话给惊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