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传国玉玺!和氏璧的传奇太多!
而新的天幕出现。
或许是因为刚刚的视频是有关玉玺的原因。
新的视频画面,赫然就是一块璞玉!
和氏璧。
在和氏璧那并不耀眼,但让人觉得无比闪耀的光芒中。
天幕开始正式的讲述:
【如果古代有热搜榜,和氏璧绝对是霸屏两千年的超级顶流。】
【它从一块被当成“诈骗道具”的石头,逆袭成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
【和氏璧不仅是一块希世美玉。】
【更承载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争夺,到秦汉帝国的皇权象征。】
【其命运与华夏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
【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珍宝之一。】
【和氏璧的故事,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据《韩非子》等古籍记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境内)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
【卞和深信这是稀世珍宝,先后将玉璞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
【楚厉王的御用玉匠看了一眼,淡定表示:“这就是块普通石头,骗子!”】
【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不服,等楚武王即位后,又去献宝。】
【结果历史重演——玉匠依然鉴定为假货,卞和再丢右脚。】
【直到楚文王上位,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三天三夜,血泪成河。】
【文王被其赤诚感动,命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绝世美玉。】
【遂命名为和氏璧。】
【直接跻身楚国国宝行列。】
弹幕们看到这里,是纷纷的绷不住了。
《太惨了!卞和。》
《玉外面是石头,庸才玉匠鉴定不出来,所以害惨了卞和!》
《最早的赌石是吧?》
《现代仪器扫一下就完事了,还是吃了科技不够的亏。》
《这楚王也真是的,就算你觉得是假货,也没必要砍腿啊。》
《可能是杀鸡儆猴,让其他人没事不要来骚扰。》
……
天幕继续。
【和氏璧在楚国被视为镇国之宝,但随着楚国国势衰落,其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和氏璧流转到了赵国手里。】
【至于和氏璧是怎么跑到赵国的?】
【史书没写,但大概率是楚国衰落后被交易出去的。】
【这一时期,赵国正值强盛,而秦国也对这块“天下共传之宝”虎视眈眈。】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秦昭襄王听闻和氏璧在赵国后,心中便打起了主意。】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秦王的请求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深知秦国的强大,如果不答应秦王的要求,怕惹怒秦王,招来秦国的攻打。】
【但要是答应了,又担心秦王只是假意用城池交换,最终落得个和氏璧被骗走,城池也得不到的下场。】
【两难之中,赵惠文王派蔺相如携璧赴秦。】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后,发现秦王压根没打算给城,只是想白嫖。】
【于是,蔺相如开启了自己的极限操作。】
【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精美,但还有一处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后退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怒目圆睁,对秦王说道:】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到赵国送信作交易。”】
【“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国贪婪,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根本不会兑现十五座城池的承诺。“】
【“但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赵王出于对秦国的尊重,斋戒了五天,才派我带着和氏璧前来。”】
【“可大王您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拿到和氏璧后又传给姬妾们观赏,这是对赵国的不尊重。”】
【“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和氏璧要了回来。”】
【“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完,蔺相如做出要撞柱子的样子。秦王担心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撞碎。】
【自己啥好处捞不到还丢人,于是连忙道歉,并表示愿意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是在敷衍,便对秦王说:】
【“赵王送和氏璧时,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无奈,只得答应。】
【这就相当于搞足仪式感,增加了此事的热度。】
【增加了秦王强抢的成本。】
【而蔺相如回到住处后,立即派人乔装打扮,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在朝堂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受和氏璧。】
【蔺相如却空手来到朝堂,对秦王说:】
【“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是信守承诺的。”】
【“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辜负赵王的信任。”】
【“所以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
【“请大王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和氏璧,只要交割城池,再派使者去赵国,赵王不敢不把和氏璧送来。”】
【“我知道自己欺骗了大王,罪该万死,请大王治罪。”】
【秦王和大臣们听了蔺相如的话,又惊又怒。】
【但秦王心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
【反而会破坏秦赵两国的关系,外加让秦国本就不高的外交信誉进一步降低。】
【除了泄愤,毫无意义。】
【于是只好放蔺相如回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也一战封神,成了赵国顶流。】
【而借此传奇外交故事,和氏璧的名气也更上一层楼。】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把玩着自己手中的玉玺。
“之前讲李牧,现在又讲蔺相如。”
“不得不说,赵国士兵作战勇猛,兵强马壮,又有名将良臣,本有称霸之势。”
“可赵国后期,国君昏庸,听信谗言,致使李牧被杀,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尉迟恭闻言,粗声道。
“那赵王迁昏聩无能,听信谗言杀李牧,自毁长城!若他稍有胆识,何至于被秦所灭?”
房玄龄也是历史专家。
同样和李世民有一样的感受。
“赵国不乏良将贤臣,却屡因君王短视而错失良机。”
李世民微微颔首。“是啊,国君乃一国之主,其决策关乎国家兴衰。”
“朕当皇帝越久,越是深感责任之重啊。”
而房玄龄听着李世民的话,也顺带着也吹了一下李世民。
“陛下心系国家,虚心纳谏,实乃万民之福!”
……
天幕也继续讲述最后的阶段。
【战国末年,秦国灭赵,和氏璧最终落入嬴政之手。】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工匠将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
【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宣告了皇权的正统性。】
【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自此,和氏璧从一块象征诸侯威望的宝玉,升格为帝国至高无上的信物。】
【秦亡后,传国玉玺历经汉、魏晋、隋唐等朝代,成为帝王“天命所归”的凭证。】
【传国玉玺成了历代皇帝的营业执照,没它就算无证经营。】
【属于被嘲笑的白板天子。】
【然而,唐末战乱中,玉玺神秘失踪,此后再无确凿记载。】
【后世虽屡有“重现”之说,但均无法证实。】
【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们依然在一边说玉玺早就被前朝的人丢了,又一边偷偷仿制,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皇帝们为没有和氏璧而遗憾。】
【但对于和氏璧而言,它的消失,为这段传奇增添了最后的悬念。】
【成为中国文化中“得之则天命所钟,失之则气数已尽”的隐喻。】
【据《录异记》描述,和氏璧“侧视色碧,正视色白”,在暗处能熠熠生辉。】
【按这种描述,专家推测其材质可能是罕见的拉长石。】
【但学界至今未有定论。】
【但材质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从卞和的悲壮献玉,到蔺相如的机智周旋,再到秦始皇的帝国野望。】
【和氏璧已经成为了超越物质的文化符号。】
【它见证了忠诚与权谋、艺术与政治的交织。】
【它的传奇,恰如玉石本身——历经磨难而光华不灭。】
……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飞出。
《政哥:后世都要靠抢朕的玉玺来证明正统!》
《传国玉玺撑过了秦末乱世,三国演义,十六国南北朝那么多破事,最后还是被五代十国的癫佬们霍霍了。》
《玉石忌高温,可惜了,估计被李从珂烧坏了。》
《所谓玉石俱焚。》
《没准洞庭湖里的还没捞出来呢!》
《嬴政把和氏璧丢湖里八年,还能找到,估计是假的了。》
《从记载看,同时存在着七八块传国玉玺……东晋就收了三块以上。》
《太可惜了,找不到了。》
《唯一与玉玺媲美的,也就是九鼎了。》
《有那么夸张吗?我看鉴宝类节目,基本隔几期就有一块和氏璧。》
《对,20多斤的传国玉玺见过没有?节目上有。》
……
而在天幕外。
宋朝。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传国玉玺的传奇故事。
又想起自己的大宋,虽然终结了唐末以来的乱世。
但是大宋立国,没有传国玉玺作为镇国宝物。
偏偏自己的皇位,又是欺负孤儿寡母篡位得来的。
这时候的赵匡胤,就想着假如自己能拥有传国玉玺和氏璧作为皇权的背书,那该有多好啊?
赵匡胤眼中满是遗憾:
“这和氏璧,历经数朝,承载着无数传奇,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
“可惜,我大宋建国以来,竟无缘得此宝物。”
侍立在侧的赵普见状,说道:“官家可是羡慕那秦始皇?“
赵匡胤摇摇头:“朕不羡他暴虐,只是……“
“大宋开国至今,终究缺了这么一件镇国之宝。“
“若我大宋能拥有,不仅能彰显国威,还能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赵光义也是同样的想法。
“我朝虽得天下至正,但若能有此物……“
“那些暗地里议论的人就能闭嘴了。“
赵匡胤也是笑了笑,继续道:
“可惜玉玺自后唐覆灭就没了踪影。朕派人暗访十余年,连块像样的赝品都没找到。”
“但是看天幕,朕有一个想法。”
“秦皇嬴政把和氏璧改成玉玺,传承千年,为华夏镇国之宝。”
“要是朕也去泰山祭天,宣布刻下大宋传国玉玺。”
“等到一千多年后的后世,那是不是大宋玉玺,也是能成为传承千年的镇国之宝呢?”(本章完)
或许是因为刚刚的视频是有关玉玺的原因。
新的视频画面,赫然就是一块璞玉!
和氏璧。
在和氏璧那并不耀眼,但让人觉得无比闪耀的光芒中。
天幕开始正式的讲述:
【如果古代有热搜榜,和氏璧绝对是霸屏两千年的超级顶流。】
【它从一块被当成“诈骗道具”的石头,逆袭成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
【和氏璧不仅是一块希世美玉。】
【更承载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争夺,到秦汉帝国的皇权象征。】
【其命运与华夏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
【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珍宝之一。】
【和氏璧的故事,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据《韩非子》等古籍记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境内)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
【卞和深信这是稀世珍宝,先后将玉璞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
【楚厉王的御用玉匠看了一眼,淡定表示:“这就是块普通石头,骗子!”】
【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不服,等楚武王即位后,又去献宝。】
【结果历史重演——玉匠依然鉴定为假货,卞和再丢右脚。】
【直到楚文王上位,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三天三夜,血泪成河。】
【文王被其赤诚感动,命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绝世美玉。】
【遂命名为和氏璧。】
【直接跻身楚国国宝行列。】
弹幕们看到这里,是纷纷的绷不住了。
《太惨了!卞和。》
《玉外面是石头,庸才玉匠鉴定不出来,所以害惨了卞和!》
《最早的赌石是吧?》
《现代仪器扫一下就完事了,还是吃了科技不够的亏。》
《这楚王也真是的,就算你觉得是假货,也没必要砍腿啊。》
《可能是杀鸡儆猴,让其他人没事不要来骚扰。》
……
天幕继续。
【和氏璧在楚国被视为镇国之宝,但随着楚国国势衰落,其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和氏璧流转到了赵国手里。】
【至于和氏璧是怎么跑到赵国的?】
【史书没写,但大概率是楚国衰落后被交易出去的。】
【这一时期,赵国正值强盛,而秦国也对这块“天下共传之宝”虎视眈眈。】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秦昭襄王听闻和氏璧在赵国后,心中便打起了主意。】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秦王的请求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深知秦国的强大,如果不答应秦王的要求,怕惹怒秦王,招来秦国的攻打。】
【但要是答应了,又担心秦王只是假意用城池交换,最终落得个和氏璧被骗走,城池也得不到的下场。】
【两难之中,赵惠文王派蔺相如携璧赴秦。】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后,发现秦王压根没打算给城,只是想白嫖。】
【于是,蔺相如开启了自己的极限操作。】
【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精美,但还有一处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后退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怒目圆睁,对秦王说道:】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到赵国送信作交易。”】
【“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国贪婪,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根本不会兑现十五座城池的承诺。“】
【“但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赵王出于对秦国的尊重,斋戒了五天,才派我带着和氏璧前来。”】
【“可大王您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拿到和氏璧后又传给姬妾们观赏,这是对赵国的不尊重。”】
【“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和氏璧要了回来。”】
【“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完,蔺相如做出要撞柱子的样子。秦王担心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撞碎。】
【自己啥好处捞不到还丢人,于是连忙道歉,并表示愿意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是在敷衍,便对秦王说:】
【“赵王送和氏璧时,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无奈,只得答应。】
【这就相当于搞足仪式感,增加了此事的热度。】
【增加了秦王强抢的成本。】
【而蔺相如回到住处后,立即派人乔装打扮,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在朝堂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受和氏璧。】
【蔺相如却空手来到朝堂,对秦王说:】
【“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是信守承诺的。”】
【“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辜负赵王的信任。”】
【“所以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
【“请大王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和氏璧,只要交割城池,再派使者去赵国,赵王不敢不把和氏璧送来。”】
【“我知道自己欺骗了大王,罪该万死,请大王治罪。”】
【秦王和大臣们听了蔺相如的话,又惊又怒。】
【但秦王心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
【反而会破坏秦赵两国的关系,外加让秦国本就不高的外交信誉进一步降低。】
【除了泄愤,毫无意义。】
【于是只好放蔺相如回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也一战封神,成了赵国顶流。】
【而借此传奇外交故事,和氏璧的名气也更上一层楼。】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把玩着自己手中的玉玺。
“之前讲李牧,现在又讲蔺相如。”
“不得不说,赵国士兵作战勇猛,兵强马壮,又有名将良臣,本有称霸之势。”
“可赵国后期,国君昏庸,听信谗言,致使李牧被杀,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尉迟恭闻言,粗声道。
“那赵王迁昏聩无能,听信谗言杀李牧,自毁长城!若他稍有胆识,何至于被秦所灭?”
房玄龄也是历史专家。
同样和李世民有一样的感受。
“赵国不乏良将贤臣,却屡因君王短视而错失良机。”
李世民微微颔首。“是啊,国君乃一国之主,其决策关乎国家兴衰。”
“朕当皇帝越久,越是深感责任之重啊。”
而房玄龄听着李世民的话,也顺带着也吹了一下李世民。
“陛下心系国家,虚心纳谏,实乃万民之福!”
……
天幕也继续讲述最后的阶段。
【战国末年,秦国灭赵,和氏璧最终落入嬴政之手。】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工匠将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
【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宣告了皇权的正统性。】
【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自此,和氏璧从一块象征诸侯威望的宝玉,升格为帝国至高无上的信物。】
【秦亡后,传国玉玺历经汉、魏晋、隋唐等朝代,成为帝王“天命所归”的凭证。】
【传国玉玺成了历代皇帝的营业执照,没它就算无证经营。】
【属于被嘲笑的白板天子。】
【然而,唐末战乱中,玉玺神秘失踪,此后再无确凿记载。】
【后世虽屡有“重现”之说,但均无法证实。】
【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们依然在一边说玉玺早就被前朝的人丢了,又一边偷偷仿制,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皇帝们为没有和氏璧而遗憾。】
【但对于和氏璧而言,它的消失,为这段传奇增添了最后的悬念。】
【成为中国文化中“得之则天命所钟,失之则气数已尽”的隐喻。】
【据《录异记》描述,和氏璧“侧视色碧,正视色白”,在暗处能熠熠生辉。】
【按这种描述,专家推测其材质可能是罕见的拉长石。】
【但学界至今未有定论。】
【但材质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从卞和的悲壮献玉,到蔺相如的机智周旋,再到秦始皇的帝国野望。】
【和氏璧已经成为了超越物质的文化符号。】
【它见证了忠诚与权谋、艺术与政治的交织。】
【它的传奇,恰如玉石本身——历经磨难而光华不灭。】
……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飞出。
《政哥:后世都要靠抢朕的玉玺来证明正统!》
《传国玉玺撑过了秦末乱世,三国演义,十六国南北朝那么多破事,最后还是被五代十国的癫佬们霍霍了。》
《玉石忌高温,可惜了,估计被李从珂烧坏了。》
《所谓玉石俱焚。》
《没准洞庭湖里的还没捞出来呢!》
《嬴政把和氏璧丢湖里八年,还能找到,估计是假的了。》
《从记载看,同时存在着七八块传国玉玺……东晋就收了三块以上。》
《太可惜了,找不到了。》
《唯一与玉玺媲美的,也就是九鼎了。》
《有那么夸张吗?我看鉴宝类节目,基本隔几期就有一块和氏璧。》
《对,20多斤的传国玉玺见过没有?节目上有。》
……
而在天幕外。
宋朝。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传国玉玺的传奇故事。
又想起自己的大宋,虽然终结了唐末以来的乱世。
但是大宋立国,没有传国玉玺作为镇国宝物。
偏偏自己的皇位,又是欺负孤儿寡母篡位得来的。
这时候的赵匡胤,就想着假如自己能拥有传国玉玺和氏璧作为皇权的背书,那该有多好啊?
赵匡胤眼中满是遗憾:
“这和氏璧,历经数朝,承载着无数传奇,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
“可惜,我大宋建国以来,竟无缘得此宝物。”
侍立在侧的赵普见状,说道:“官家可是羡慕那秦始皇?“
赵匡胤摇摇头:“朕不羡他暴虐,只是……“
“大宋开国至今,终究缺了这么一件镇国之宝。“
“若我大宋能拥有,不仅能彰显国威,还能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赵光义也是同样的想法。
“我朝虽得天下至正,但若能有此物……“
“那些暗地里议论的人就能闭嘴了。“
赵匡胤也是笑了笑,继续道:
“可惜玉玺自后唐覆灭就没了踪影。朕派人暗访十余年,连块像样的赝品都没找到。”
“但是看天幕,朕有一个想法。”
“秦皇嬴政把和氏璧改成玉玺,传承千年,为华夏镇国之宝。”
“要是朕也去泰山祭天,宣布刻下大宋传国玉玺。”
“等到一千多年后的后世,那是不是大宋玉玺,也是能成为传承千年的镇国之宝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