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故剑情深!霍光的老婆多抽象?
天幕继续,也给出影视剧里刘贺荒唐不羁。
以及霍光废掉他的场景。
【霍光选的皇帝,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受不了将其废掉。】
【这也是霍光的一大失误。】
【以臣子身份行废立之举,造就了他的最大黑点。】
【刘贺被废,皇位再次空悬。】
【这时候满朝文武突然发现:等等!我们是不是忘了那个在民间喂猪的皇曾孙?】
【霍光经过一番考察,了解到刘病已在掖庭长大。】
【十八岁的他,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操行节俭、仁慈爱人。】
【看上去是个好皇帝的料。】
【于是,霍光上奏皇太后,建议立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在众人的簇拥下,踏入了未央宫。】
【他先是朝见了皇太后,被册封为阳武侯。】
【随后,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正式即皇帝位,拜谒高庙,成为了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史称汉宣帝。】
【刘病已从民间的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了天下之主。】
【从而开启了他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霍光为什么选择刘病已?】
【或许是看刘病已是个人材,是个好皇帝的料子。】
【或许是因为,觉得刘病已没有任何背景,方便控制。】
【但无论如何,刘病已登基后,大汉的权柄依然掌握在霍光的手中。】
【自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历经昭帝、昌邑王,成为了三朝元老,权倾朝野。】
【霍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几乎掌控了整个朝廷。】
【面对如此强大的霍氏集团,刘病已深知自己初登皇位,根基不稳,不能贸然与霍光对抗。】
【否则昌邑王刘贺就是自己的下场。】
【于是,他选择了隐忍蛰伏,积蓄实力。】
【当霍光提出要还政于君时。】
【刘病已表现出了对霍光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不仅拒绝了霍光的还政请求,还继续委以重任,让霍光继续主持朝政。】
【为了进一步打消霍光的猜忌。】
【刘病已又连续下诏,对霍光的拥立之功给予了极高的褒奖。】
【加封七千户,使其食邑达到一万七千户,位列西汉之最。】
……
天幕外,看到这里,刘彻忍不住瞪了台下侍立的霍光一眼。
此时地位还远没有那么高的霍光,内心早已吓得要死。
但他还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保持着一个看似镇定的姿态站在那里。
既没有急着解释,也没有露出任何心虚的表情。
刘彻心里尽管有些愤怒,但也没有急着叱责霍光,而是在心里思索。
霍光的能力,自己是很清楚的。
等到自己去世的时候,自己的确很有可能,会让霍光这样有才干的年轻人,成为辅政大臣。
这一点,别说是天幕上原本历史的刘彻会这样做。
即使是现在正值壮年、年富力强的刘彻,也已经看出来了。
再加上霍光本来就是霍去病的亲戚,自己信任他也是天经地义的。
但这样一想,霍家本来就有霍去病这样的军功大将。
如果后世的霍光又成为了辅政大臣。
那他们的权势可能的确会有些过于庞大了。
但是,从天幕上给出的内容来看。
霍光拥有的权势不是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
而是自己安排的。
是自己让霍光辅佐新皇帝,而新皇帝之所以需要辅政大臣?
正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害死了太子刘据!
这么说,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这里。
罪己诏果然是早该下发的。
自己的确做错了。
而霍光掌权之后,他虽然擅行废立皇帝之事,但是他作为掌管大汉的权臣,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是一个彻底的野心家?
还是像吕不韦那样,既威胁了皇权,但同时也为大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权臣?
这一点……可能还真的需要考虑。
而且,虽然霍光废皇帝让自己很不高兴,但霍光在废除了刘贺之后,找的新皇帝刘病已。
看天幕上说,他本身就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具有合法的继承权。
同时又饱读诗书,为人正直,是一个好皇帝的苗子。
天幕看了这么久了,后世的权臣登场的次数也不算少。
作为掌管天下的权臣,他能够为大汉找一个好皇帝,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甚至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假如刘贺真的十分荒唐的话,那找刘病已绝对是对国家更好的选择。
而且如果霍光真的野心勃勃,想要彻底凌驾于皇权之上.
他甚至可以选择一个只有几岁的小儿来当皇帝,这样他至少能保证十几年无忧。
但霍光没有这么做。
那么,霍光作为权臣,到底该怎么定义?
天幕继续。
……
【不过,某件历史典故或许可以稍微的体现,这一时期刘病已的思想。】
【刘病已登基后,后宫之主的人选成为朝堂焦点。】
【彼时,霍光小女儿霍成君尚未婚嫁,朝中大臣们揣度圣意,大多倾向于立霍成君为皇后。】
【毕竟霍光在拥立刘病已一事上居功至伟,这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刘病已心中,自始至终都只有发妻许平君的位置。】
【他与许平君在民间相识相知,婚后生活虽清苦,却恩爱非常。】
【面对大臣们的提议,刘病已并未直接反驳,而是下达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诏书。】
【诏书中称:自己在贫贱之时,曾有一把极为珍视的旧剑。】
【如今虽身处高位,却对那把旧剑念念不忘,希望众爱卿能够帮忙寻回。】
【这道诏书一经颁布,朝堂上下瞬间炸开了锅。】
【聪慧之人很快便领会了刘病已的深意。】
【这是在暗示众人,即便自己如今贵为天子,他也绝不可能抛弃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
【大臣们见状,纷纷联名上书,奏请立许平君为皇后。】
【刘病已的这一诏书,看似委婉,实则坚定。】
【也为我们留下了“故剑情深”的典故。】
……
弹幕看到这里,也是纷纷飞出。
《深情,太深情了!》
《这个事是霍光活着时,刘病己唯一没退让的事。》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好凄美,我喜欢!》
《刘病已和许平君算是牢里认识的,这感情重的很!》
《小时候最喜欢霍水仙了。》
《没想到历史上霍水仙是反派。》
《霍水仙不算是反派,但确实位置很尴尬。》
《可惜刘病已就是太重感情,硬把帝位传给了故剑的儿子,导致国家走了下坡路。》
《乱我家者太子也,明知道太子不太行,但还是传给他了。》
《作为皇帝太重情义并非好事。》
……
天幕继续。
【霍光见刘病已坚持,考虑到皇帝平时都很配合,所以也没强求。】
【然而,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霍成君登上后位。】
【她见刘病已力排众议立了许平君为后,心中极为不甘。】
【汉宣帝本始三年,许皇后临近生产时身体抱恙,女医淳于衍入宫侍奉。】
【霍显未告知霍氏其余人,私下找到淳于衍。】
【淳于衍与霍显平日交情匪浅,在霍显的威逼利诱下,将附子粉末掺入太医所开的药丸中,喂给了产后虚弱的许平君。】
【许皇后服药后,很快便毒发身亡。】
【刘病已得知爱妻惨死,悲痛万分,却因为碍于霍光势力,一时难以查明真相。】
【霍光虽然也对此事不满,但自然选择包庇霍家人。】
【刘病已强忍心中剧痛,为许皇后追封谥号为“恭哀皇后”。】
【将其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并说让她在这里等待自己。】
看到故剑情深的主角被害,弹幕也很气愤。
《好可惜,一对模范皇帝夫妻,被霍光老婆害死了。》
《许平君才19岁,就被害死了。》
《霍光一家完蛋了。》
《霍显干这个事,可能没有请示霍光。》
《霍光事先是真不知道这事儿。》
《甚至霍光儿子女儿,直到被清算前夕才知道。》
《最后霍氏造反,也是根本不知道霍显这么抽象,事发的时候都惊呆了,然后只能匆忙准备谋反。》
《知道霍显毒死皇后前——霍家兄弟:我们为大汉立过功!我们为大汉流过血!皇帝你不能这样!我要见陛下!》
《知道霍显毒死皇后后——霍家兄弟:突然感觉自己不冤枉了。》
《这就是古时候门当户对的重要性霍光的原配干不出这种事,霍显是妾室转正,所以跟着霍光姓。》(本章完)
以及霍光废掉他的场景。
【霍光选的皇帝,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受不了将其废掉。】
【这也是霍光的一大失误。】
【以臣子身份行废立之举,造就了他的最大黑点。】
【刘贺被废,皇位再次空悬。】
【这时候满朝文武突然发现:等等!我们是不是忘了那个在民间喂猪的皇曾孙?】
【霍光经过一番考察,了解到刘病已在掖庭长大。】
【十八岁的他,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操行节俭、仁慈爱人。】
【看上去是个好皇帝的料。】
【于是,霍光上奏皇太后,建议立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在众人的簇拥下,踏入了未央宫。】
【他先是朝见了皇太后,被册封为阳武侯。】
【随后,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正式即皇帝位,拜谒高庙,成为了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史称汉宣帝。】
【刘病已从民间的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了天下之主。】
【从而开启了他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霍光为什么选择刘病已?】
【或许是看刘病已是个人材,是个好皇帝的料子。】
【或许是因为,觉得刘病已没有任何背景,方便控制。】
【但无论如何,刘病已登基后,大汉的权柄依然掌握在霍光的手中。】
【自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历经昭帝、昌邑王,成为了三朝元老,权倾朝野。】
【霍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几乎掌控了整个朝廷。】
【面对如此强大的霍氏集团,刘病已深知自己初登皇位,根基不稳,不能贸然与霍光对抗。】
【否则昌邑王刘贺就是自己的下场。】
【于是,他选择了隐忍蛰伏,积蓄实力。】
【当霍光提出要还政于君时。】
【刘病已表现出了对霍光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不仅拒绝了霍光的还政请求,还继续委以重任,让霍光继续主持朝政。】
【为了进一步打消霍光的猜忌。】
【刘病已又连续下诏,对霍光的拥立之功给予了极高的褒奖。】
【加封七千户,使其食邑达到一万七千户,位列西汉之最。】
……
天幕外,看到这里,刘彻忍不住瞪了台下侍立的霍光一眼。
此时地位还远没有那么高的霍光,内心早已吓得要死。
但他还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保持着一个看似镇定的姿态站在那里。
既没有急着解释,也没有露出任何心虚的表情。
刘彻心里尽管有些愤怒,但也没有急着叱责霍光,而是在心里思索。
霍光的能力,自己是很清楚的。
等到自己去世的时候,自己的确很有可能,会让霍光这样有才干的年轻人,成为辅政大臣。
这一点,别说是天幕上原本历史的刘彻会这样做。
即使是现在正值壮年、年富力强的刘彻,也已经看出来了。
再加上霍光本来就是霍去病的亲戚,自己信任他也是天经地义的。
但这样一想,霍家本来就有霍去病这样的军功大将。
如果后世的霍光又成为了辅政大臣。
那他们的权势可能的确会有些过于庞大了。
但是,从天幕上给出的内容来看。
霍光拥有的权势不是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
而是自己安排的。
是自己让霍光辅佐新皇帝,而新皇帝之所以需要辅政大臣?
正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害死了太子刘据!
这么说,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这里。
罪己诏果然是早该下发的。
自己的确做错了。
而霍光掌权之后,他虽然擅行废立皇帝之事,但是他作为掌管大汉的权臣,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是一个彻底的野心家?
还是像吕不韦那样,既威胁了皇权,但同时也为大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权臣?
这一点……可能还真的需要考虑。
而且,虽然霍光废皇帝让自己很不高兴,但霍光在废除了刘贺之后,找的新皇帝刘病已。
看天幕上说,他本身就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具有合法的继承权。
同时又饱读诗书,为人正直,是一个好皇帝的苗子。
天幕看了这么久了,后世的权臣登场的次数也不算少。
作为掌管天下的权臣,他能够为大汉找一个好皇帝,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甚至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假如刘贺真的十分荒唐的话,那找刘病已绝对是对国家更好的选择。
而且如果霍光真的野心勃勃,想要彻底凌驾于皇权之上.
他甚至可以选择一个只有几岁的小儿来当皇帝,这样他至少能保证十几年无忧。
但霍光没有这么做。
那么,霍光作为权臣,到底该怎么定义?
天幕继续。
……
【不过,某件历史典故或许可以稍微的体现,这一时期刘病已的思想。】
【刘病已登基后,后宫之主的人选成为朝堂焦点。】
【彼时,霍光小女儿霍成君尚未婚嫁,朝中大臣们揣度圣意,大多倾向于立霍成君为皇后。】
【毕竟霍光在拥立刘病已一事上居功至伟,这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刘病已心中,自始至终都只有发妻许平君的位置。】
【他与许平君在民间相识相知,婚后生活虽清苦,却恩爱非常。】
【面对大臣们的提议,刘病已并未直接反驳,而是下达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诏书。】
【诏书中称:自己在贫贱之时,曾有一把极为珍视的旧剑。】
【如今虽身处高位,却对那把旧剑念念不忘,希望众爱卿能够帮忙寻回。】
【这道诏书一经颁布,朝堂上下瞬间炸开了锅。】
【聪慧之人很快便领会了刘病已的深意。】
【这是在暗示众人,即便自己如今贵为天子,他也绝不可能抛弃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
【大臣们见状,纷纷联名上书,奏请立许平君为皇后。】
【刘病已的这一诏书,看似委婉,实则坚定。】
【也为我们留下了“故剑情深”的典故。】
……
弹幕看到这里,也是纷纷飞出。
《深情,太深情了!》
《这个事是霍光活着时,刘病己唯一没退让的事。》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好凄美,我喜欢!》
《刘病已和许平君算是牢里认识的,这感情重的很!》
《小时候最喜欢霍水仙了。》
《没想到历史上霍水仙是反派。》
《霍水仙不算是反派,但确实位置很尴尬。》
《可惜刘病已就是太重感情,硬把帝位传给了故剑的儿子,导致国家走了下坡路。》
《乱我家者太子也,明知道太子不太行,但还是传给他了。》
《作为皇帝太重情义并非好事。》
……
天幕继续。
【霍光见刘病已坚持,考虑到皇帝平时都很配合,所以也没强求。】
【然而,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霍成君登上后位。】
【她见刘病已力排众议立了许平君为后,心中极为不甘。】
【汉宣帝本始三年,许皇后临近生产时身体抱恙,女医淳于衍入宫侍奉。】
【霍显未告知霍氏其余人,私下找到淳于衍。】
【淳于衍与霍显平日交情匪浅,在霍显的威逼利诱下,将附子粉末掺入太医所开的药丸中,喂给了产后虚弱的许平君。】
【许皇后服药后,很快便毒发身亡。】
【刘病已得知爱妻惨死,悲痛万分,却因为碍于霍光势力,一时难以查明真相。】
【霍光虽然也对此事不满,但自然选择包庇霍家人。】
【刘病已强忍心中剧痛,为许皇后追封谥号为“恭哀皇后”。】
【将其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并说让她在这里等待自己。】
看到故剑情深的主角被害,弹幕也很气愤。
《好可惜,一对模范皇帝夫妻,被霍光老婆害死了。》
《许平君才19岁,就被害死了。》
《霍光一家完蛋了。》
《霍显干这个事,可能没有请示霍光。》
《霍光事先是真不知道这事儿。》
《甚至霍光儿子女儿,直到被清算前夕才知道。》
《最后霍氏造反,也是根本不知道霍显这么抽象,事发的时候都惊呆了,然后只能匆忙准备谋反。》
《知道霍显毒死皇后前——霍家兄弟:我们为大汉立过功!我们为大汉流过血!皇帝你不能这样!我要见陛下!》
《知道霍显毒死皇后后——霍家兄弟:突然感觉自己不冤枉了。》
《这就是古时候门当户对的重要性霍光的原配干不出这种事,霍显是妾室转正,所以跟着霍光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