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人间第一流!如芒在背!
第594章 人间第一流!如芒在背!
李文静口中那位儒家淑女出身如此清贵,若是彼此联姻,自然是不可能屈尊为妾。
这才是公孙度急切翻脸的原因。
除此之外,他李文静好歹也是占了个岳父的名头。
如今为了报复,竟是撺掇自己女婿去娶‘仇人’的女儿,你李文静他妈是喝了多少马尿啊,醉成这样!
亏你想得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女婿还有我一半呢!
你不心疼你那义女,老子还心疼老子的独女呢!
就这么当着我的面,堂而皇之地大声密谋,真当我公孙度是死的不成?
而面对公孙度的怒目圆瞪,李文静却是一脸淡然地表示。
“你看你,又急。”
“我这不也为了绍哥儿着想嘛。”
说着,一脸正色道。
“你想想,我那师兄再是不济,也是稷下学宫的山长,如今老师不管事,学宫之事皆由他做主。”
“绍哥儿要是娶了他女儿,便有稷下学宫作背书,届时不但治世辅政的人才不缺,更有遍布天下的文人士子作为喉舌替他扬名。”
“如此利好,何乐而不为?”
没有人能质疑圣地的强大。
尤其是稷下学宫。
儒释道三家,皆为当世显学,人间第一流。
但真论实力,却是以儒家为首。
如果韩绍真能娶了稷下学宫当代山长之女,说是如虎添翼都是轻的。
公孙度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李文静说完这话后脸色一滞,眼神纠结。
一身辩驳的底气,霎时去了八九成。
小片刻之后,他看着李文静忽然道。
“这……是你老师的意思?”
李文静闻言,有些讶异地瞥了公孙度一眼,似乎有些震惊这匹夫竟难得聪慧了起来。
“这等合则两利的事情,老师他想必也没理由会拒绝。”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的意思,却是再明显不过。
公孙度闻言,顿时沉默了起来。
如果说九境太乙、号称天君,已经站在了人间绝巅的话,那儒释道那三个老怪物却是已经至少一只脚踏出了人间。
这样一尊恐怖的存在,怎么能不让人沉默窒息?
所以哪怕明知道此事会委屈自家女儿,公孙度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只是就在这时,却听韩绍淡笑一声插话道。
“算了,两位岳父也别争了,此事便当是笑谈吧。”
“婚约之事,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终究也讲究个两情相悦。”
“如今我已娶妻,没道理让人家儒家淑女,受此委屈。”
听到韩绍这话,有些沉郁的公孙度霍然抬眼,眼中有惊喜、有诧异。
而李文静赶忙道。
“我家绍哥儿品貌斐然,天赋才情无一不是人间第一流,可令仙子神女堕凡尘,哪有女子会不动心?又何谈委屈?”
“再者,我那师侄女姿容不俗,亦是人间绝色,加之自幼通读经典,遍晓天下英雄,对绍哥儿你的诸般事迹更是如数家珍,想必早已倾慕于心,你俩若能结合,必能成就一段人间佳话……”
见李文静如此迫切地想要当这个月老,韩绍无奈地翻了个白眼,没由来替姜婉感到有些委屈。
真是白叫他这么多年义父了!
不过站在韩绍的角度,倒也很难对李文静生出什么怨忿的情绪。
毕竟正如李文静所言,若是能与稷下学宫联姻,的确是好处颇多,甚至对于世间任何一个男子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天大好事。
可韩绍却是再次拒绝道。
“岳父好意,绍生受了,只是一来不想辜负佳人,二来家有糟糠,当初成婚时,我便承诺过她们,此生定不相负,故而此事,我亦不愿。”
糟糠之妻,并不是贬义。
而是指跟自己一起吃糟食糠,共度患难的妻子。
当初韩绍同时娶了公孙辛夷和姜婉两人本就亏欠了她们,又怎么可能再娶一人坏了彼此这难得的情意?
所以韩绍这一句‘不愿’,说的坚决无比,毫无半点商量的余地。
李文静见状,自是扼腕叹息。
“大丈夫生当于世,诸事皆可从权处置。”
“你胸怀大志,意谋天下,怎可为区区儿女情长牵绊?”
说这话时,李文静神色颇为不满。
他兼修法家,除了本身就信奉法家的那一套外,时日一久,自然也会被法家思想影响。
在李文静看来,为君者当高屋建瓴,无情若天道高悬,执着于小情小爱,岂不可笑?
只是他有他的坚持,韩绍也有自己的坚持。
此事任由李文静说破了天,韩绍也不会同意。
除了不想看到自己家宅不宁,一地鸡毛外,再往深了考虑,与稷下学宫联姻这事,本身也是利弊掺半。
好处正如李文静刚刚所说那般。
而坏处同样不少。
毕竟一旦和儒家、和稷下学宫彻底绑死,道、佛两家又会怎么想?怎么应对?
会不会因此逼得她们彻底站到对立面,联手针对?
除此之外,别忘了,还有个天家姬氏呢!
太康帝不死,天下未崩。
这个时候大张旗鼓与三大圣地牵扯太深,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对于稷下学宫,韩绍过去是什么态度,以后还是什么态度。
那就是在自己足够强大前,保持一定距离的亲近。
而眼看韩绍如此油盐不进,李文静不禁颇为惋惜的叹息一声。
“老师对你并无恶意。”
这话无疑是在交底了,可对于韩绍而言,这并不重要。
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的韩绍羽翼已丰,就算将本身的修为境界抛开不谈,这十年经营,他手头握有的实力本钱也已经有几分家底了。
稷下学宫的支持于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谈不上雪中送炭。
不过李文静既然说了这话,这份善意他得收着。
“董至人的美意,孤心领了,日后定有回报。”
“只不过有些事情孤自有思量,步步为营、徐徐为之即可。”
这话说时,韩绍选择了以‘孤’自称,很显然不是对李文静说的,而是冲着那位儒家至人。
李文静自然懂得韩绍的意思。
所以在听闻这话后,终于没有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而与李文静的沉默相比,此时的公孙度则是一脸快意与愉悦。
韩绍如此坚决的稷下学宫与那位儒家至人是他没想到的。
但这不并妨碍他为此感到欣喜。
‘有情有义,有担当!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
心中感慨一阵后,为了打破眼下这沉闷的气氛,公孙度想了想,便转移话题道。
“对了,接下来绍哥儿准备如何行事?”
细说起来,最近这段时间,韩绍其实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借着迎回乌丸和雅母子的机会,宣慰乌丸诸部。
此为其一。
其二亲自跑了一趟兀术部,斩金兀术,让金台吉取而代之,再强行扶持赤勒部,维持平衡。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保证北边腰背,在短时间内不会出乱子。
而在没了外患的情况下,便是内忧了。
中行固的六扇门在这些日子里,借着整肃文吏贪腐的由头,很是清理了一番幽北各地的世族高门。
此为其三。
至于其四,便是韩绍刚刚亲自动手操刀的这事了。
用苦心养成了十年的羽林郎卫彻底替代镇辽军诸多老将。
防止镇辽一系将门坐大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这一步走完,从此以后镇辽军便彻底归于他的掌控之中了。
如此这般,外患内忧皆被解除。
接下来韩绍便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
所以此时面对公孙度的这话,韩绍几乎没有多作犹豫,便道。
“等。”
等?
听到韩绍这话,公孙度下意识接话道。
“等什么?”
韩绍笑道。
“自是等圣谕北上,允我南下讨贼!”
说着,没等公孙度和李文静两人开口,韩绍便接着笑道。
“前段时间,我已经将袁奉与黄天道勾连的证据,遣人送往神都。”
“想必要不了多久,就会摆在陛下案前。”
“只等陛下圣谕一至,我镇辽儿郎便可奉旨南下,为陛下兴兵讨贼!”
公孙度闻言,有些不信。
“袁奉那老儿当初在黄天道手上吃了那么大的亏,还敢与之勾连?”
对此,韩绍笑着解释道。
“他袁奉有没有与黄天道勾连,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需要他与黄天贼道勾连,陛下也需要,这就够了。”
六扇门成立这么久了,若是连罗织证据,构陷他人都不会,留着有什么用?
更何况当年他袁奉的确与黄天道勾连媾和过,有些证据他这边还保留着,如此也不算是太冤枉了他。
而对于太康帝而言,你袁奉坐镇幽州这么多年,任由黄天道肆虐却毫无作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过。
若是能够拿他的脑袋祭旗,太康帝自是乐见其成。
见公孙度在听完自己的话后神色讷讷,韩绍怕他接受不了自己这等肮脏的手段,不得不替自己辩解道。
“岳父啊,当此浊世洪流,咱们这些做忠臣的,要比奸臣更奸,这样才能替陛下尽忠啊!”
“更何况眼下他袁奉明面上欲兴兵并州,实则已经并州暗中合谋,欲要图谋我镇辽,我岂能坐视?”
等等!
咱们刚刚不还是张口造反闭口造反来着?
所以……哪来的忠臣?
公孙度张了张嘴,忽然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罢了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回头若是需要为父上阵,说一声就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不用不好意思,为父虽老,却还是能披得上甲、提得动刀枪的。”
要论搞煽情,老公孙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只是你一个八境天人,怎么说得自己跟老朽不堪似的。
韩绍苦笑。
“岳父放心,真要是需要,绍自不会客气。”
话虽如此,但此战大抵是用不上公孙度的。
他能放心将袁奉放在眼皮子底下这么年,自然是有信心举手投足便收拾了他。
之所以留到现在,无非是将他当肥羊养罢了。
而如今膘肥体壮,当宰矣!
……
军都山,古太行八径之一。
本就是幽州难得的险要之地。
这些年随着一座名为【居庸关】的雄伟关城拔地而起,此处的位置则更加凸显起来。
此时,一行人站在这座关城的云台之上。
为首的袁奉轻抚着这座耗费他不少心血与代价的关城墙垛,不无感慨道。
“此城关换得咱们十年安宁,也算是值了。”
一座城将幽州分割为南北两地。
有此城在,他才能在幽州城安安稳稳待着,并且放心大胆地让袁氏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身后的幽南之地,不怕北边那些刁蛮策马扬鞭长驱直入。
而面对袁奉这声感慨,身后众人自是附和连连。
“州牧大人深谋远虑,我等不及也。”
“若无州牧力排众议,坚持建立此城,焉有我幽南今日之成就。”
“是啊,是啊,州牧高瞻远瞩,我等佩服……”
虽然这些话听着都是些谄媚阿谀之言,有些甚至是颠来复去的车轱辘话,可袁奉还是颇为舒心。
毕竟他自问这些年不再刻意掩藏的自己,放手施为之下,这幽南之地着实变化不少。
人口、财赋、兵甲武人,皆早已今非昔比。
若非如此,他也没有勇气站在这云台之上眺望北边那一马平川之地。
说到底,当年被那一万黑甲铁骑长驱直入,兵临城下的憋屈,给他留下的阴影着实不小。
这些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能强大自身,一雪前耻。
直到现在的此刻,他终于有底气站在这里。
“快看,又是北边那些刁蛮的游骑!”
云台高耸,四周偶尔有雾霭遮蔽些许视线,却依旧能看到关外有一伙黑甲铁骑奔腾而至,而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关外勒马梭巡,逗留不去。
期间,还会比划着奇怪的手势。
关墙上的不少士卒以为这是羞辱,顿时以咒骂作为回应。
有些甚至还会攒射一通,不为警告、不为射杀,只为出上一口恶气。
唯有少部人看着对方的手势,迟疑着猜测道。
“怎么感觉他们是在……测量着什么?”
只是很快有人便嗤笑反驳。
“瞎比划罢了,这些刁蛮明显是大头兵,哪懂这些?”
也是。
寻常武夫大字都识不得几个,哪懂得这些高深的东西?
袁奉在瞥了下方那些黑甲游骑一阵后,同样没有多管。
事实上,自这居庸关建成的那一刻起,这些镇辽军游骑便一直往来游曳,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
对此,袁奉甚至有些自得。
‘看来不只是老夫如芒在背,镇辽军那些匹夫对老夫也是如鲠在喉啊!’
家有强邻虎视眈眈,怎么能不如芒在背,心怀忐忑?
能让对方也如鲠在喉,心中不痛快,怎么着也算是一份安慰。
不过好在这一切终于要结束了。
‘只要再等上一些日子,等到老夫与并州联手踏临他幽北之地……’
云台之上,风声烈烈。
背手而立的袁奉,幻想着自己马踏幽北,即将一雪前耻的高光时刻,正要开口问问并州那边准备得如何了。
远处的关城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大的轰鸣。
再然后便见到一点黑影瞬息而至。
轰——
关城上碎石纷飞,有几个倒霉的士卒猝不及防之下,半点反应也没能做出便被削去了半边脑袋。
红的白的,涂满身边城垛的那一刻,这才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嘶声力竭道。
“不好!镇辽军攻过来了!”
……
(本章完)
李文静口中那位儒家淑女出身如此清贵,若是彼此联姻,自然是不可能屈尊为妾。
这才是公孙度急切翻脸的原因。
除此之外,他李文静好歹也是占了个岳父的名头。
如今为了报复,竟是撺掇自己女婿去娶‘仇人’的女儿,你李文静他妈是喝了多少马尿啊,醉成这样!
亏你想得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女婿还有我一半呢!
你不心疼你那义女,老子还心疼老子的独女呢!
就这么当着我的面,堂而皇之地大声密谋,真当我公孙度是死的不成?
而面对公孙度的怒目圆瞪,李文静却是一脸淡然地表示。
“你看你,又急。”
“我这不也为了绍哥儿着想嘛。”
说着,一脸正色道。
“你想想,我那师兄再是不济,也是稷下学宫的山长,如今老师不管事,学宫之事皆由他做主。”
“绍哥儿要是娶了他女儿,便有稷下学宫作背书,届时不但治世辅政的人才不缺,更有遍布天下的文人士子作为喉舌替他扬名。”
“如此利好,何乐而不为?”
没有人能质疑圣地的强大。
尤其是稷下学宫。
儒释道三家,皆为当世显学,人间第一流。
但真论实力,却是以儒家为首。
如果韩绍真能娶了稷下学宫当代山长之女,说是如虎添翼都是轻的。
公孙度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李文静说完这话后脸色一滞,眼神纠结。
一身辩驳的底气,霎时去了八九成。
小片刻之后,他看着李文静忽然道。
“这……是你老师的意思?”
李文静闻言,有些讶异地瞥了公孙度一眼,似乎有些震惊这匹夫竟难得聪慧了起来。
“这等合则两利的事情,老师他想必也没理由会拒绝。”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的意思,却是再明显不过。
公孙度闻言,顿时沉默了起来。
如果说九境太乙、号称天君,已经站在了人间绝巅的话,那儒释道那三个老怪物却是已经至少一只脚踏出了人间。
这样一尊恐怖的存在,怎么能不让人沉默窒息?
所以哪怕明知道此事会委屈自家女儿,公孙度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只是就在这时,却听韩绍淡笑一声插话道。
“算了,两位岳父也别争了,此事便当是笑谈吧。”
“婚约之事,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终究也讲究个两情相悦。”
“如今我已娶妻,没道理让人家儒家淑女,受此委屈。”
听到韩绍这话,有些沉郁的公孙度霍然抬眼,眼中有惊喜、有诧异。
而李文静赶忙道。
“我家绍哥儿品貌斐然,天赋才情无一不是人间第一流,可令仙子神女堕凡尘,哪有女子会不动心?又何谈委屈?”
“再者,我那师侄女姿容不俗,亦是人间绝色,加之自幼通读经典,遍晓天下英雄,对绍哥儿你的诸般事迹更是如数家珍,想必早已倾慕于心,你俩若能结合,必能成就一段人间佳话……”
见李文静如此迫切地想要当这个月老,韩绍无奈地翻了个白眼,没由来替姜婉感到有些委屈。
真是白叫他这么多年义父了!
不过站在韩绍的角度,倒也很难对李文静生出什么怨忿的情绪。
毕竟正如李文静所言,若是能与稷下学宫联姻,的确是好处颇多,甚至对于世间任何一个男子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天大好事。
可韩绍却是再次拒绝道。
“岳父好意,绍生受了,只是一来不想辜负佳人,二来家有糟糠,当初成婚时,我便承诺过她们,此生定不相负,故而此事,我亦不愿。”
糟糠之妻,并不是贬义。
而是指跟自己一起吃糟食糠,共度患难的妻子。
当初韩绍同时娶了公孙辛夷和姜婉两人本就亏欠了她们,又怎么可能再娶一人坏了彼此这难得的情意?
所以韩绍这一句‘不愿’,说的坚决无比,毫无半点商量的余地。
李文静见状,自是扼腕叹息。
“大丈夫生当于世,诸事皆可从权处置。”
“你胸怀大志,意谋天下,怎可为区区儿女情长牵绊?”
说这话时,李文静神色颇为不满。
他兼修法家,除了本身就信奉法家的那一套外,时日一久,自然也会被法家思想影响。
在李文静看来,为君者当高屋建瓴,无情若天道高悬,执着于小情小爱,岂不可笑?
只是他有他的坚持,韩绍也有自己的坚持。
此事任由李文静说破了天,韩绍也不会同意。
除了不想看到自己家宅不宁,一地鸡毛外,再往深了考虑,与稷下学宫联姻这事,本身也是利弊掺半。
好处正如李文静刚刚所说那般。
而坏处同样不少。
毕竟一旦和儒家、和稷下学宫彻底绑死,道、佛两家又会怎么想?怎么应对?
会不会因此逼得她们彻底站到对立面,联手针对?
除此之外,别忘了,还有个天家姬氏呢!
太康帝不死,天下未崩。
这个时候大张旗鼓与三大圣地牵扯太深,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对于稷下学宫,韩绍过去是什么态度,以后还是什么态度。
那就是在自己足够强大前,保持一定距离的亲近。
而眼看韩绍如此油盐不进,李文静不禁颇为惋惜的叹息一声。
“老师对你并无恶意。”
这话无疑是在交底了,可对于韩绍而言,这并不重要。
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的韩绍羽翼已丰,就算将本身的修为境界抛开不谈,这十年经营,他手头握有的实力本钱也已经有几分家底了。
稷下学宫的支持于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谈不上雪中送炭。
不过李文静既然说了这话,这份善意他得收着。
“董至人的美意,孤心领了,日后定有回报。”
“只不过有些事情孤自有思量,步步为营、徐徐为之即可。”
这话说时,韩绍选择了以‘孤’自称,很显然不是对李文静说的,而是冲着那位儒家至人。
李文静自然懂得韩绍的意思。
所以在听闻这话后,终于没有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而与李文静的沉默相比,此时的公孙度则是一脸快意与愉悦。
韩绍如此坚决的稷下学宫与那位儒家至人是他没想到的。
但这不并妨碍他为此感到欣喜。
‘有情有义,有担当!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
心中感慨一阵后,为了打破眼下这沉闷的气氛,公孙度想了想,便转移话题道。
“对了,接下来绍哥儿准备如何行事?”
细说起来,最近这段时间,韩绍其实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借着迎回乌丸和雅母子的机会,宣慰乌丸诸部。
此为其一。
其二亲自跑了一趟兀术部,斩金兀术,让金台吉取而代之,再强行扶持赤勒部,维持平衡。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保证北边腰背,在短时间内不会出乱子。
而在没了外患的情况下,便是内忧了。
中行固的六扇门在这些日子里,借着整肃文吏贪腐的由头,很是清理了一番幽北各地的世族高门。
此为其三。
至于其四,便是韩绍刚刚亲自动手操刀的这事了。
用苦心养成了十年的羽林郎卫彻底替代镇辽军诸多老将。
防止镇辽一系将门坐大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这一步走完,从此以后镇辽军便彻底归于他的掌控之中了。
如此这般,外患内忧皆被解除。
接下来韩绍便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
所以此时面对公孙度的这话,韩绍几乎没有多作犹豫,便道。
“等。”
等?
听到韩绍这话,公孙度下意识接话道。
“等什么?”
韩绍笑道。
“自是等圣谕北上,允我南下讨贼!”
说着,没等公孙度和李文静两人开口,韩绍便接着笑道。
“前段时间,我已经将袁奉与黄天道勾连的证据,遣人送往神都。”
“想必要不了多久,就会摆在陛下案前。”
“只等陛下圣谕一至,我镇辽儿郎便可奉旨南下,为陛下兴兵讨贼!”
公孙度闻言,有些不信。
“袁奉那老儿当初在黄天道手上吃了那么大的亏,还敢与之勾连?”
对此,韩绍笑着解释道。
“他袁奉有没有与黄天道勾连,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需要他与黄天贼道勾连,陛下也需要,这就够了。”
六扇门成立这么久了,若是连罗织证据,构陷他人都不会,留着有什么用?
更何况当年他袁奉的确与黄天道勾连媾和过,有些证据他这边还保留着,如此也不算是太冤枉了他。
而对于太康帝而言,你袁奉坐镇幽州这么多年,任由黄天道肆虐却毫无作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过。
若是能够拿他的脑袋祭旗,太康帝自是乐见其成。
见公孙度在听完自己的话后神色讷讷,韩绍怕他接受不了自己这等肮脏的手段,不得不替自己辩解道。
“岳父啊,当此浊世洪流,咱们这些做忠臣的,要比奸臣更奸,这样才能替陛下尽忠啊!”
“更何况眼下他袁奉明面上欲兴兵并州,实则已经并州暗中合谋,欲要图谋我镇辽,我岂能坐视?”
等等!
咱们刚刚不还是张口造反闭口造反来着?
所以……哪来的忠臣?
公孙度张了张嘴,忽然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罢了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回头若是需要为父上阵,说一声就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不用不好意思,为父虽老,却还是能披得上甲、提得动刀枪的。”
要论搞煽情,老公孙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只是你一个八境天人,怎么说得自己跟老朽不堪似的。
韩绍苦笑。
“岳父放心,真要是需要,绍自不会客气。”
话虽如此,但此战大抵是用不上公孙度的。
他能放心将袁奉放在眼皮子底下这么年,自然是有信心举手投足便收拾了他。
之所以留到现在,无非是将他当肥羊养罢了。
而如今膘肥体壮,当宰矣!
……
军都山,古太行八径之一。
本就是幽州难得的险要之地。
这些年随着一座名为【居庸关】的雄伟关城拔地而起,此处的位置则更加凸显起来。
此时,一行人站在这座关城的云台之上。
为首的袁奉轻抚着这座耗费他不少心血与代价的关城墙垛,不无感慨道。
“此城关换得咱们十年安宁,也算是值了。”
一座城将幽州分割为南北两地。
有此城在,他才能在幽州城安安稳稳待着,并且放心大胆地让袁氏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身后的幽南之地,不怕北边那些刁蛮策马扬鞭长驱直入。
而面对袁奉这声感慨,身后众人自是附和连连。
“州牧大人深谋远虑,我等不及也。”
“若无州牧力排众议,坚持建立此城,焉有我幽南今日之成就。”
“是啊,是啊,州牧高瞻远瞩,我等佩服……”
虽然这些话听着都是些谄媚阿谀之言,有些甚至是颠来复去的车轱辘话,可袁奉还是颇为舒心。
毕竟他自问这些年不再刻意掩藏的自己,放手施为之下,这幽南之地着实变化不少。
人口、财赋、兵甲武人,皆早已今非昔比。
若非如此,他也没有勇气站在这云台之上眺望北边那一马平川之地。
说到底,当年被那一万黑甲铁骑长驱直入,兵临城下的憋屈,给他留下的阴影着实不小。
这些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能强大自身,一雪前耻。
直到现在的此刻,他终于有底气站在这里。
“快看,又是北边那些刁蛮的游骑!”
云台高耸,四周偶尔有雾霭遮蔽些许视线,却依旧能看到关外有一伙黑甲铁骑奔腾而至,而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关外勒马梭巡,逗留不去。
期间,还会比划着奇怪的手势。
关墙上的不少士卒以为这是羞辱,顿时以咒骂作为回应。
有些甚至还会攒射一通,不为警告、不为射杀,只为出上一口恶气。
唯有少部人看着对方的手势,迟疑着猜测道。
“怎么感觉他们是在……测量着什么?”
只是很快有人便嗤笑反驳。
“瞎比划罢了,这些刁蛮明显是大头兵,哪懂这些?”
也是。
寻常武夫大字都识不得几个,哪懂得这些高深的东西?
袁奉在瞥了下方那些黑甲游骑一阵后,同样没有多管。
事实上,自这居庸关建成的那一刻起,这些镇辽军游骑便一直往来游曳,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
对此,袁奉甚至有些自得。
‘看来不只是老夫如芒在背,镇辽军那些匹夫对老夫也是如鲠在喉啊!’
家有强邻虎视眈眈,怎么能不如芒在背,心怀忐忑?
能让对方也如鲠在喉,心中不痛快,怎么着也算是一份安慰。
不过好在这一切终于要结束了。
‘只要再等上一些日子,等到老夫与并州联手踏临他幽北之地……’
云台之上,风声烈烈。
背手而立的袁奉,幻想着自己马踏幽北,即将一雪前耻的高光时刻,正要开口问问并州那边准备得如何了。
远处的关城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大的轰鸣。
再然后便见到一点黑影瞬息而至。
轰——
关城上碎石纷飞,有几个倒霉的士卒猝不及防之下,半点反应也没能做出便被削去了半边脑袋。
红的白的,涂满身边城垛的那一刻,这才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嘶声力竭道。
“不好!镇辽军攻过来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