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徐州人将世代与曹魏为敌!助楚公夺

    第223章 徐州人将世代与曹魏为敌!助楚公夺回徐州,以慰我儿在天之灵!
    荀攸等众臣,不由打了个寒战。
    屠城!
    他们的魏公,这是被徐州人的反叛所刺激,一怒之下要三屠徐州!
    张郃等武将们,皆是杀人如麻的主,早已练就一颗铁石心肠,曹操屠与不屠徐州,他们皆都无所谓。
    贾诩自然知晓屠城的恶果,却神色平静如常,眼神是波澜不惊,没有任何出言劝阻的意思。
    荀攸却是心头咯噔一下。
    你为什么明明打下了徐州,却不敢委派心腹掌管,而要依靠臧霸几个泰山军来镇守徐州?
    不就是因为屠城屠的太狠,怕直接统治徐州人会不服,只能靠臧霸这些地头蛇间接统治么。
    过了这么些年,好容易快要化解掉徐州人对你的仇恨,眼看着就能趁着南征机会,削弱了臧霸对徐州的控制,将徐州置于你直接掌控之中了。
    这等关键时刻,你却又要一怒之下屠城?
    这要是三屠了徐州,只怕徐州人要世世代代铭记这份血仇,永不会臣服于你曹魏。
    你就算收复了失地,重新夺回徐州,也只是夺回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有什么意义?
    “魏公,臣以为——”
    荀攸正要出言劝谏,话到嘴边时,看着曹操那满是戾气的脸时,只好又咽了回去。
    他终究是谋臣,而非谏臣。
    一个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主动跟叔父荀彧切割,积极劝曹操进位为公的人,又怎会不识时务,冒着触怒曹操的危险忠言犯谏呢?
    一声暗叹后,荀攸默默的低下了头。
    “父亲,儿知道徐州各地的叛乱,令父亲甚为愤怒,但儿臣还是请父亲息怒才是。”
    “徐州人本就对我曹家有恨,如今若再一怒之下屠之,只怕非但不能震慑惩戒他们,反倒会将徐州人全都推向刘备那边。”
    “到时这一州士民走投无路之下,为求活命,必会拼死相助刘备,与我大魏为敌!”
    “如此一来,岂非为我们收复失地,击败刘备徒增难度?”
    “况且现下父亲已为一国之主,若再用此霹雳手段的话,只怕也会有损父亲仁恕之名呀。”
    无人敢劝谏曹操,反倒是曹冲站了出来,滔滔不绝的陈明了利害关系。
    荀攸暗叫不好。
    这位曹家神童,虽也略通人情世故,却终究太过年轻,远不及他们这些人精。
    若放在平时,你说这么一通大道理,曹操不但会听你,甚至还会大加赞赏,夸你心怀仁义。
    毕竟曹家最缺的就是仁义嘛。
    现下什么情况?
    十万大军被刘备打得死伤无数,举州臣民皆反,曹操是颜面威名扫地,气到了失去了理智。
    你这个时候忠言逆耳,这不是找骂么…
    “你小小年纪,能懂什么!”
    曹操怒瞪向曹冲,傲然道:
    “你老子我打下的这个天下,靠的是我手中的刀够锋利,从来靠的不是什么仁恕!”
    “只有大耳贼那种伪君子,才用什么仁义来收买人心!”
    “孤就是要血洗徐州,让那些背叛孤的徐州人知道,背叛孤是什么下场!”
    “他们恨孤就让他们恨去,谁敢反抗孤,孤就统统杀掉,大不了孤就把徐州屠他个鸡犬不留!”
    曹冲听的是浑身发抖,脸色煞白如纸,惊惧的目光看着曹操。
    当年曹操屠徐州,他尚且年幼,长大后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心中总归是半信半疑。
    今日,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自家父亲残暴铁腕的一面。
    他是发自内心的畏惧了。
    于是咽了口唾沫后,曹冲只得乖乖的闭上了嘴巴,打消了继续劝谏的念头。
    曹操遂尽起大军出彭城,沿泗水东进直奔下邳。
    此时夏侯惇从中颍水一线抽调的四万余兵马,已抵达了彭城。
    曹操合原有败兵,已有五万余人,一时兵势复振。
    而青州方向,曹真也率两万兵马从邺城赶来,会合青州镇兵约一万余人,南下由琅邪进攻东海郡。
    两路魏军合击徐州,妄图解下邳之围。
    楚军方面。
    当曹操抽调兵马,增援徐州之时,刘备自然也没有闲着。
    你抽调中路兵马,我也抽调。
    颍水方面,张飞所率中路军,约有两万兵马,从淮南紧急抽调到了徐州。
    应天方面,诸葛亮得知徐州战事进入了最前键时刻,遂将最新编练的一万府兵,来不及训练便送往了前线。
    楚国云集于徐州兵力总数,已达到了空前的近十万之众。
    刘备遂令甘宁统一万五千兵马,北进至琅邪治所开阳,以阻挡青州南下的魏军。
    黄忠张燕及庞统三人,则率两万五千兵马,西进抢占吕由城,阻击自彭城而来的曹操五万主力。
    刘备则自统六万北府精锐,继续围攻下邳城。
    楚军五倍于城中魏军,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将下邳城围成水泄不通。
    刘备却在萧和的提议下,依旧采取了围三阙一的围困方式,为守军打开了一个口子。
    目的,自然是方便消息进出下邳,让满城的军民知晓外面已举州皆降,以此来动摇守军的军心意志。
    当然,臧霸如若肯率军弃城突围,自是最好不过。
    如此楚军就能兵不血刃,轻松攻占下邳城,以完成对整个徐州的占领。
    一切都在按照萧和预想的发展。
    在刘备那封“告下邳军民书”的攻心战术下,城中士民早已被勾起了对曹操仇恨,无不是萌生了背魏降楚的念头。
    他们只是忌惮于曹操还掌握着徐州大部,担心曹操随时会杀回来,对他们秋后算账,故而不敢轻举妄动。
    而当他们得知,下邳郡诸县皆已降楚,乃至整个徐州已群起降楚,下邳城已被围成一座孤城的消息后,担忧顾虑旋即一扫而空。
    于是意图越城出逃者,密谋举事作乱夺城者,暗中向刘备投降者,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哪怕是臧霸控制的嫡系泰山兵,信念动摇,萌生降楚者也不在少数。
    围城不到一月,下邳城已是人心思乱,风雨飘摇。
    …
    下邳城,郡府内。
    臧霸正眉头深锁,盯着手中那道书信。
    那是一封招降书,乃是刘备亲笔所书,刚刚派使者送入城中。
    尽管糜竺等分析,臧霸与曹魏已深度绑定,又不肯放弃对徐州的实际掌控权,肯开城归降的机会不大。
    刘备却不是那种赶尽杀绝,不给对方留后路的人。
    于是他仍报着一线希望,写下了这道招降书,盼着臧霸能扭转心意,开城投降。
    “刘备,当年你如丧家之犬般被吕布赶走,没想到,有朝一日你竟能以南方霸主的身份杀回来,我是真真没料到啊…”
    臧霸摇头一声苦涩慨叹,将那招降书拍在了案几上。
    “大哥,咱不能降那刘备啊,咱哥儿几个的家眷,现下可都在邺城为质呢!”
    “你想想魏公的手段,若是闻知咱们降了刘备,不得把咱们妻儿老小杀尽啊!”
    一旁的吴敦面色急切的叫嚷起来,生恐臧霸动了降心。
    话音方落,尹礼却道:
    “老吴啊,你也不看看现下徐州是什么形势,外边可是举州皆反,除了咱们下邳城,都已降了那楚公。”
    “咱们这下邳城已成了一座孤城,城中还人心惶惶,想背魏降楚者不计其数。”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现下降楚才是咱们泰山军的唯一出路。”
    此言一出,臧霸眉头一皱。
    吴敦更是勃然大怒,斥道:
    “你说的倒轻巧,咱们兄弟几个,就你一人无儿无女,没有人质握在魏公手里,你孤家寡人一个,当然想降谁就降谁了。”
    尹礼面露怒色,正色道:
    “老吴,你当我力主降楚,是单为我自个儿吗?”
    “我是为了咱们泰山军,为了城中这万把号的兄弟,为了咱们兄弟几人的性命!”
    “这下邳城守是绝不可能守得住,一旦楚军强攻破城,咱们泰山军便有全军覆没之危,到时莫说是家眷,连你们自己的性命都要保不住啊!”
    吴敦语塞,满腹怒言被尹礼怼了回去。
    臧霸指尖敲击起了案几,却依旧没有表态出声。
    “你口口声声为了我们兄弟,可你别忘了,仲台可是死在了刘备手中,他的仇你不报了?”
    吴敦又找到了新的反对理由。
    尹礼却冷哼一声,讽刺道:
    “仲台是死在了楚公手中,可你也别忘了,老昌可是死在曹操刀下,这个仇你怎么就不想着去报?”
    吴敦再次被怼到哑口无言。
    泰山帮以臧霸为首,还有孙观,吴敦,尹礼和昌豨四人,五人以兄弟相称。
    当年昌豨敬慕刘备,不服曹操,曾举兵反叛,后为于禁所败,不得不向于禁请降。
    结果于禁以曹操围攻后降者不赦为由,将昌豨斩杀。
    尹礼言下之意,曹操和刘备手中,都沾有咱们兄弟的血,你老哥就别拿这种事当幌子了。
    “再者,那曹操此番南征,分明有借此削弱咱们泰山军的意图。”
    “这几场败仗下来,咱们泰山兵死的最多,就剩下了下邳城里这一万多人。”
    “大哥啊,咱不能拿这点最后的家底,为曹操死节尽忠了呀!”
    尹礼苦苦相劝,言语中已直呼曹操之名,对曹操的不满已毫不掩饰。
    臧霸却脸色一沉,不悦道:
    “子度,注意你的言辞,你我现下还是魏臣,你直呼魏公之名,是为大不敬!”
    尹礼一震。
    臧霸眼睛微微眯起,旧事浮现心头,反问道:
    “你难道忘了,当年吕布窃夺徐州,我不奉刘备之命出兵相助,反而归附了吕布吗?”
    “有这笔旧账在,吾若降刘备,他能不秋后算账?”
    臧霸终于表态,道出了心中顾虑。
    尹礼略一沉吟,却道:
    “那楚公素来宽仁大度,以其胸襟气量,必不会计较这些陈年旧事?”
    “大哥莫非不知,他麾下黄忠,甘宁,鲁肃那些谋臣武将,大半皆曾是他敌人。”
    “如今呢,哪个不是在楚国官居高位,那甘宁甚至做到了征东将军的位置。”
    “大哥,我觉得你的担心实是杞人忧天,完全没必要。”
    臧霸嘴角钩起一抹不屑,冷声反问道:
    “刘备是宽仁大度,可他楚国推行的却是府兵制,为兄问你,吾若降了刘备,泰山兵还能是我们兄弟的泰山兵吗,这徐州还是咱们兄弟说了算吗?”
    尹礼语塞,蓦的明白了臧霸真正顾虑。
    楚国推行的是府兵制,兵为国家所有,而非将帅私有。
    你臧霸降楚,刘备就算不计前嫌,给你高官厚禄,却绝不可能允许泰山兵继续做你的私兵。
    你还想指望着刘备,如曹操待你那般,委以青徐之重,继续让你做徐州实际上的话事人?
    你想什么呢。
    尹礼叹了一声,说道:
    “大哥的顾虑我明白,愚弟又何尝不想如从前那般,继续跟着大哥专制徐州。”
    “可现下形势已变,徐州为楚国所占,已是大势所趋。”
    “你我兄弟,能保住性命,保得一个荣华富贵已经是万幸,大哥焉能还贪心不足,奢望着还像从前那般坐享徐州军政大权?”
    臧霸沉默。
    良久后,他拳头一击案几,眼神已狰狞如铁。
    “为兄相信,只要你我兄弟齐心,守得下邳数月不成问题。”
    “魏公绝不会放弃徐州,也绝不会放弃下邳,现下他两路大军正猛攻刘备,早晚必能杀回下邳,为我们解围!”
    臧霸深吸一口气,决然道:
    “吾意已决,死守下邳待援,绝不向刘备乞降!”
    吴敦松了口气,当即大赞臧霸英明。
    尹礼无奈,眼见臧霸决意如此,也只得勉强的说几句愿随大哥死战的表态。
    …
    两天后,楚营。
    一位须发半白的老者,借着夜色掩护踏入中军帐,将一道密信献于了刘备。
    “此乃吾孙陈肃,刚刚送出来的亲笔密信。”
    “他已联系了城中十余位欲归顺楚公的义士,并说服了泰山军武将尹礼,三日后兴兵举事,里应外合助楚公攻破下邳!”
    老者捋着白的细髯,讲述着信中内容。
    “既是如此,那这信不看也罢,孤信陈公便是。”
    刘备密信也不去看,起身向陈珪一揖:
    “多谢陈公施以援手,助孤收复下邳,免除我军将士无谓之牺牲。”
    陈珪慌忙起身。
    “当年老朽父子为家族存亡所累,不能助楚公夺回徐州,实为惭愧。”
    “元龙每每提及,都称对楚公心怀愧疚。”
    “该是老朽感谢楚公,让老朽有机会补弥当年过错,了却元龙生前一桩憾事,以慰他在天之灵。”
    陈珪面带着愧色,颤巍巍的向着刘备深深拜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