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此身天地一虚舟,何处江山不自由(求收藏)

    江边渡口,
    春潮雨急。
    陈渊单手抱着昏睡的女童,从袖中拿出一只短笛。
    身后熊熊火光的映衬下,他吹响了笛子。
    笛声清脆悠扬,回荡在碧波涛涛间。
    片刻,夜色朦胧的江面上,一艘小船从远处驶来。
    船上无人。
    这是从上一任巡山校尉手中继承的遗物,相传由某种鬼物所制。
    须臾间,小船斩着浊浪来到了野渡口。
    陈渊轻身一跃,上了船。
    将女童放到乌篷之中,陈渊来到船头,盘膝坐下。
    风雨隔绝于身体半尺之外。
    而他随着小船劈浪,晃荡在这墨青色的山水风雨中。
    此身天地一虚舟,何处江山不自由。
    他倒是想啊,
    可现在做不到。
    说来话长,长话短说,他穿越了。
    穿越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打工族,上班之余喜欢看看小说,没事钻研下道家神秘学。
    某天醒来,穿越此方世界。
    成为了一名巡天司底层喽啰。
    此方世界有人鬼妖魔,武道昌盛。
    巡天司,代天巡守,斩妖除魔。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暴力机构。
    可倒霉的是,大乾王朝,正逢末年,气运崩坏。
    由此,妖魔不再蛰伏于山林,于人间饕餮一场,魔祸四方,生灵涂炭。
    不仅如此,人间各路道场,纷纷入世应劫,争夺这散乱天地间的气运。
    牛鬼蛇神,粉墨登场,乱了江湖。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巡天司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妖魔环伺,死伤惨重,彻底失去了往日风光,淡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任本地巡山校尉和手下除魔使被妖魔杀死后,
    陈渊,这个校尉手下仅存的见习除魔使,被赶鸭子上架,继承了属于巡山校尉的搬山虎符。
    成了新一任巡山校尉!
    严格来说,是”代”。
    因为根本没有走府司程序,有些荒诞,但是事实,可见局势艰辛。
    而他穿越来时,那可怜的前身谨遵着上任前辈的嘱咐,死于守山。
    神奇的是,那搬山虎符,在他入主这具身体后,竟化作了一道清光,根植于他的泥丸。
    每次斩杀妖魔,便会有相应的气运奖励。
    想到这,陈渊心念一动。
    自己的基本信息于心头浮起。
    “陈渊:巡山校尉”
    “境界:炼气小成【尾阙关】”
    “气运点:1”
    “功法:降龙桩(圆满)、伏魔拳(圆满)、道家内经图(小成)”
    “术法:造畜,伏魔拳、剑气”
    “神通:服食,心眼(可修行)”
    武道境界一分为九。
    一锻体三境:分炼皮、淬骨、搬血三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外功体术,锤炼筋骨,壮大气血为主
    二炼气三境:分一阳生,过三关,小河车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先通过气血练精,生一缕精炁,搬气行经过尾阙,夹脊,玉枕三关,过小河车,最终于丹田龙虎交汇,完成周天运转。
    三体玄:这个阶段,肉身玄窍三万六,神通真意窍中藏,这个阶段通过搬运精炁打通不同的玄窍,身体各个部位出现小神通,吐火锻金,神行百步,踏水不落.....
    这三境之后,就是修行大关,如跨天堑,需要明悟天地真意,玄之又玄,他还看不真切。
    漫卷思绪收回,眸中漆点重聚。
    陈渊将刚斩杀山魈得到的一点气运加在道家内经图上。
    下一秒,
    属于道家内经图那条进度条,立马从百分之四十九,进到百分之五十一。
    与此同时,他体内真炁,涨大一分,引发连锁反应。
    从丹田起,直冲背后大龙。
    经尾阙关,冲夹脊关。
    这个过程,叫过三关,分别是背后大龙尾阙、夹脊,玉枕三个关口。
    现在,陈渊正在过第二关。
    陈渊将全身绷紧,藏气于身,任凭大雨冲刷。
    胸膛鼓动,吸长呼短,猛火急烧。
    呼吸间,鼻间白气如龙,射出七八尺远。
    就这样时间过去。
    陈渊的身体渐渐变得滚烫,雨滴落在身上,顷刻间便化作白气。
    整个人云蒸雾腾。
    不知过了多久,
    风停雨歇,乌云散去。
    大江东去,遥远的地平线,亮起一抹鱼肚白。
    也就在这时,
    “噗”
    陈渊体内传来一声细微的闷响。
    第二关,过了!
    缓缓睁开眼睛,一抹神光内敛。
    陈渊缓缓起身,背后大龙瞬间爆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活动了下筋骨,陈渊压抑的心情畅快了不少。
    无他,安身立命的本领又强了一分。
    不过,在这乱世还远远不够。
    好在,斩妖除魔便能加点。
    徐徐图之,总有如这大江东去,自在遨游的一天。
    而这八百里浪荡山,就是自己的牧场。
    想到这,陈渊心中阴霾尽去,极目眺望。
    远方,出现了一座城池的轮廓。
    .......
    青山县,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方圆数十里地的小县城。
    此时,晨光破晓,天色泛白。
    本该热闹的县城,却显得有些冷清。
    县城内,荒僻角落的一间民房外,传来女童嘹亮的哭声。
    “爷爷”
    紧随着,屋门匆忙打开。
    一个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火急火燎地冲出来,待看清是走失的孙女后,喜极而泣。
    “囡囡”
    爷孙俩抱着哭。
    这动静惊动了邻里街坊。
    很快出来看,议论纷纷。
    “囡囡,是谁送你回来的?”老人细细检查孙女有没磕着碰着,着急地问。
    女童摇头。
    老人没说话,看着无人的巷子。
    随后朝两边跪地磕了磕头。
    接着,抱着孙女回了家。
    而在巷尾,
    一个带着草帽的背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