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看《渴望》了吗?(二合一)
入夜,京郊。
四九城的发展,就是把郊区不断往外扩的过程。
八十年代的人绝想不到四九城会修到五环,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
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怼到六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啊~
到了2025年,就说不清现在到底有几个环,反正是真吉尔大!
这里以前还算京郊,但现在一点一点地变了。
以往的一些村子已经开始盖上高楼,也有的还保持原样,俯瞰过去,就像没割齐的韭菜地。
此时此刻的小屋里,电风扇呼呼地吹,勉勉强强地散去一点热量。
陈婶儿从井里捞出刚刚沉下去的西瓜,冰凉冰凉的,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块一块。
紧接着端到屋里,就见小孙子玩着魔方,不时地瞄两眼电视。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经非常满足,家里原本很穷,但眼下的日子越来越好,还买了电视。
“奶奶,我要看《葫芦兄弟》。”
孙子玩了会儿魔方,忽地一抬头。
“好好,看《葫芦兄弟》。”
陈婶儿拿着遥控器,调了下频道。
《葫芦兄弟》是上影在1985年到1987年之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和《黑猫警长》、《葫芦小金刚》等一样,是华夏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小孙儿虽然看不懂《葫芦兄弟》隐藏在剧情里的深意,比如,葫芦兄弟代表着人的七种情感,但单单是葫芦兄弟跟蝎子精、蛇精斗智斗勇的过程,就足以吸引住青少年的注意力。
陈婶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忽地一瞅钟,“大宝儿,咱看别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就是前段时间电视里可劲儿宣传的那个。”
“哦,那好呀。”
可怜的小孩子被忽悠过去,陈婶儿调到燕京台,正赶上开演。
屏幕先出现一个钟摆,跟着是挂钟,黄树,音乐起,又转到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画面。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舒缓略带伤感的音乐,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哪怕她欣赏水平不高,也在视听上觉得很舒服。
随即显出主创人员,开头第一个:“总编剧:方言。”
嗯!
陈婶儿眼睛一亮,怪不得能被那么多媒体宣传,敢情是方大作家写的新剧本!
待剧集正式开始,只见京城的护城河,缓缓驶来的公交车,大辫子姑娘,碎衬衫,一下子承接了片头的生活气息,紧跟着在工厂休息室,月娟打饭回来,“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诶!”
刘慧芳一转头,露出那张标准脸。
陈婶儿砸吧了下嘴,“哟,这姑娘真俊儿啊!”
《渴望》成功的相当一部分因素,便是刘慧芳的个人气质,这种温柔端庄,是中老年观众心中最典型的传统美。
第一集交待了很多内容,王沪生怎么回事,刘慧芳和宋大成什么关系,王沪生的姐姐又怎么样……
小孙子无聊的已经睡着了,陈婶儿却津津有味。
她说不上什么东西,就感觉挺亲切。
尤其看到那报纸糊的墙,门口挂的蒜,刘大妈穿着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唠叨:“国强去兵团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点,不是过春节才走的么?”
“哎,要不怎么说,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个信来。还是老人们说得对,娘心操在儿身上,儿心操在自己的额灵盖儿上。”
她边说边把屉布铺在蒸笼里,放好杂面窝窝,又用两条布裹好,免得跑热气。
末了一揭盖子,呼的白气升腾,一手拿碗一手捡,还不时吹吹。
“……”
陈婶儿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这么一下子,她觉着这剧特好。
不知不觉,一集终了。
陈婶儿咂摸着嘴,意犹未尽,正想叫孙子去睡觉,忽听外面“咚咚”敲门,邻居郝大妈进来了。
“老姐姐,这么晚咋还来了?”
“闲着没事,找你唠会嗑。”
大妈往坑沿一坐,瞄了眼电视,乐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这不刚完事么?”
“哎哟,我就想说这个,我家那口子还不耐烦,这戏多好啊!”
“我也觉得好,说不上来,反正跟别的不一样。”
“对对,现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烦了。这戏有生活,刘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过……哎,你说她是跟王沪生,还是跟宋大成?”
“我觉着王沪生,长的俊,有文化,姑娘就爱这个。”
“是啊,我年轻时候也跟王沪生,到老了才知道找个宋大成。”
俩人唠了半天,好比书友在群里口嗨猜剧情,都很尽兴。
“这样,你明天上我们家看去,老刘太太也叫上,人多热闹。”
“行啊,明天准点去!”
80后对《渴望》的印象,多来自于家长。
小孩子谁看这个啊?都是家长看,尤其母亲、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众。
而且不仅这个时代,再过二三十年,还是同等群体霸占着家庭苦情剧、伦理剧、乡村剧收视率。
又一天夜里。
郝大妈家跟过节一般热闹,村里的电视机越来越多,可聚众看戏的习惯没改,一起看有气氛,瓜子生都能多嗑二斤。
“刘大妈是个明白人,王沪生油头粉面,看着就不是好东西。”
“大成多好啊,老实能干,这才是能睡一被窝的老爷们。”
“哟,您这词早几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孙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开始了!”
瞬间鸦雀无声,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细响。
刘慧芳捡了一个女婴,并决定跟王沪生交往,可谈婚论嫁时,这孩子成了王沪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处理掉,于是偷偷扔在了医院的观察室里,出来就跟刘慧芳去登记。
“慧芳!慧芳!你怎么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么?”
“好?我真没想到你能说出这个字来?她才两个多月,是个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么想的,但我不会这样做,你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送出去,我当然不会反对,可你怎么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还去登记结婚!”
嗡!
屋内一片吵嚷。
“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王沪生不是好东西!”
“坏!”
“也不是坏,顶多是自私,凉薄。”
“凉个粑粑,丫就一火坑,刘慧芳自个愿意跳!”
“哎呦,看的我这心口疼,真的是太窝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结束,众人并未散去,又争论了好长时间,才心满意足的回家睡觉。
这段时间以来,大伙的作息都在变化,下班,吃晚饭,有聚会的不去了,好溜达的也早早回来,八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渴望》,看完以后,一群人聚在一块,讨论着《渴望》的剧情。
播出十几集后,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剧开始显现威力。
俨然已经有前世的风采,当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
就在《渴望》渐渐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六月也如约而至。
被夜色笼罩的街道上,两个警察正在在片儿区巡逻。
尽管严打了以后,社会治安环境大大好转,但小偷小摸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到了晚上,是盗窃案件的高发阶段,这块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点关照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路走下来,怎么走怎么不对,四下人迹罕见,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影。
“你发现没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从咱俩出来到现在,我就瞧见一个能喘气儿的。”
“妈的真不习惯,光溜溜跟鬼城一样……哎,那不是老周家饭馆么,以往这个点儿,就数他的饭馆最热闹,时不时就接到邻居的举报,说是扰民,怎么今儿却没听到什么大动静呢?”
“咱们过去看看,别是出了什么意外。”
俩人凑过去,就见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边扇风,边打哈欠。
“老李,你这是怎么回事?生意怎么这么淡?”
“哟,你们值夜啊……”
老板很是无奈:“还不是《渴望》给闹的,大家伙都在家看电视,哪还有心思跑出来吃饭喝酒啊。”接着扫视了一圈,视线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们有说有笑。
“是《渴望》啊!”
“这电视剧我也看过,特别是我媳妇儿,天天跟疯了似的,逮谁跟谁骂王沪生。”
“可不是嘛,我妈、我媳妇儿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抢电视,不听话就双打,一边打,一边还骂王沪生,简直是把气都撒在他头上了。”
“哟,那你回去不变仨人了?”
“陪着看呗,看看或许还挺好呢。”
警察见饭馆一切无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时留点神啊!”
“嗨,您甭担心,小偷都特么搁家看电视呢!”
老周不以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可听说了,上头非常重视,说最近治安状况非常好,很大程度因为这《渴望》电视剧。”
“哟,那上头肯定会表示表示,发个奖状什么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亲嘛。”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硕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听,听听,咱们的《渴望》火到小偷为了追剧,都顾不上偷了!”
“的确有这么回事。”
石铁生笑了笑,据郑小龙的来电说,收视率高达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给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他们工作室分别颁发“维护社会治安奖”的锦旗。
“竟还有我们的份儿。”
方言挑了挑眉,颇为意外。
“那必须有咱们的一份,若非不是咱们攒出来的剧本,又怎么能让郑小龙他们拍出来呢!”
余桦说,颁奖地点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颁完奖以后,还会举办有关《渴望》电视剧的座谈会。
“燕京台这回要邀请全国各地的兄弟电视单位来京,借着分享《渴望》制作经验的机会,好好地出一出风头。”石铁生说,鲁晓威,乃至燕京台台长,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够参加座谈会。
“我就不去了吧,否则岂不是喧宾夺主,抢了燕京台的风头?”
方言半开玩笑道。
“怎么会呢,这回的座谈会要是少了您,那这档次和风头只会大打折扣。”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本章完)
四九城的发展,就是把郊区不断往外扩的过程。
八十年代的人绝想不到四九城会修到五环,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
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怼到六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啊~
到了2025年,就说不清现在到底有几个环,反正是真吉尔大!
这里以前还算京郊,但现在一点一点地变了。
以往的一些村子已经开始盖上高楼,也有的还保持原样,俯瞰过去,就像没割齐的韭菜地。
此时此刻的小屋里,电风扇呼呼地吹,勉勉强强地散去一点热量。
陈婶儿从井里捞出刚刚沉下去的西瓜,冰凉冰凉的,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块一块。
紧接着端到屋里,就见小孙子玩着魔方,不时地瞄两眼电视。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经非常满足,家里原本很穷,但眼下的日子越来越好,还买了电视。
“奶奶,我要看《葫芦兄弟》。”
孙子玩了会儿魔方,忽地一抬头。
“好好,看《葫芦兄弟》。”
陈婶儿拿着遥控器,调了下频道。
《葫芦兄弟》是上影在1985年到1987年之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和《黑猫警长》、《葫芦小金刚》等一样,是华夏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小孙儿虽然看不懂《葫芦兄弟》隐藏在剧情里的深意,比如,葫芦兄弟代表着人的七种情感,但单单是葫芦兄弟跟蝎子精、蛇精斗智斗勇的过程,就足以吸引住青少年的注意力。
陈婶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忽地一瞅钟,“大宝儿,咱看别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就是前段时间电视里可劲儿宣传的那个。”
“哦,那好呀。”
可怜的小孩子被忽悠过去,陈婶儿调到燕京台,正赶上开演。
屏幕先出现一个钟摆,跟着是挂钟,黄树,音乐起,又转到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画面。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舒缓略带伤感的音乐,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哪怕她欣赏水平不高,也在视听上觉得很舒服。
随即显出主创人员,开头第一个:“总编剧:方言。”
嗯!
陈婶儿眼睛一亮,怪不得能被那么多媒体宣传,敢情是方大作家写的新剧本!
待剧集正式开始,只见京城的护城河,缓缓驶来的公交车,大辫子姑娘,碎衬衫,一下子承接了片头的生活气息,紧跟着在工厂休息室,月娟打饭回来,“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诶!”
刘慧芳一转头,露出那张标准脸。
陈婶儿砸吧了下嘴,“哟,这姑娘真俊儿啊!”
《渴望》成功的相当一部分因素,便是刘慧芳的个人气质,这种温柔端庄,是中老年观众心中最典型的传统美。
第一集交待了很多内容,王沪生怎么回事,刘慧芳和宋大成什么关系,王沪生的姐姐又怎么样……
小孙子无聊的已经睡着了,陈婶儿却津津有味。
她说不上什么东西,就感觉挺亲切。
尤其看到那报纸糊的墙,门口挂的蒜,刘大妈穿着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唠叨:“国强去兵团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点,不是过春节才走的么?”
“哎,要不怎么说,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个信来。还是老人们说得对,娘心操在儿身上,儿心操在自己的额灵盖儿上。”
她边说边把屉布铺在蒸笼里,放好杂面窝窝,又用两条布裹好,免得跑热气。
末了一揭盖子,呼的白气升腾,一手拿碗一手捡,还不时吹吹。
“……”
陈婶儿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这么一下子,她觉着这剧特好。
不知不觉,一集终了。
陈婶儿咂摸着嘴,意犹未尽,正想叫孙子去睡觉,忽听外面“咚咚”敲门,邻居郝大妈进来了。
“老姐姐,这么晚咋还来了?”
“闲着没事,找你唠会嗑。”
大妈往坑沿一坐,瞄了眼电视,乐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这不刚完事么?”
“哎哟,我就想说这个,我家那口子还不耐烦,这戏多好啊!”
“我也觉得好,说不上来,反正跟别的不一样。”
“对对,现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烦了。这戏有生活,刘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过……哎,你说她是跟王沪生,还是跟宋大成?”
“我觉着王沪生,长的俊,有文化,姑娘就爱这个。”
“是啊,我年轻时候也跟王沪生,到老了才知道找个宋大成。”
俩人唠了半天,好比书友在群里口嗨猜剧情,都很尽兴。
“这样,你明天上我们家看去,老刘太太也叫上,人多热闹。”
“行啊,明天准点去!”
80后对《渴望》的印象,多来自于家长。
小孩子谁看这个啊?都是家长看,尤其母亲、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众。
而且不仅这个时代,再过二三十年,还是同等群体霸占着家庭苦情剧、伦理剧、乡村剧收视率。
又一天夜里。
郝大妈家跟过节一般热闹,村里的电视机越来越多,可聚众看戏的习惯没改,一起看有气氛,瓜子生都能多嗑二斤。
“刘大妈是个明白人,王沪生油头粉面,看着就不是好东西。”
“大成多好啊,老实能干,这才是能睡一被窝的老爷们。”
“哟,您这词早几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孙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开始了!”
瞬间鸦雀无声,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细响。
刘慧芳捡了一个女婴,并决定跟王沪生交往,可谈婚论嫁时,这孩子成了王沪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处理掉,于是偷偷扔在了医院的观察室里,出来就跟刘慧芳去登记。
“慧芳!慧芳!你怎么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么?”
“好?我真没想到你能说出这个字来?她才两个多月,是个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么想的,但我不会这样做,你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送出去,我当然不会反对,可你怎么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还去登记结婚!”
嗡!
屋内一片吵嚷。
“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王沪生不是好东西!”
“坏!”
“也不是坏,顶多是自私,凉薄。”
“凉个粑粑,丫就一火坑,刘慧芳自个愿意跳!”
“哎呦,看的我这心口疼,真的是太窝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结束,众人并未散去,又争论了好长时间,才心满意足的回家睡觉。
这段时间以来,大伙的作息都在变化,下班,吃晚饭,有聚会的不去了,好溜达的也早早回来,八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渴望》,看完以后,一群人聚在一块,讨论着《渴望》的剧情。
播出十几集后,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剧开始显现威力。
俨然已经有前世的风采,当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
就在《渴望》渐渐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六月也如约而至。
被夜色笼罩的街道上,两个警察正在在片儿区巡逻。
尽管严打了以后,社会治安环境大大好转,但小偷小摸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到了晚上,是盗窃案件的高发阶段,这块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点关照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路走下来,怎么走怎么不对,四下人迹罕见,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影。
“你发现没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从咱俩出来到现在,我就瞧见一个能喘气儿的。”
“妈的真不习惯,光溜溜跟鬼城一样……哎,那不是老周家饭馆么,以往这个点儿,就数他的饭馆最热闹,时不时就接到邻居的举报,说是扰民,怎么今儿却没听到什么大动静呢?”
“咱们过去看看,别是出了什么意外。”
俩人凑过去,就见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边扇风,边打哈欠。
“老李,你这是怎么回事?生意怎么这么淡?”
“哟,你们值夜啊……”
老板很是无奈:“还不是《渴望》给闹的,大家伙都在家看电视,哪还有心思跑出来吃饭喝酒啊。”接着扫视了一圈,视线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们有说有笑。
“是《渴望》啊!”
“这电视剧我也看过,特别是我媳妇儿,天天跟疯了似的,逮谁跟谁骂王沪生。”
“可不是嘛,我妈、我媳妇儿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抢电视,不听话就双打,一边打,一边还骂王沪生,简直是把气都撒在他头上了。”
“哟,那你回去不变仨人了?”
“陪着看呗,看看或许还挺好呢。”
警察见饭馆一切无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时留点神啊!”
“嗨,您甭担心,小偷都特么搁家看电视呢!”
老周不以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可听说了,上头非常重视,说最近治安状况非常好,很大程度因为这《渴望》电视剧。”
“哟,那上头肯定会表示表示,发个奖状什么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亲嘛。”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硕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听,听听,咱们的《渴望》火到小偷为了追剧,都顾不上偷了!”
“的确有这么回事。”
石铁生笑了笑,据郑小龙的来电说,收视率高达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给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他们工作室分别颁发“维护社会治安奖”的锦旗。
“竟还有我们的份儿。”
方言挑了挑眉,颇为意外。
“那必须有咱们的一份,若非不是咱们攒出来的剧本,又怎么能让郑小龙他们拍出来呢!”
余桦说,颁奖地点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颁完奖以后,还会举办有关《渴望》电视剧的座谈会。
“燕京台这回要邀请全国各地的兄弟电视单位来京,借着分享《渴望》制作经验的机会,好好地出一出风头。”石铁生说,鲁晓威,乃至燕京台台长,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够参加座谈会。
“我就不去了吧,否则岂不是喧宾夺主,抢了燕京台的风头?”
方言半开玩笑道。
“怎么会呢,这回的座谈会要是少了您,那这档次和风头只会大打折扣。”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