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座谈会不能没有方老师(二合一)
伴随《渴望》的热映,燕京电视台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观众的来信和电话。
大部分几乎都是“每天一集根本不够看,让隔壁看到了还以为他看不起,必须再加一集!”
于是乎,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燕京台只好把每天一集,改成了一天两集。
中央台见势不妙,自己苦心制作的《末代皇帝》在收视率上,被《渴望》无情地碾压,不得已之下,捏着鼻子向燕京台要到了电视剧的重播权,《渴望》也在中央台这样的大舞台中,大放异彩。
“渴望热”的这股热度,热像病毒一样蔓延全国。
扮演“刘慧芳”的章凯丽一夜间干掉朱菻、龚樰、刘小庆,堪称最红女演员——比足力健还红。
当然,如此名气之下,章凯丽自然不可避免地被邀请参加《渴望》电视剧座谈会。
此时此刻,她穿戴整齐,站在家门口犹豫再三,不敢开门。
直到做好了心理准备,才终于推着自行车出了门,然而才骑了没多久,迎面撞见一群人。
“哎呀,这人长的好像刘慧芳嘛!”
“慧芳,是你吧?”
“……”
看到一群人围了过来,章凯丽心里格登了下,完了,被认出来了!
“阿姨,我,我不是。”
“你就是!”
又一大婶冒了出来,一把就拉住了她的手,“哎呀真是慧芳你!”
章凯丽百口莫辩,自从《渴望》火了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对善良淳朴的刘慧芳的喜爱,移情到了她的身上,这些天里,时不时地就有人寻到她家里,就像找刘慧芳帮忙一样找自己帮忙。
“你说你怎么那么傻啊,放着好好的宋大成不嫁,非要跳进王沪生这个火坑里?”
一大婶心疼地拉着章凯丽的手。
八九十年代的观众,就是如此可爱,分不清演员跟角色,对角色的爱会移到演员身上,爱屋及乌,也同样,恨屋及乌,甚至夸张到受不了李雪建演的“宋江”,气的把电视机给砸了的地步。
而像刘慧芳这种典型的妇女同志形象,自然是广受女性同胞们的喜爱和同情。
就在章凯丽被团团包围之时,一个女人挤进了人群里,操着方言,语速极快。
“俺是农村来的,想留京城工作,但政府不给办户口,你能不能帮俺个忙?”
“啊?”
章凯丽都蒙了,“这,这,我怎么帮啊?”
“你人那么好,一定有办法的,俺求求你了!”
正当女人厚着脸皮求助的时候,又有一大帮人听到刘慧芳在这里,也立马围了过来。
不是想跟刘慧芳唠嗑,就是想找她帮忙,甚至还有两口子嚷嚷,“慧芳你给评评理!昨天说了他几句不该抽烟,好家伙,跟我吵了一宿。你给评评理,我说的有错吗?!”
“……”
章凯丽羞红着脸,落荒而逃,狼狈不堪。
不单单是她,李雪建现在走哪儿都被叫大成,李程儒走哪儿都被叫李三斤。
最惨的莫过于演“王沪生”的孙嵩,上街买菜,根本没人不卖给他,骑自行车上班,车胎总是会被扎破,改坐公交车也不行,有回被人偷摸踹了一脚,还被一大妈指着鼻子骂,
“王沪生你巴拉巴拉……”
估摸把看《渴望》攒下的气统统地都撒出来了。
结果就是孙嵩半辈子都活在王沪生的阴影里,人到中年才拔出来,那时已岁月蹉跎,没灵性了。
相比起来,冯原征比他幸运得多,起码能从“家暴男安嘉和”的泥潭里爬出来。
当然,这也跟观众有关,80年代到千禧年间的观众,很容易分不清角色和演员,比如容嬷嬷。
但随着电视剧行业的不断发展,到了2010年、2020年,观众还分不清,那不是蠢就是坏。
而那些以角色为名,攻击演员本身的家伙,有一个算一个,要么脑残粉,要么是趁机发泄发泄。
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
与此同时,方言帮石铁生推着轮椅,和王硕、余桦等人提早地来到燕京电视台。
毕竟,在座谈会之前,还有一个小型的锦旗颁奖典礼。
众人迈入大楼,顿觉一片喜气洋洋,上到台长下到保洁,个个都在支棱。
尽管燕京电视台这些年大出风头,靠着《我爱我家》、《大宋提刑官》等电视剧,丝毫不逊色于中央台,却无法跟《渴望》比拟,甚至有报纸定性“势必会成为八十年代末的文化标志之一。”
文化标志,多宏大的词儿啊!
一行人来到会议室,就见燕京台台长、鲁晓威、苏雅、郑小龙、冯小钢等人早早地到场。
方言一亮相,立刻就如众星捧月般,被燕京台,以及电视艺术中心的人所簇拥着。
“方老师,我们燕京台这回能在全国扬眉吐气一把,都多亏了您的出谋划策!”
燕京台台长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台长过奖了,千万别这么说,《渴望》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都是大家的功劳和心血!”
方言把视线一一地扫向石铁生、余桦等人的身上。
“对对对,要不是您几位创作出《渴望》这样的好剧本,哪里有我们如今的风光。”
燕京台台长笑容满面。
“我们台长说了,整个座谈会缺了谁,都不能缺了方老师和你们几位。”
鲁晓威补充道:“要不然这座谈会根本就无法开。”
此话一出,王硕、侣海晏、余桦等人一个个挺直腰杆,一脸自豪,仿佛这一切都不足挂齿。
紧接着,在众人的注视下,方言和石铁生代表工作室,从燕京台台长的手中接过了写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锦旗,虽说光荣吧,但大家都有点诡异,我一拍电视剧的咋还扯上维护治安了?
“哗哗哗。”
掌声如潮,响彻满屋。
方言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就见苏雅递来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稿子。
“这是什么?”
“报告啊,待会儿的座谈会上得好好地分享交流《渴望》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方言半开玩笑道。
“不多,一点儿也不多。”
郑小龙拿出厚厚一迭的报告,“自打《渴望》播出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可真的太大了。”
冯小钢连连点头,“我前些天从报纸上看到,燕京自来水公司意见挺大,因为接到很多投诉,反映供水不足问题,经调查发现,原来是在《渴望》播出的间歇,市民统一上厕所,导致供水不足。”
“哈哈哈!”
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阵阵笑容。
“还有还有,比这个更狠,津门的领导开会期间,忽遇电话轰炸,反映某区停电问题,群众表示看不了《渴望》,要求政fu立即解决,领导班子当即中止会议,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
“这算啥!听说最近凯丽应邀去地方,一下飞机全是红毯,省里的领导亲自接见。”
“燕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搞了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6.1%的人看过《渴望》。”
“………”
听着众人的议论声,方言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大大地低估了《渴望》的影响力。
光是这次座谈会的规模,就大不一样,除了燕京影视界、新闻界、评论界等100多号人参加,冀北、豫南、鲁东、津门等离燕京比较近的几个省市电视台,都派了代表参加,都想来取一取经。
………………
距离座谈会召开还有5分钟左右,广电、宣传、文化等多部门的领导尚未正式入场。
然而,会议室里已经座无虚席,众人交头接耳,既兴奋又紧张地暗中骚动。
不时地就有一道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方言,特别是其他省市电视台的代表,眼里充满炙热。
燕京电视台能有如此的风光,还不是牢牢地抱紧了方老师这条大腿!
要是方老师、石铁生他们也给自己来一部不亚于《渴望》的电视剧,风头可不就属于自己了嘛!
抱着这般想法的人,在在场之中并不占少数。
方言双手抱怀,两眼一眯,犹如老僧入定一般,视线透过眼睛缝隙,偷偷地望向前方。
来自晋西台的张少林、张季中,来自鲁东台的陈日辰、孔升,来自潇湘制片厂的章黎……
瞧他们一个个如狼似虎的样子,立马就猜到十之八九就是冲着自己而来的。
突然间,躁动不安的屋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就见广电部的艾部长走在最前头,其后是其它部门的领导,最后面是燕京台的台长。
“哗哗哗!”
“好,好。”
伴随着艾部长清了清嗓子,掌声渐渐地停了下来,他坐在主位上,发表开场白:
“今天呢,就是简单开个座谈会,请业内的各位同志聊一聊。”
“《渴望》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在电视创作史上非常罕见。”
“值得深思,值得总结出其中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接下来,希望大家伙能畅所欲言。”
“都聊一聊对《渴望》的看法,最主要的就是成功之处,当然也可以说说不足之处。”
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特色,如此层面的领导具体关注到一部电视剧,具体到跟剧组聊天,后世几乎再无可能,顶多也就是在《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2》这类代表性的电影出现时。
“咳咳,那我就先来谈谈,全当是抛砖引玉了。”
代表北电的谢非一本正经道:“《渴望》电视剧找到了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
“不错,从《渴望》的家长里短内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谈巷议来看,这是一部大众文化产品!”
北师大的老师尹鸿语气认真道。
“最难能可贵的是,《渴望》不是概念化地用语言劝善,而是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启发良知。”
张季中补充道:“这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是比较少有的,寓教于乐,而不是直接的说教。”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发言,话匣子一打开,众人也跟着一个个发言。
不过事先台里有交待,发言得简洁,客人要是说多了,留给东道主的燕京台、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方言为首的“明天下”工作室的说话时间可就不多了,更何况还要顾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呢!
要多听指示,少说话!
“你们是《渴望》的主创人员,你们也说一说你们的观点,供同志们学习参考一下。”
艾部长把目光投向郑小龙、苏雅、余桦等人,最终把视线顶格在方言的身上。
在短暂的推辞之后,石铁生作为《渴望》剧本的主笔,第一个发言道:
“我觉得《渴望》的成功靠的是人情味儿,一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两组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种有人情味儿、有生活气息、有恩怨纠葛的故事,很难不吸引观众。”
“我同意铁生同志的说法。”
郑小龙紧随其后,“《渴望》的成功,对电视剧如何深层次地反映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探索,就如同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
然后话锋一转道:“这也是得益于我们中心在年初,对出品的电视剧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为了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确立了写实生活类、情景喜剧类,以及历史艺术类并行的策略。”
“《渴望》的确是写实社会类电视剧。”
艾部长在嘴里念叨了几句,“我记得还有一种说法,叫‘新写实主义’对吗?”
“是!”
石铁生瞥了眼方言,说这种提法就是由他这个《渴望》的总编剧所提出来的。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方言的身上。
“方言同志,你既然是《渴望》的总编剧,又是‘新写实主义’的首倡者。”
艾部长说:“不如就请你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吧。”
“咳咳。”
方言被叫了起来,战术性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站起身,环顾四周。
“在说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渴望》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本章完)
大部分几乎都是“每天一集根本不够看,让隔壁看到了还以为他看不起,必须再加一集!”
于是乎,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燕京台只好把每天一集,改成了一天两集。
中央台见势不妙,自己苦心制作的《末代皇帝》在收视率上,被《渴望》无情地碾压,不得已之下,捏着鼻子向燕京台要到了电视剧的重播权,《渴望》也在中央台这样的大舞台中,大放异彩。
“渴望热”的这股热度,热像病毒一样蔓延全国。
扮演“刘慧芳”的章凯丽一夜间干掉朱菻、龚樰、刘小庆,堪称最红女演员——比足力健还红。
当然,如此名气之下,章凯丽自然不可避免地被邀请参加《渴望》电视剧座谈会。
此时此刻,她穿戴整齐,站在家门口犹豫再三,不敢开门。
直到做好了心理准备,才终于推着自行车出了门,然而才骑了没多久,迎面撞见一群人。
“哎呀,这人长的好像刘慧芳嘛!”
“慧芳,是你吧?”
“……”
看到一群人围了过来,章凯丽心里格登了下,完了,被认出来了!
“阿姨,我,我不是。”
“你就是!”
又一大婶冒了出来,一把就拉住了她的手,“哎呀真是慧芳你!”
章凯丽百口莫辩,自从《渴望》火了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对善良淳朴的刘慧芳的喜爱,移情到了她的身上,这些天里,时不时地就有人寻到她家里,就像找刘慧芳帮忙一样找自己帮忙。
“你说你怎么那么傻啊,放着好好的宋大成不嫁,非要跳进王沪生这个火坑里?”
一大婶心疼地拉着章凯丽的手。
八九十年代的观众,就是如此可爱,分不清演员跟角色,对角色的爱会移到演员身上,爱屋及乌,也同样,恨屋及乌,甚至夸张到受不了李雪建演的“宋江”,气的把电视机给砸了的地步。
而像刘慧芳这种典型的妇女同志形象,自然是广受女性同胞们的喜爱和同情。
就在章凯丽被团团包围之时,一个女人挤进了人群里,操着方言,语速极快。
“俺是农村来的,想留京城工作,但政府不给办户口,你能不能帮俺个忙?”
“啊?”
章凯丽都蒙了,“这,这,我怎么帮啊?”
“你人那么好,一定有办法的,俺求求你了!”
正当女人厚着脸皮求助的时候,又有一大帮人听到刘慧芳在这里,也立马围了过来。
不是想跟刘慧芳唠嗑,就是想找她帮忙,甚至还有两口子嚷嚷,“慧芳你给评评理!昨天说了他几句不该抽烟,好家伙,跟我吵了一宿。你给评评理,我说的有错吗?!”
“……”
章凯丽羞红着脸,落荒而逃,狼狈不堪。
不单单是她,李雪建现在走哪儿都被叫大成,李程儒走哪儿都被叫李三斤。
最惨的莫过于演“王沪生”的孙嵩,上街买菜,根本没人不卖给他,骑自行车上班,车胎总是会被扎破,改坐公交车也不行,有回被人偷摸踹了一脚,还被一大妈指着鼻子骂,
“王沪生你巴拉巴拉……”
估摸把看《渴望》攒下的气统统地都撒出来了。
结果就是孙嵩半辈子都活在王沪生的阴影里,人到中年才拔出来,那时已岁月蹉跎,没灵性了。
相比起来,冯原征比他幸运得多,起码能从“家暴男安嘉和”的泥潭里爬出来。
当然,这也跟观众有关,80年代到千禧年间的观众,很容易分不清角色和演员,比如容嬷嬷。
但随着电视剧行业的不断发展,到了2010年、2020年,观众还分不清,那不是蠢就是坏。
而那些以角色为名,攻击演员本身的家伙,有一个算一个,要么脑残粉,要么是趁机发泄发泄。
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
与此同时,方言帮石铁生推着轮椅,和王硕、余桦等人提早地来到燕京电视台。
毕竟,在座谈会之前,还有一个小型的锦旗颁奖典礼。
众人迈入大楼,顿觉一片喜气洋洋,上到台长下到保洁,个个都在支棱。
尽管燕京电视台这些年大出风头,靠着《我爱我家》、《大宋提刑官》等电视剧,丝毫不逊色于中央台,却无法跟《渴望》比拟,甚至有报纸定性“势必会成为八十年代末的文化标志之一。”
文化标志,多宏大的词儿啊!
一行人来到会议室,就见燕京台台长、鲁晓威、苏雅、郑小龙、冯小钢等人早早地到场。
方言一亮相,立刻就如众星捧月般,被燕京台,以及电视艺术中心的人所簇拥着。
“方老师,我们燕京台这回能在全国扬眉吐气一把,都多亏了您的出谋划策!”
燕京台台长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台长过奖了,千万别这么说,《渴望》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都是大家的功劳和心血!”
方言把视线一一地扫向石铁生、余桦等人的身上。
“对对对,要不是您几位创作出《渴望》这样的好剧本,哪里有我们如今的风光。”
燕京台台长笑容满面。
“我们台长说了,整个座谈会缺了谁,都不能缺了方老师和你们几位。”
鲁晓威补充道:“要不然这座谈会根本就无法开。”
此话一出,王硕、侣海晏、余桦等人一个个挺直腰杆,一脸自豪,仿佛这一切都不足挂齿。
紧接着,在众人的注视下,方言和石铁生代表工作室,从燕京台台长的手中接过了写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锦旗,虽说光荣吧,但大家都有点诡异,我一拍电视剧的咋还扯上维护治安了?
“哗哗哗。”
掌声如潮,响彻满屋。
方言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就见苏雅递来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稿子。
“这是什么?”
“报告啊,待会儿的座谈会上得好好地分享交流《渴望》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方言半开玩笑道。
“不多,一点儿也不多。”
郑小龙拿出厚厚一迭的报告,“自打《渴望》播出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可真的太大了。”
冯小钢连连点头,“我前些天从报纸上看到,燕京自来水公司意见挺大,因为接到很多投诉,反映供水不足问题,经调查发现,原来是在《渴望》播出的间歇,市民统一上厕所,导致供水不足。”
“哈哈哈!”
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阵阵笑容。
“还有还有,比这个更狠,津门的领导开会期间,忽遇电话轰炸,反映某区停电问题,群众表示看不了《渴望》,要求政fu立即解决,领导班子当即中止会议,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
“这算啥!听说最近凯丽应邀去地方,一下飞机全是红毯,省里的领导亲自接见。”
“燕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搞了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6.1%的人看过《渴望》。”
“………”
听着众人的议论声,方言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大大地低估了《渴望》的影响力。
光是这次座谈会的规模,就大不一样,除了燕京影视界、新闻界、评论界等100多号人参加,冀北、豫南、鲁东、津门等离燕京比较近的几个省市电视台,都派了代表参加,都想来取一取经。
………………
距离座谈会召开还有5分钟左右,广电、宣传、文化等多部门的领导尚未正式入场。
然而,会议室里已经座无虚席,众人交头接耳,既兴奋又紧张地暗中骚动。
不时地就有一道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方言,特别是其他省市电视台的代表,眼里充满炙热。
燕京电视台能有如此的风光,还不是牢牢地抱紧了方老师这条大腿!
要是方老师、石铁生他们也给自己来一部不亚于《渴望》的电视剧,风头可不就属于自己了嘛!
抱着这般想法的人,在在场之中并不占少数。
方言双手抱怀,两眼一眯,犹如老僧入定一般,视线透过眼睛缝隙,偷偷地望向前方。
来自晋西台的张少林、张季中,来自鲁东台的陈日辰、孔升,来自潇湘制片厂的章黎……
瞧他们一个个如狼似虎的样子,立马就猜到十之八九就是冲着自己而来的。
突然间,躁动不安的屋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就见广电部的艾部长走在最前头,其后是其它部门的领导,最后面是燕京台的台长。
“哗哗哗!”
“好,好。”
伴随着艾部长清了清嗓子,掌声渐渐地停了下来,他坐在主位上,发表开场白:
“今天呢,就是简单开个座谈会,请业内的各位同志聊一聊。”
“《渴望》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在电视创作史上非常罕见。”
“值得深思,值得总结出其中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接下来,希望大家伙能畅所欲言。”
“都聊一聊对《渴望》的看法,最主要的就是成功之处,当然也可以说说不足之处。”
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特色,如此层面的领导具体关注到一部电视剧,具体到跟剧组聊天,后世几乎再无可能,顶多也就是在《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2》这类代表性的电影出现时。
“咳咳,那我就先来谈谈,全当是抛砖引玉了。”
代表北电的谢非一本正经道:“《渴望》电视剧找到了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
“不错,从《渴望》的家长里短内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谈巷议来看,这是一部大众文化产品!”
北师大的老师尹鸿语气认真道。
“最难能可贵的是,《渴望》不是概念化地用语言劝善,而是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启发良知。”
张季中补充道:“这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是比较少有的,寓教于乐,而不是直接的说教。”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发言,话匣子一打开,众人也跟着一个个发言。
不过事先台里有交待,发言得简洁,客人要是说多了,留给东道主的燕京台、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方言为首的“明天下”工作室的说话时间可就不多了,更何况还要顾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呢!
要多听指示,少说话!
“你们是《渴望》的主创人员,你们也说一说你们的观点,供同志们学习参考一下。”
艾部长把目光投向郑小龙、苏雅、余桦等人,最终把视线顶格在方言的身上。
在短暂的推辞之后,石铁生作为《渴望》剧本的主笔,第一个发言道:
“我觉得《渴望》的成功靠的是人情味儿,一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两组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种有人情味儿、有生活气息、有恩怨纠葛的故事,很难不吸引观众。”
“我同意铁生同志的说法。”
郑小龙紧随其后,“《渴望》的成功,对电视剧如何深层次地反映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探索,就如同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
然后话锋一转道:“这也是得益于我们中心在年初,对出品的电视剧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为了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确立了写实生活类、情景喜剧类,以及历史艺术类并行的策略。”
“《渴望》的确是写实社会类电视剧。”
艾部长在嘴里念叨了几句,“我记得还有一种说法,叫‘新写实主义’对吗?”
“是!”
石铁生瞥了眼方言,说这种提法就是由他这个《渴望》的总编剧所提出来的。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方言的身上。
“方言同志,你既然是《渴望》的总编剧,又是‘新写实主义’的首倡者。”
艾部长说:“不如就请你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吧。”
“咳咳。”
方言被叫了起来,战术性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站起身,环顾四周。
“在说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渴望》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