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这日是十二月十八, 苏彦回来丞相府中的第三日。
各自从边地赶回的煌武军和苏家军也于这两日陆续抵京。
煌武军处回来的是安定王、中山王、长沙王三人的兵甲,共计五万。苏家军回来的是屯守在荆、扬、豫三州的兵将,共计四万。
其余边防军持观望状态,尚未挪兵。
而原本拱卫京畿的城防军共五万,其中禁军一万直属天子,两万为煌武军,两万苏家军。这样算, 整个长安城内外, 按照八比六的两军分布,总共集结了十四万兵甲。
又因十五那日,有御史台官员死谏殒命于宣室殿,是故原本只是弥散在各地世家中的血腥气,瞬间蔓延到长安门阀里。毕竟大臣因劝君主止杀而死的事,上一次发生还是在数十年前的赵郢王朝。
而地方上不仅是将这样的气息弥散出来,情况更是加剧恶化。原本只有洛州、南阳两处暴|乱,眼下魏兴也发生了。
原因很简单,这处的世家臣民惶恐不安,聚集欲要入长安面天子, 而从前入住这处的雍凉臣民则认为他们无法无天, 是故从言语摩擦直接发生成动乱。两方百姓之所以在短短两三日之内, 就愤而兴起,实乃因为各自边军入了皇城。
臣民不安,牵引边军回京,边军回京助长臣民心胆,如此循环往复子推进。于是, 一场八月底发生在杜陵邑中的储君被刺案,发酵至今三个月里, 终于彻底掀起巨浪。
子中毒为引,母暴|政为果。
天下怨声重矣!
分囤在东西城郊两处的兵甲,早在停下驻守的一瞬,便成剑拔弩张之态,之所以还没有动手,原因有二。
一来是楚王章继于十六日晌午出城去了西郊的煌武军中,短暂地呵住了他们,但是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煌武军三王的属将虽答应了只要苏家军不先动手,他们自不会回击,毕竟他们只是为勤王而来,然却又扣下了章继,不曾让他离开。
二来苏家军处没有动手,乃是因为他们还在观望女帝的态度。十五日女帝下达对新平尹氏的诛族旨意,虽不曾行动,但也没有撤除。
也就是天子屠刀依旧驾在鱼肉上,随时切下去。
所有人,都在等女帝撤诏。
苏彦自然也在等,只是他等的目的同旁人不一样。事到如今,那三千人之性命,相比破开此局,让朝野和天下重归安定,已是微不足道。
黑云压城,北风卷地。
丞相府书房中点着炭盆,博望炉中烧起雪中春意。
苏彦跽坐案前,阅完一册卷宗,标记归总,然后卷起收好,放在左边案头。再从右边案头拿来未曾翻阅的,继续读过。
他读的便是上头的内容,是回来丞相府三日中,暗子陆续传回的。
已经阅完最后一卷,他垂下的眸光有些失神,手中的动作也有些滞怠。卷宗上的字迹慢慢移动演化,化作两张面庞。
他已经习惯了日日守在她们母子身边的日子,无论欢喜忧愁,是一家人聚首的时光。
长生会喊他“阿翁”。
皎皎会喊他……她想到喊什么便喊什么,完全随她心意。论政时,她喊他“苏相”,情动时喊“七郎”,生气时连名带姓呵他“苏沉璧” ,但她喊的最多的还是“师父”。她说我喜欢,从小时候就喊了,我要喊一辈子,喊到老,师父,师父……
苏彦抱她在膝上,“我比你大一旬,多来先你而去,怕是没法给你喊一辈子。”
彼此间,并不忌讳论生死。
江见月圈着他脖颈的手移过一只,抚摸他眼角细纹,“我去你坟头喊!敢丢下我,我喊的你不得安宁!”
话到最后又轻又低,她垂首抵上他额间,“《铜官窑瓷器题诗》的诗人不知姓名,但他是我知音。”
苏彦便笑,不再言语,只将她抱紧。 《铜官窑瓷器题诗》共二十一篇,他知道她说的是第十四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日日与君好。
门边滴漏声截断他的回想,妻儿的模样消散在眼际,他的目光从卷宗上移去,午时一刻。
午是一刻,是长生针灸的时辰,从手足到胸膛到腹部,一共二十七处穴位,每日午间和晚间两次针灸,延缓已浸染脏腑的毒素进入最后的心脉。还有一日四顿药,试图灌下后催吐出一丝毒液。再过一个时辰,便是这日第二次用药的时候。
这套方案是十一月廿七,确定长生错过解药、医药无救的情况下,江见月强行要求太医署想法子配置出来的。
彼时她已经开始下召屠灭杜陵邑剩余族人,太医署无人敢反驳她,也无人敢说实话。唯有齐若明和方桐找过他,说的婉转又婉转,实乃孩子徒遭罪矣。
但是为人父母,总是抱着万一的希望。
万一呢!
在这点上,他还是与她一样的意思。
再试一试吧,再治一治吧。
后来生出放弃的念头,是在半月后的一次喂药中,长生挣扎哭喊无望,说,“我讨厌阿翁,不要阿翁……”
孩子的话不足以击溃他,他也不会在意。但他想象不出要多痛苦,才会让孩子生出恨意,口不择言。
那日,他扔掉了剩下的半碗药,没再强逼他用药。只以手刀劈晕孩子,抱了他整个下午。
这会想起,窒息的心绞中,更添忧惧,皎皎受得住吗?
他喘出一口气,迫使自己不要再想,已是多思无意。
外头抱石又一次进来传话,道是几位将军又来了,要求面见公子。
苏彦将最后一册卷宗收起,问,“ 李泓、李岚、张桐三位将军都在吗? ”
“都在的。”抱石道,“另外还有七位参将也来了,他们、他们……”
“如何?”
“他们气势汹汹,一副吃人的样子。”抱石小心翼翼道,“这不来了三回了,前两日还知晓乔装而来,这会直接戎装在身,也不知避讳,若是被三千卫……”
苏彦道,“给他们勘茶,告诉他们用完茶就各自领兵回边地,本相且当一切不曾发生,陛下也不会追究。且本相保证,新平尹氏不会出事,后续也不会再出事。”
抱石顿在原处未动。
苏彦抬眸看他。
抱石道,“公子,这话您让我一字不差传达三回了,根本没用。”
是的,已经没用了。
其实何止三回,早在上月他便已经让李肃派暗卫前往边地各处传话,无论京畿发生何事,没有天子诏令,皆不可回来。
显然,他们并不听话。
但凡肯听,今日局面便不可能如此快地促成。
苏彦自己饮了一口热茶,“那便给我更衣,换戎装。”
抱石更加不敢动了。
国中无战事,天子未发令,臣子怎可着戎装?
但苏彦不再说话,抱石便只好硬着头皮去办。
天子撤诏的消息传来时,是苏彦更衣毕半个时辰后,这段时间内,他来到前殿接见了诸将。问他们假若陛下坚持不撤诏,他们当如何。
有人试探着道,“那便赶去新平,从禁军手中抢来尹氏族人,送他们去安全的地方。”
于是有人便接话,“同禁军抢人,与同陛下抢人有何异?既然都与陛下抢人了——”
这厢顿住,那厢便很快皆上,冲苏彦拱手道,“苏相,其实我们无召回来,原是未曾想过再回去的,陛下若依旧杀伐不断,我们也无惧煌武军。”
“对!真打起来,我们并不是没有胜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苏彦认真听他们说话,直到这会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按当下又如何?陛下撤诏了。”
诸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不再有人闹着要揭竿而起,当也无人言语要返回边地。
幕后的那只手,不仅掐住了江见月和他的软肋,用他们所在的立场,彼此的出身造势,还摸准利用了苏家军和世家的关系,如此引他们走上不归路。
自然地,若是心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念想,若是能听他的劝阻,也不至于此。苏门守在汉中由大将齐飞所领的两万兵甲,不是安分的很吗?
“诸位无声胜有声,看来我们还是该去护好新平的尹氏族人。”苏彦起身道。
“我赞成!”
“末将赞成!””
“末将赞成!”
“赞成!”
……
是故,在黄门携诏书而来,传旨让苏家军将领即刻返回边地的时候,苏彦拔剑将其斩杀,引诸将领策马直奔城门,出城而去。
长安距离新平五百里,按照他们的脚程,七八日便可抵达。
途中,又将领问道,“苏相,新平那处尚有三千禁军,我们得将从城郊掉兵出来。”
日暮西下,残阳似血。
干冷的朔风刮过面颊,在耳畔烈烈作响,然苏彦的话语却铿锵又清晰,“无妨,那处有我们自己的兵甲,足矣应付禁军。兵贵神速,万一陛下反悔了呢?”
其实有人隐约觉出了不对,但说不清哪里不对,一点疑惑在苏彦如此轻易地换上戎装不曾斥责他们,反与他们同心同道的欢喜里被掩盖下去,未再多思多想。
本来,匍身一介女郎膝下,他们也不是很甘心。
而他们一路随着苏彦疾奔,心绪澎湃昂扬中,自也没有意识道,在赶往新平的数日内,女帝因撤诏之故,加上阴济的游说,舆论风向虽还不曾改善,但至少女帝有悔心,能控杀伐的名声,慢慢在朝野和皇城中散开。
而苏彦抗旨拔剑斩黄门一事,则彻底掀起轩然大波。
各自从边地赶回的煌武军和苏家军也于这两日陆续抵京。
煌武军处回来的是安定王、中山王、长沙王三人的兵甲,共计五万。苏家军回来的是屯守在荆、扬、豫三州的兵将,共计四万。
其余边防军持观望状态,尚未挪兵。
而原本拱卫京畿的城防军共五万,其中禁军一万直属天子,两万为煌武军,两万苏家军。这样算, 整个长安城内外, 按照八比六的两军分布,总共集结了十四万兵甲。
又因十五那日,有御史台官员死谏殒命于宣室殿,是故原本只是弥散在各地世家中的血腥气,瞬间蔓延到长安门阀里。毕竟大臣因劝君主止杀而死的事,上一次发生还是在数十年前的赵郢王朝。
而地方上不仅是将这样的气息弥散出来,情况更是加剧恶化。原本只有洛州、南阳两处暴|乱,眼下魏兴也发生了。
原因很简单,这处的世家臣民惶恐不安,聚集欲要入长安面天子, 而从前入住这处的雍凉臣民则认为他们无法无天, 是故从言语摩擦直接发生成动乱。两方百姓之所以在短短两三日之内, 就愤而兴起,实乃因为各自边军入了皇城。
臣民不安,牵引边军回京,边军回京助长臣民心胆,如此循环往复子推进。于是, 一场八月底发生在杜陵邑中的储君被刺案,发酵至今三个月里, 终于彻底掀起巨浪。
子中毒为引,母暴|政为果。
天下怨声重矣!
分囤在东西城郊两处的兵甲,早在停下驻守的一瞬,便成剑拔弩张之态,之所以还没有动手,原因有二。
一来是楚王章继于十六日晌午出城去了西郊的煌武军中,短暂地呵住了他们,但是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煌武军三王的属将虽答应了只要苏家军不先动手,他们自不会回击,毕竟他们只是为勤王而来,然却又扣下了章继,不曾让他离开。
二来苏家军处没有动手,乃是因为他们还在观望女帝的态度。十五日女帝下达对新平尹氏的诛族旨意,虽不曾行动,但也没有撤除。
也就是天子屠刀依旧驾在鱼肉上,随时切下去。
所有人,都在等女帝撤诏。
苏彦自然也在等,只是他等的目的同旁人不一样。事到如今,那三千人之性命,相比破开此局,让朝野和天下重归安定,已是微不足道。
黑云压城,北风卷地。
丞相府书房中点着炭盆,博望炉中烧起雪中春意。
苏彦跽坐案前,阅完一册卷宗,标记归总,然后卷起收好,放在左边案头。再从右边案头拿来未曾翻阅的,继续读过。
他读的便是上头的内容,是回来丞相府三日中,暗子陆续传回的。
已经阅完最后一卷,他垂下的眸光有些失神,手中的动作也有些滞怠。卷宗上的字迹慢慢移动演化,化作两张面庞。
他已经习惯了日日守在她们母子身边的日子,无论欢喜忧愁,是一家人聚首的时光。
长生会喊他“阿翁”。
皎皎会喊他……她想到喊什么便喊什么,完全随她心意。论政时,她喊他“苏相”,情动时喊“七郎”,生气时连名带姓呵他“苏沉璧” ,但她喊的最多的还是“师父”。她说我喜欢,从小时候就喊了,我要喊一辈子,喊到老,师父,师父……
苏彦抱她在膝上,“我比你大一旬,多来先你而去,怕是没法给你喊一辈子。”
彼此间,并不忌讳论生死。
江见月圈着他脖颈的手移过一只,抚摸他眼角细纹,“我去你坟头喊!敢丢下我,我喊的你不得安宁!”
话到最后又轻又低,她垂首抵上他额间,“《铜官窑瓷器题诗》的诗人不知姓名,但他是我知音。”
苏彦便笑,不再言语,只将她抱紧。 《铜官窑瓷器题诗》共二十一篇,他知道她说的是第十四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日日与君好。
门边滴漏声截断他的回想,妻儿的模样消散在眼际,他的目光从卷宗上移去,午时一刻。
午是一刻,是长生针灸的时辰,从手足到胸膛到腹部,一共二十七处穴位,每日午间和晚间两次针灸,延缓已浸染脏腑的毒素进入最后的心脉。还有一日四顿药,试图灌下后催吐出一丝毒液。再过一个时辰,便是这日第二次用药的时候。
这套方案是十一月廿七,确定长生错过解药、医药无救的情况下,江见月强行要求太医署想法子配置出来的。
彼时她已经开始下召屠灭杜陵邑剩余族人,太医署无人敢反驳她,也无人敢说实话。唯有齐若明和方桐找过他,说的婉转又婉转,实乃孩子徒遭罪矣。
但是为人父母,总是抱着万一的希望。
万一呢!
在这点上,他还是与她一样的意思。
再试一试吧,再治一治吧。
后来生出放弃的念头,是在半月后的一次喂药中,长生挣扎哭喊无望,说,“我讨厌阿翁,不要阿翁……”
孩子的话不足以击溃他,他也不会在意。但他想象不出要多痛苦,才会让孩子生出恨意,口不择言。
那日,他扔掉了剩下的半碗药,没再强逼他用药。只以手刀劈晕孩子,抱了他整个下午。
这会想起,窒息的心绞中,更添忧惧,皎皎受得住吗?
他喘出一口气,迫使自己不要再想,已是多思无意。
外头抱石又一次进来传话,道是几位将军又来了,要求面见公子。
苏彦将最后一册卷宗收起,问,“ 李泓、李岚、张桐三位将军都在吗? ”
“都在的。”抱石道,“另外还有七位参将也来了,他们、他们……”
“如何?”
“他们气势汹汹,一副吃人的样子。”抱石小心翼翼道,“这不来了三回了,前两日还知晓乔装而来,这会直接戎装在身,也不知避讳,若是被三千卫……”
苏彦道,“给他们勘茶,告诉他们用完茶就各自领兵回边地,本相且当一切不曾发生,陛下也不会追究。且本相保证,新平尹氏不会出事,后续也不会再出事。”
抱石顿在原处未动。
苏彦抬眸看他。
抱石道,“公子,这话您让我一字不差传达三回了,根本没用。”
是的,已经没用了。
其实何止三回,早在上月他便已经让李肃派暗卫前往边地各处传话,无论京畿发生何事,没有天子诏令,皆不可回来。
显然,他们并不听话。
但凡肯听,今日局面便不可能如此快地促成。
苏彦自己饮了一口热茶,“那便给我更衣,换戎装。”
抱石更加不敢动了。
国中无战事,天子未发令,臣子怎可着戎装?
但苏彦不再说话,抱石便只好硬着头皮去办。
天子撤诏的消息传来时,是苏彦更衣毕半个时辰后,这段时间内,他来到前殿接见了诸将。问他们假若陛下坚持不撤诏,他们当如何。
有人试探着道,“那便赶去新平,从禁军手中抢来尹氏族人,送他们去安全的地方。”
于是有人便接话,“同禁军抢人,与同陛下抢人有何异?既然都与陛下抢人了——”
这厢顿住,那厢便很快皆上,冲苏彦拱手道,“苏相,其实我们无召回来,原是未曾想过再回去的,陛下若依旧杀伐不断,我们也无惧煌武军。”
“对!真打起来,我们并不是没有胜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苏彦认真听他们说话,直到这会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按当下又如何?陛下撤诏了。”
诸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不再有人闹着要揭竿而起,当也无人言语要返回边地。
幕后的那只手,不仅掐住了江见月和他的软肋,用他们所在的立场,彼此的出身造势,还摸准利用了苏家军和世家的关系,如此引他们走上不归路。
自然地,若是心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念想,若是能听他的劝阻,也不至于此。苏门守在汉中由大将齐飞所领的两万兵甲,不是安分的很吗?
“诸位无声胜有声,看来我们还是该去护好新平的尹氏族人。”苏彦起身道。
“我赞成!”
“末将赞成!””
“末将赞成!”
“赞成!”
……
是故,在黄门携诏书而来,传旨让苏家军将领即刻返回边地的时候,苏彦拔剑将其斩杀,引诸将领策马直奔城门,出城而去。
长安距离新平五百里,按照他们的脚程,七八日便可抵达。
途中,又将领问道,“苏相,新平那处尚有三千禁军,我们得将从城郊掉兵出来。”
日暮西下,残阳似血。
干冷的朔风刮过面颊,在耳畔烈烈作响,然苏彦的话语却铿锵又清晰,“无妨,那处有我们自己的兵甲,足矣应付禁军。兵贵神速,万一陛下反悔了呢?”
其实有人隐约觉出了不对,但说不清哪里不对,一点疑惑在苏彦如此轻易地换上戎装不曾斥责他们,反与他们同心同道的欢喜里被掩盖下去,未再多思多想。
本来,匍身一介女郎膝下,他们也不是很甘心。
而他们一路随着苏彦疾奔,心绪澎湃昂扬中,自也没有意识道,在赶往新平的数日内,女帝因撤诏之故,加上阴济的游说,舆论风向虽还不曾改善,但至少女帝有悔心,能控杀伐的名声,慢慢在朝野和皇城中散开。
而苏彦抗旨拔剑斩黄门一事,则彻底掀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