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礼部一份不起眼的罢黜秀才的折子被送到内阁的案桌前。
    刘健扫了一眼不悦说道:“舜咨怎么连这些帖子都要送过来。”
    舜咨, 礼部右侍郎倪岳的字。
    每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罢黜秀才的案子不少,一层层递上来的折子也是经过审核的,到了礼部也就是盖个章的事,在庞乱繁杂的礼部事务中不过是不起眼的一个事情。
    ——送到内阁来也太小题大做了!
    刘健不悦想着。
    徐溥笑着接过折子看了眼, 随后眉心微动。
    “怎么又是这个江芸。”他看着折子上的名字, 低声说道。
    刘健觉着这个名字好生耳熟, 停下笔想了想, 回神:“又是他,这次又是什么幺蛾子。”
    南京礼部尚书黎淳致仕后莫名其妙在扬州收了一个徒弟的事, 在京城也是议论过几天的, 不少人都格外好奇,这位湖广状元怎么就想到在扬州收徒,甚至为了他没有回华容养老。
    虽说这个徒弟人远在扬州, 但得益于他有一个热闹举办诗会的李师兄, 在京城的名声可不低。
    ——“快来看看我那个小师弟写的文章, 真是少年意气啊, 来来来, 我们来和诗称赞一下。”
    ——“我小师弟写的这首诗, 你觉得写不好,没事, 那你来写一首,给我小师弟开开眼。”
    ——“我小师弟一心为民,写了这册农事本……哦, 怎么会不务正业呢,这话我不爱听的。”
    总而言之, 我师弟, 大大的神童!走过路过, 千万不要错过!!
    “说是有人诬告他的小三元来路不正,现已查清,诬告的人中四个童生,一个秀才,童生已经被提学官当场革除功名,秀才却还需要礼部审批。”徐溥把折子合上,沉默了片刻后突然问道,“刘阁老呢?”
    刘健一怔,随后小声说道:“你前几日告假在家,还不知此事,之前给张家拟侯的圣旨我们不是给驳回了嘛,之前瞧着陛下没动静还以为是打消了年头,谁知道陛下昨日又突然生了念头,下旨让刘祐之撰拟诰命,不仅要册封张峦为寿宁侯,连带着两个家中子弟也要册封为侯。”
    徐溥神色微动。
    本朝太祖规定后妃多出民间,勋戚大臣皆不得立。
    在此之前皇后的娘家大都是百姓身份,出了一个后妃也并无太大的改变,直到仁宗开为后妃家族封爵的先例,世袭罔替的世爵便成了定制。
    到了如今张皇后所在的张家,陛下和皇后伉俪情深,对张家便也格外礼重,陛下继位没多久,这位国子监监生张来瞻就进封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庚戌年又被封为寿宁伯,去年又封为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给世袭诰券,今年皇长子封太子便又推恩外戚,要求进封张峦为寿宁侯。
    短短几年,连封数级。
    “刘祐之这次倒是硬气,抬出了去年宗贯的理由,说该先诏封周太后、王太后两家的子弟。”
    这里的宗贯,就是如今的吏部尚书王恕,他曾在去年张峦亲封勋号和世袭诰券时,上奏义正言辞指出陛下的嫡祖母钱太后正位中宫五十年,钱家才封了伯爵,如今皇后正位中宫不过三年,张峦不仅是伯爵,还是世袭爵位,可谓“人情惊愕,有累圣德”。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但陛下坚持,旨从中宫处,并不给其余大臣反对的机会。
    刘吉在陛下登基后一改前朝和稀泥的态度,在本朝多有谏言,这次陛下下召,他保持风采,上折谏言。
    他说的周太后和王太后乃是后宫两位老祖宗。
    周太后乃是宪宗生母,尊号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
    王太后乃是宪宗皇后,尊号为皇太后。
    这事本来也无可厚非,但陛下却突然大怒,勒令刘吉归家反省。
    “他就是拾人牙慧,之前看宗贯上折子,陛下只是留中不发,这次也跟着这样开口,还以为能得到一声美名呢。”刘健讪笑。
    徐溥叹气:“希贤慎言,刘阁老也是一心为陛下考虑,此事他考虑得极是。”
    刘健只是笑了笑,目光看向他手中的折子,意味深长说道:“这份折子能送到这里,看来这个周柳芳还挺能打通关系,来这求情了,不过到底是运途不好,没料到人不在。”
    徐溥回过神来,打起精神仔细看了看折子:“诬告啊。”
    诬告的刑罚以“反坐”为主,反坐就是用被诬告罪名的刑罚来惩罚诬告之人。
    太。祖制定的《大明律》中,对诬告不仅有单独条目,甚至全面规定各种类型的处罚类型,可以说格外精细,防患于未然。
    譬如一般诬告,也就是无中生有,此类为加等反坐,也就是在本身诬告分为二等到三等的情况下,再进行坐反。
    其次是虚实混杂的诬告,真真假假,这种情况更是负责,律法中有详细的细分。
    第三则是特殊诬告,一般受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影响,比如亲属,妻妾等。
    最后一种则是官吏犯诬告,其中又有两种,第一官员诬告平民则一视同仁,第二是官吏之间相互诬告,处罚加重。
    江芸这个事情其实查清了就是最简单的一般诬告,被诬告人清清白白,诬告者陷害嫉妒江芸,这件事情很简单,礼部确实不该送上来。
    “那就这样吧。”徐溥沉吟片刻,最后在折子上提笔定论。
    刘健笑了笑:“我瞧着你还挺喜欢那个江芸。”
    徐溥含笑:“看过几篇文章,确实很有锐气。”
    两人说话间,丘睿也跟着来上值了,见两人交头接耳,见了自己后却不再说话了,顿时面露不悦。
    他不喜欢刘健,这人说话冲得要命。
    刘健也不喜欢丘睿,觉得这人嘴巴毒得要命。
    徐溥一向是内阁润滑油,见了人便笑着招呼道:“仲深来了啊,七月酷暑,来喝碗酸梅汁。”
    丘睿面无表情点了点头:“你们来的还挺早。”
    “病了几日,怕公务堆成山,便早些来了。”徐溥笑说着。
    刘健阴阳怪气哼了一声,转回头来继续处理政务。
    徐溥对此恍若未闻,继续和丘睿攀谈了几句,没多久两人便也跟着投入到折子批改中。
    内阁虽说少了一人,也不耽误处理折子。
    午时的更声响起,众人这才惊觉已经过了一早上。
    刘健休息空隙转了转脖子,端着茶盏活动筋骨,然后晃悠到徐溥身边。
    徐溥看到折子上倒映下来的那道影子,却置之不理。
    ——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没有好事的。
    果不其然,刘健故作随口地问道:“我听说宗贯前几月推介了黎太朴,想要陛下起复他入内阁。”
    徐溥并未停笔,只是含糊说道:“略有耳闻。”
    “但是被刘祐之使坏说了一桩陈年悬案,给弄下去了。”刘健好似没看到他的抗拒,继续说道。
    徐溥不得不放下笔,无奈说道:“希贤到底要说什么?”
    刘健凑了过来,八卦说道:“那个南直隶督学可是刘吉的人。”
    “他那届的主考官是刘吉,认他做座师也是人之常情。”徐溥和气说道。
    刘健没说话,只是看着徐溥。
    徐溥巍然不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刘健到底没这么强的耐心,意味深长说道。
    徐溥只是笑了笑:“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鱼在水里也没有这么容易被祸害。”
    刘健哼哼唧唧了两声,笑说道:“这不是就差点被捞上来了吗?”
    丘睿也开始莫名其妙端着茶水走了过来。
    徐溥是不愿背后讨论他人的,见两人围了过来,便笑着转移话题:“也不知刘阁老何时来,这里的折子都要看完呢,不要耽误时间了。”
    “谁知道他能不能回来。”刘健嘟囔着。
    徐溥充耳不闻。
    丘睿看了两人又开始转移话题,突然露出愤愤之色。
    ——排挤我!
    —— ——
    “这么欺负人!”李东阳忍不住有些生气,“刘吉这么欺负一个小孩算什么!王尚书推介老师,那是他吏部尚书的职责,他在不在内阁看的也不是老师,前年不是就有人他眼皮子底下入阁了嘛。”
    谢迁无奈说道:“隔墙有耳,你且小声点。”
    李东阳说的那人正是弘治四年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的丘睿。
    李东阳深呼吸了几口气,这才压低声有说道:“还好那司马亮秉公无私,没有私心,不然我定是要弹劾此人。”
    “司马亮只要还想往上走,此事就不可能按着刘吉的心意走。”谢迁安抚道,“不必忧心。”
    “他这个徒弟倒还是明事理……”李东阳突然一顿,到嘴边的话,眼波微动,注视着谢迁,“你觉得刘吉这次真的要……”
    谢迁只是拢了拢袖子,微微一笑:“听说陛下今日发了很大的火,还让中官去了刘家,现在想来也该到了。”
    —— ——
    刘吉在家中坐立不安,一边后悔自己早上不该出这个头,直接装死推给徐溥就好了,一边又开始期待,陛下是不是只是一时生气,说不定很快就能想起他的好来。
    毕竟陛下最是仁厚。
    管家见他来回走动,小声劝道:“老爷坐下来喝完冰镇奶酪,大夏天的可别中暑了。”
    刘吉一肚子火气,闻言不耐地挥了挥手:“不喝,门口可有人来?”
    管家摇头。
    “你去门口看着,若是宫内来人,我亲自去接,若是没有……”他一顿,“你就一直看着。”
    被指到的仆役哎了一声,快步离开。
    管家见他脸上急色不加遮掩,便跟着劝道:“老爷拳拳之心,陛下一定是知道的,区区口头之争,陛下只是一时气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