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江芸芸的院子确实被搁置了。
因为新尚书是上次接待他的曾鉴, 没错,工部左侍郎上位啦!
江芸芸神色凝重。
工部现在忙成一团,她自然也不好意思上去说房子的事情,但房子现在确实又很需要。
——京城的客栈真的好贵。
“哎, 其实曾尚书能上去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工部惯例就是左侍郎顶位的, 又不是什么肥差衙门, 想去的人也不多,没事的, 还有机会呢。”她的烦人上同僚高禄果不其然凑过来, 斜眼看人,故作老成地安慰道。
江芸芸也跟着斜眼看了他一眼,然后端起饭菜继续吃。
通政司的饭菜肯定是比不上詹事府的。
两荤两素, 还舍不得放点油, 吃起来很寡淡,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回家去吃, 又或者直接去外面吃。
江芸芸是不计较饭菜的, 端起来就是连饭带菜都吃完, 动作又快又斯文,没一会儿就把自己的工作餐解决光了。
“吃这么快做什么?” 高禄不高兴抱怨着。
“之前那个折子我还是觉得有问题。”江芸芸把饭菜都收拾到盘子里, 站起来说道,“我得去翻翻条文。”
高禄啧了一声:“一个奴隶说的话你也信,定是有人在背后唆使她陷害主人, 不然怎么能送到通政司手里,而且背后说不定又哪些弯弯绕绕的矛盾, 我们掺和进去做什么。”
对于自家同僚整日和稀泥, 不想解决问题, 只想解决当事人的性格,她已经很清楚了,但也不能太过反驳,免得伤了和气,所以只好含含糊糊地糊弄着:“我就看看,回头要是真不行,折子也要写的有理有据一点,不然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高禄一听他这个要给自己找活干的事情,就不耐地挥了挥手:“真是年轻人,就喜欢给自己找罪受,去吧去吧。”
江芸芸把餐盘端给外面厨房的人,然后就背着手溜溜达达走了。
高禄紧盯着他的背影,见他真的朝着自己的院子走去,这才收回视线,不解说道:“真不在意?”
江芸芸在不在意不要紧,内阁的人开始在意新旧一轮的权力更替了。
“曾尚书和徐尚书差不多的年纪。”谢迁低声说道,“陛下怎么属意曾尚书了。”
李东阳没说话,他和曾鉴同是湖广人,也是一起落籍顺天的,早些年在顺天府学的是也有过密切的交往,两人时常饮酒对诗,明眼人一看就是关系匪浅。
谢迁回过神来,也发现在自己问错人了,连忙说道:“我没别的意思,就是生怕有什么隐情不知道,回头要是陛下平台问答,反而失了礼仪。”
李东阳只是摇头:“我也不知,但工部历来就是左侍郎晋职的,不是看年纪大小的。”
谢迁瞧了李东阳一眼,随后也跟着笑了笑:“那是我想多了。”
边上的刘健突然从折子里抬起头来:“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白廷仪也上折子说要致仕了?”
“什么?”李东阳和谢迁大惊失色。
时任刑部尚书白昂,字廷仪,江苏常州武进人,天顺元年登进士,先任礼科给事中,后平定刘通叛乱有功,升兵部侍郎,此后调为户部侍郎,开始自己巡江治河的前半辈子。
他对治河之事一直颇有心得,这些年也只治理过大大小小的江河,弘治二年黄河大决于开封及封丘荆隆口,眼看京杭大运河都要有阻断的风险,白昂临危受命,征调民夫二十万,连同山东、河南、北直隶三省巡抚的人力物力,这才让这座连接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工程才得以实施。
若是江芸芸在这里就会想起来,弘治五年,他的师兄刘大夏就是因为这条河再一次决堤才奔赴前线。
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是个中曲折,白昂当时还想要修建张秋河,奈何朝廷不允,这才让弘治五年黄河再次崩溃,刘大夏在堤坝上累到吐血。
“但他也六十五了。”谢迁想了想,“和徐尚书差不多的年纪。”
李东阳叹气:“问罪条例也都修缮完毕了,想来白尚书也觉得功成身退了。”
刘健拧着眉没说话。
“那是何人接任?”谢迁敏锐问道。
—— ——
十三日的时候,江芸芸在通政司翻看政令条例,快到午饭时,突然听到外面有小厮的议论声。
“听说了嘛,前几日刑部的白尚书也上折子致仕了,陛下同意了,后来又听说打算让左都御史闵珪该任刑部尚书了。”
“嚯,这位都御史都要七十了吧,比白尚书年纪还大呢。”
“可不是,正正七十呢,瞧瞧人家,七十还当尚书了,真是好官运啊。”
“那倒也未必,像是找不到人来顶这个位置,才把左都御史挪过来的,两个人不是平级的吗?算不上高升,只能算平调。”
“也是,真是奇怪,我之前远远看到白尚书,不是还挺坚朗的嘛,我看现在各部都热闹极了,都猜自己的头上的那片天是不是要换了。”
“那个谶语你听过了吧!啧啧,谁家不是人人自危啊。”
“嘘,不要命了,别说了。”
两人的脑袋鬼鬼祟祟地凑在一起,相互张望着,唯恐被人听到。
江芸芸顺势低下头,把手里的那页纸安安静静翻了过去,等人走远了也没有再抬起头。
她的案桌前已经堆满了历代的案件,各类法条也密密麻麻摆满了桌头。
有些案件被特别标明,放上了红纸条。
有些案件则被她直接放到边上去了。
前朝蓄奴之风盛行,后来在立国之争中,当时是有很多奴隶重新获得自由,但随着年代逐渐和平安稳,加上连年灾荒,又有很多人开始卖身为奴。
这一点,江芸芸倒是很有想法。
南方蓄奴之风蔚然成风,当时一个扬州江家的大宅子的仆人就有三百多人,听闻江家还有不少庄园,加起来近五百人的奴隶,这还不包括佃户。
听闻南直隶巨富之家的曹家就是仆从如云,数不胜数。
巨富豪强拿走了太多人口,势必导致国家收上的税也逐年减少,就算是清丈出来的土地,也很快就会被这些富贵人家拿走。
贫富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被逐渐压缩,到最后便又是一场场起义。
其实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是下过诏令的,凡在战乱中由于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而卖身为奴者,“诏书到约,即放为良”,并由朝廷出钱来赎回因贫困而被典卖的农民,截至到洪武十九年,开封的几个府出钱赎回奴婢就达两百七十四人。
江芸芸把那份诏令仔仔细细读了读。
很简单的一封内容,没有规定前提,也没有惩罚措施,但他到底是国家诏令。
江芸芸把手里的内容贴上红纸条。
“逼良为贱。”江芸芸摸着封皮低声说道。
她想起来了,乐山说过,他和他弟弟就是因为父母意外双亡,才不得不卖身江家的。
——卖身。
江芸芸叹气,又拿起最边上的那份青布折子。
那是一份来自南直隶安徽徽州的一封折子。
上面写的事情不复杂,有一个女子上书说自己是七岁时被拐卖到徽州然后买到一户许姓人家做奴婢的,可家中父母都是良民,当奴婢后许家却欺负打骂于她,如此到了十五岁,她不想继续这么过下去,她想回家找父母,但许家不肯,先是强压着她不给她吃饭,再打骂孤立她,到最后竟然还拿刀威胁她,所以她不得不上书给当地官员,官员却说她如今算是许家义女,就是奴仆,还骂她丧尽天良,不思人好,她迫于无奈上书给通政司,希望通政司能查明她的冤屈。
折子辗转反侧,历经数月才来到通政司,若非江芸芸那日眼尖发现了,十有八九就要被高禄扔了。
江芸芸捏着这份折子,半晌没说话。
奴隶,对她而言那是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字眼,遥不可及,也难以想象。
但来这里这么多年,她也隐约明白,要是要撼动奴隶的根基这无疑是蚍蜉撼树。
也许,这个不起眼的奴隶就是基石里的一粒沙子,明明谁都可以去踩一脚,但要是谁想要把她抚开,那定然会引起巨大的声浪。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
怪不得老油条高禄一看就知道不对劲,想也不想就扔了。
江芸芸又仔仔细细看了看那份递上来的折子,里面的内容当真是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一个人的一生原来也可以用这么寥寥数字就可以概况。
这可怎么办?
江芸芸合上折子后有一瞬间的迷茫。
“哎,高参议出门了。”隔壁房的陈知事突然冒出脑袋,直勾勾盯着江芸芸看。
江芸芸回过神来,把折子压在桌子下面,笑了笑:“你要是想出门就出门,何来扯上司做掩护。”
陈知事一听就立马皱脸:“肯定是去东面那大府邸去了。”
江芸芸笑了笑:“那是他亲戚,去就去,要你多嘴。”
陈知事撇了撇嘴。
高禄的妻子是目前寿宁侯的姑姑,也就是说他和寿宁侯张鹤龄是姻亲。
“万一人家也觊觎那尚书位呢?现在正五品跳到正二品,他也不是没经历过这么大飞升。”陈知事叹气说道,“谁叫人家有个厉害亲戚呢。”
这事还要从王恕执掌吏部的时候说起,那个时候高禄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任通政司经历,陛下刚登基,自然是要升一升官员的,高禄本就要升官,只是吏部还没找好位置,内旨就下来,要他升为通政司参议,那可是从正七品直接越级升正五品,非常规升迁途径,当时的王公据理力争。
因为新尚书是上次接待他的曾鉴, 没错,工部左侍郎上位啦!
江芸芸神色凝重。
工部现在忙成一团,她自然也不好意思上去说房子的事情,但房子现在确实又很需要。
——京城的客栈真的好贵。
“哎, 其实曾尚书能上去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工部惯例就是左侍郎顶位的, 又不是什么肥差衙门, 想去的人也不多,没事的, 还有机会呢。”她的烦人上同僚高禄果不其然凑过来, 斜眼看人,故作老成地安慰道。
江芸芸也跟着斜眼看了他一眼,然后端起饭菜继续吃。
通政司的饭菜肯定是比不上詹事府的。
两荤两素, 还舍不得放点油, 吃起来很寡淡,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回家去吃, 又或者直接去外面吃。
江芸芸是不计较饭菜的, 端起来就是连饭带菜都吃完, 动作又快又斯文,没一会儿就把自己的工作餐解决光了。
“吃这么快做什么?” 高禄不高兴抱怨着。
“之前那个折子我还是觉得有问题。”江芸芸把饭菜都收拾到盘子里, 站起来说道,“我得去翻翻条文。”
高禄啧了一声:“一个奴隶说的话你也信,定是有人在背后唆使她陷害主人, 不然怎么能送到通政司手里,而且背后说不定又哪些弯弯绕绕的矛盾, 我们掺和进去做什么。”
对于自家同僚整日和稀泥, 不想解决问题, 只想解决当事人的性格,她已经很清楚了,但也不能太过反驳,免得伤了和气,所以只好含含糊糊地糊弄着:“我就看看,回头要是真不行,折子也要写的有理有据一点,不然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高禄一听他这个要给自己找活干的事情,就不耐地挥了挥手:“真是年轻人,就喜欢给自己找罪受,去吧去吧。”
江芸芸把餐盘端给外面厨房的人,然后就背着手溜溜达达走了。
高禄紧盯着他的背影,见他真的朝着自己的院子走去,这才收回视线,不解说道:“真不在意?”
江芸芸在不在意不要紧,内阁的人开始在意新旧一轮的权力更替了。
“曾尚书和徐尚书差不多的年纪。”谢迁低声说道,“陛下怎么属意曾尚书了。”
李东阳没说话,他和曾鉴同是湖广人,也是一起落籍顺天的,早些年在顺天府学的是也有过密切的交往,两人时常饮酒对诗,明眼人一看就是关系匪浅。
谢迁回过神来,也发现在自己问错人了,连忙说道:“我没别的意思,就是生怕有什么隐情不知道,回头要是陛下平台问答,反而失了礼仪。”
李东阳只是摇头:“我也不知,但工部历来就是左侍郎晋职的,不是看年纪大小的。”
谢迁瞧了李东阳一眼,随后也跟着笑了笑:“那是我想多了。”
边上的刘健突然从折子里抬起头来:“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白廷仪也上折子说要致仕了?”
“什么?”李东阳和谢迁大惊失色。
时任刑部尚书白昂,字廷仪,江苏常州武进人,天顺元年登进士,先任礼科给事中,后平定刘通叛乱有功,升兵部侍郎,此后调为户部侍郎,开始自己巡江治河的前半辈子。
他对治河之事一直颇有心得,这些年也只治理过大大小小的江河,弘治二年黄河大决于开封及封丘荆隆口,眼看京杭大运河都要有阻断的风险,白昂临危受命,征调民夫二十万,连同山东、河南、北直隶三省巡抚的人力物力,这才让这座连接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工程才得以实施。
若是江芸芸在这里就会想起来,弘治五年,他的师兄刘大夏就是因为这条河再一次决堤才奔赴前线。
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是个中曲折,白昂当时还想要修建张秋河,奈何朝廷不允,这才让弘治五年黄河再次崩溃,刘大夏在堤坝上累到吐血。
“但他也六十五了。”谢迁想了想,“和徐尚书差不多的年纪。”
李东阳叹气:“问罪条例也都修缮完毕了,想来白尚书也觉得功成身退了。”
刘健拧着眉没说话。
“那是何人接任?”谢迁敏锐问道。
—— ——
十三日的时候,江芸芸在通政司翻看政令条例,快到午饭时,突然听到外面有小厮的议论声。
“听说了嘛,前几日刑部的白尚书也上折子致仕了,陛下同意了,后来又听说打算让左都御史闵珪该任刑部尚书了。”
“嚯,这位都御史都要七十了吧,比白尚书年纪还大呢。”
“可不是,正正七十呢,瞧瞧人家,七十还当尚书了,真是好官运啊。”
“那倒也未必,像是找不到人来顶这个位置,才把左都御史挪过来的,两个人不是平级的吗?算不上高升,只能算平调。”
“也是,真是奇怪,我之前远远看到白尚书,不是还挺坚朗的嘛,我看现在各部都热闹极了,都猜自己的头上的那片天是不是要换了。”
“那个谶语你听过了吧!啧啧,谁家不是人人自危啊。”
“嘘,不要命了,别说了。”
两人的脑袋鬼鬼祟祟地凑在一起,相互张望着,唯恐被人听到。
江芸芸顺势低下头,把手里的那页纸安安静静翻了过去,等人走远了也没有再抬起头。
她的案桌前已经堆满了历代的案件,各类法条也密密麻麻摆满了桌头。
有些案件被特别标明,放上了红纸条。
有些案件则被她直接放到边上去了。
前朝蓄奴之风盛行,后来在立国之争中,当时是有很多奴隶重新获得自由,但随着年代逐渐和平安稳,加上连年灾荒,又有很多人开始卖身为奴。
这一点,江芸芸倒是很有想法。
南方蓄奴之风蔚然成风,当时一个扬州江家的大宅子的仆人就有三百多人,听闻江家还有不少庄园,加起来近五百人的奴隶,这还不包括佃户。
听闻南直隶巨富之家的曹家就是仆从如云,数不胜数。
巨富豪强拿走了太多人口,势必导致国家收上的税也逐年减少,就算是清丈出来的土地,也很快就会被这些富贵人家拿走。
贫富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被逐渐压缩,到最后便又是一场场起义。
其实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是下过诏令的,凡在战乱中由于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而卖身为奴者,“诏书到约,即放为良”,并由朝廷出钱来赎回因贫困而被典卖的农民,截至到洪武十九年,开封的几个府出钱赎回奴婢就达两百七十四人。
江芸芸把那份诏令仔仔细细读了读。
很简单的一封内容,没有规定前提,也没有惩罚措施,但他到底是国家诏令。
江芸芸把手里的内容贴上红纸条。
“逼良为贱。”江芸芸摸着封皮低声说道。
她想起来了,乐山说过,他和他弟弟就是因为父母意外双亡,才不得不卖身江家的。
——卖身。
江芸芸叹气,又拿起最边上的那份青布折子。
那是一份来自南直隶安徽徽州的一封折子。
上面写的事情不复杂,有一个女子上书说自己是七岁时被拐卖到徽州然后买到一户许姓人家做奴婢的,可家中父母都是良民,当奴婢后许家却欺负打骂于她,如此到了十五岁,她不想继续这么过下去,她想回家找父母,但许家不肯,先是强压着她不给她吃饭,再打骂孤立她,到最后竟然还拿刀威胁她,所以她不得不上书给当地官员,官员却说她如今算是许家义女,就是奴仆,还骂她丧尽天良,不思人好,她迫于无奈上书给通政司,希望通政司能查明她的冤屈。
折子辗转反侧,历经数月才来到通政司,若非江芸芸那日眼尖发现了,十有八九就要被高禄扔了。
江芸芸捏着这份折子,半晌没说话。
奴隶,对她而言那是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字眼,遥不可及,也难以想象。
但来这里这么多年,她也隐约明白,要是要撼动奴隶的根基这无疑是蚍蜉撼树。
也许,这个不起眼的奴隶就是基石里的一粒沙子,明明谁都可以去踩一脚,但要是谁想要把她抚开,那定然会引起巨大的声浪。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
怪不得老油条高禄一看就知道不对劲,想也不想就扔了。
江芸芸又仔仔细细看了看那份递上来的折子,里面的内容当真是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一个人的一生原来也可以用这么寥寥数字就可以概况。
这可怎么办?
江芸芸合上折子后有一瞬间的迷茫。
“哎,高参议出门了。”隔壁房的陈知事突然冒出脑袋,直勾勾盯着江芸芸看。
江芸芸回过神来,把折子压在桌子下面,笑了笑:“你要是想出门就出门,何来扯上司做掩护。”
陈知事一听就立马皱脸:“肯定是去东面那大府邸去了。”
江芸芸笑了笑:“那是他亲戚,去就去,要你多嘴。”
陈知事撇了撇嘴。
高禄的妻子是目前寿宁侯的姑姑,也就是说他和寿宁侯张鹤龄是姻亲。
“万一人家也觊觎那尚书位呢?现在正五品跳到正二品,他也不是没经历过这么大飞升。”陈知事叹气说道,“谁叫人家有个厉害亲戚呢。”
这事还要从王恕执掌吏部的时候说起,那个时候高禄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任通政司经历,陛下刚登基,自然是要升一升官员的,高禄本就要升官,只是吏部还没找好位置,内旨就下来,要他升为通政司参议,那可是从正七品直接越级升正五品,非常规升迁途径,当时的王公据理力争。